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石巨匠·朱復戡考證修補秦·泰山刻石·王敬方

金石巨匠·朱復戡考證修補秦·泰山刻石·王敬方

弘揚國粹 | 德藝雙馨

據宋歐陽修《集古錄拔尾》記《秦?泰山刻石》,始皇帝東巡,群臣頌德之辭,至秦二世時丞相李斯始以刻石。秦二世詔,李斯篆。天下之事固有出於不幸者矣,苟有可以用於世者,不必皆賢聖之作也。蚩尤作五兵,紂作漆器,不以二人之惡而廢萬世之利也。篆字之法,出於秦李斯。斯之相秦,焚棄典籍,遂欲滅先王之法,而獨以己之所作刻石而示萬世,何哉?按《史記》,秦始皇帝行幸天下,凡六刻石,及二世立,又刻詔書於其旁,今皆亡矣。獨泰山頂上二世詔僅在,所存數十字耳。

《秦·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釋文:

皇帝臨立,作制明法。

臣下修飭。廿有六年,

初並天下,罔不賓服。

寴巡遠黎,登茲泰山,

周覽東極。從臣思速,

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治道運行,諸產得宜,

皆有法式。大義箸明,

陲於後世,順承勿革。

皇帝躬聽,即乎天下,

不懈於治。夙興夜寐,

建設長利,專隆教誨。

訓經宣達,遠近畢理,

咸承聖志。貴賤分明,

男女體順,慎遵職事。

昭隔內外,靡不清凈,

施於昆嗣。化及無窮,

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合文)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登泰山刊立,李斯所書。石三面刻始皇詔書,一面刻二世(公元前209年)詔及從臣姓名,原在岱頂玉女池,後屢遭毀損,今存殘石置於山下岱廟。《秦·泰山刻石》傳世最早者為宋人摹刻於叢書(如《絳帖》)中的殘本,存字146;拓片最早者為安國舊藏北宋拓本,一存字165,一存字53,《秦·泰山刻石》線條較粗,與真實可信的《琅琊台刻石》接近,知其當去原刻面貌不遠。

1962年朱復戡老先生據明安國氏藏本所藏宋前拓165字本,復據《史記·始皇本紀》全文,逐字考證,補五十六字修全文。書就冊頁《泰山刻石》(放大)。1982年底,按九個半殘字蒙字尺寸,放大重書,每行12字,共22行,總計223字,字行之間的距離和形制與《秦·泰山刻石》相符,並於1983年撫石以就,復光舊跡,偉觀巨篇,堪與原貌二者並重,時被稱讚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壯舉,轟動海內外。當今誰能完成前人從未有過的歷史重任,當推朱復戡老先生。

「由俗處入,脫俗尤難」。朱復戡先生然直入堂奧,幼年曾是康南海眼中的「神童」,吳缶翁心中的「小畏友」,其自願引薦全國名家並加入名社。12歲師從浙江三傑之一張美翊(號蹇叟)。在張蹇叟至百行二十三年的往來書札中可以解讀到受教之嚴厲。蹇叟鄉居甬上,百行旅寄於滬。百行先生英才卓犖,不免「心氣高傲」。時有「矜才使氣」。故蹇叟時磨礪規以「多讀書」期達「志趣高尚道德進步,學門淵雅」之境。蹇叟此一觀點與深教無時不影響著百行篤學嚴謹的一生。與吳昌碩交往的二十餘載里亦耳濡目染,與曰後的藝術精邃必定是不無裨益。

如果有人把王羲之的《蘭亭序》比作美人的風姿神韻,「神采奕奕」。那麼,今天我就把朱復老修補的《泰山刻石》比如體魄強健的君王氣骨風神,「威嚴高貴」。用筆遒勁意深,氣息雋永,筆法技能上則達到了千錘百鍊,直取古籀之法,圓渾剛柔皆在規矩之中。在秦篆的嚴謹對稱之中能夠其點畫的移動,這種百思巧移的手段會產生聚散、正欹、開合之動靜,促使石刻表現的更富生命力。

《泰山刻石》間架結構上緊下松,內密外疏,體勢下展,和諧對稱,體態端莊,用筆圓活輕重穩健。在結構上取平正之勢,是顯示了書寫的理性與個性。能把玉箸篆寫好寫古實屬不易。書法藝術用筆講究鋒變,一般鋒變的靈活性主要表現在行草書中發揮的淋漓盡致。而《泰山刻石》是玉箸篆的典範,講究中鋒用筆,運筆純中鋒者多呆板無趣。拜讀朱復戡先生修補的秦石刻則得古籀厚實之筆。巨篇從「皇」字開始。引漢·許慎《說文》:「皇,自,始也,皇者三皇,大君也,天下所歸往也。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皇即文亦威顯得恭維端莊。刻石中的皇字起筆空中直入裹鋒鋪毫行筆,收筆即駐空回。每一筆畫都呈現出外拓之勢,轉筆處即圓似方之筆,上密下疏,上俯下仰相對,下部分三橫傾而不斜,「王」字中豎右移貫串其中,石刻中的「皇」字整體外拓,上下對恃互守穩合,動靜神奕。也是石刻中全篇字的共同之特徵。下引一氣呵成貫穿整篇,字與字,行與行,縱橫呼應,其妙主要在全篇豎畫的內斂自然下垂,好像站立的君王,端正大方,高貴典雅。更沒有絲毫矯揉造作之筆,端莊威嚴之神采,行氣神意相通實足,宛如音樂之旋律涓涓悠揚,又感威陣之沙場浩氣凜然,勢不可擋。

朱復戡先生修補的《泰山刻石》給當代留下了中國古老傳統藝術的後字碑。渾樸厚實,古意盎然。石刻的古意是從一種商周古籀的剛柔相濟中得來地,柔性顯示潤澤而不華的璞玉之美,否則雄強必火氣太盛,寫字勿有霸氣,強悍的石刻通過綿柔厚挺表達出來的凝重之氣,才會更加耐人品味。而這一特徵正是來自他對商周的崇尚與追逐,數十年的溯源,心摹手追,促使朱先生已無意求工而更覺自然超邁。古樸渾厚的石刻又極具創造性,主要得力於從商周早期《甲骨文》的質樸到中期《牆盤》的圓潤遒勁,逐步走向嚴謹精勁,又特別對周晚期《毛公鼎》、《石鼓文》力求細膩典雅極富高貴之氣息的風骨取法最多。石刻全篇的「氣息」是多方面的,應該在於觀察之越久,越覺其妙不可言,這是此石刻的雋永之氣,也是歷代書家終生孜孜以求的深處。孫過庭曰「書多妙,當緣于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劉熙載評書「靜而多妙」。這證明了歷代真正崇尚的是深含陰柔與陽剛的雋永之美才是廟堂經典的至深層。《泰山刻石》又強調一種字與字的間距美,給人以靜謐安祥之感。整篇文字以石布勢,縱橫有序,在其宏偉的整體視覺中顯現其莊重威嚴,同時又不乏其高貴的氣息。《泰山刻石》不虧被稱之為秦篆中的廟堂之典範。

《泰山刻石》不僅全篇宏偉,而且細微之處也更加精彩。書家以注重書法藝術形態真率自然為美學標準,而秦玉箸篆是以長方一律的框架統一規範千差萬別的字形,先生加以深入思考,然後將石刻裡面修補的文字藉以藝術形態的營造即統一協調又多種多樣,這就是審美取向的高度,故顯示出高古典範的美感與風格。書法藝術不僅僅是看每一個字,更加品味經典到全篇的整體性。朱復戡先生沒有把基礎當作傳統,如同 平仄是詩的基礎,詩境才是傳統的深處。此石刻則是從書法藝術的法度上再創造立足於傳統之上。

《泰山刻石》的嚴謹性不是單方面的,內容是為始皇帝歌功頌德,整肅紀綱,興革政治的策命文,「書同文」的第一手實物資料,畢竟屬於正書,肅穆莊嚴,石刻碑文必須寫得規矩,大小一致,端端正正。歷來封建時代理論的出發點當然是為統治者而服務,由於文人士大夫對中國社會形成了「道德至上」,以道德藝術觀,以道德評藝術的道德化品評,自古最終還是「以德養書」,「以書進德」,「德藝雙馨」的確立,從而使書法成為社會發展中「尊與卑、敦教化」的一種手段。不同的時代階段對道德、倫理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標準,但書法藝術追求美與善的道德理念還是歷千年不變的。為始皇帝成功盛德昭示天下,尤為古人對章法的嚴肅性更加追逐先秦之法則。隆重浩瀚慶典之巨篇,石刻前密嚴肅,後疏豁達,前半部分以四言詩縱橫、行列各取吉數十二,每行四言、三句共164字為遵。石刻的後半部分取十行完美之意,喻後嗣不再稱成功盛德之法則。全篇223個字(大夫合文)「皇帝」全篇先後出現五次,皆每書必於其上,嚴格遵守秦律之尊卑。玉箸篆書體的嚴謹凝重是為當時使用的最高之正書體,正是例行對始皇帝的恭維之尊。

《泰山刻石》的修補,書復舊觀,震撼業界,實屬朱復戡先生晚年之力作。亦達到了創作無外乎精密技能高度存熟,更與事物熔為一體,則無意識狀態,無自我之境界。這是晚年的朱復戡先生對金石書法創作的至高階段。

《秦·泰山刻石》歷經滄桑,石刻中的書法曾經孕育了像李陽冰、鄧石如、王褆等金石篆書大家。二十世紀的朱復戡先生修復的秦刻石講的是撫今追昔的至高境界。書法以有金石氣為第一,先生曾講:「對藝術要有精品意識,挑剔自己的作品,要和挑剔別人或古人一樣,差的東西一定不要拿出去」。不學當今隨意荒率之筆,告誡不誇張不妝飾的造作之氣。必須要適合文人的風雅氣度,金石雋永,願將千餘年來的狂野之習氣消除掉。此石刻代之為在雄強之中又得不激不厲的平和與簡靜。朱復戡先生又講:「吳缶老寫《石鼓》,由方變長,並且左低右高,開了一派,是活學,學古人不死臨是聰明的方法。今人學吳倘不學其治學之方法,而學其結體,是不善學」;「書法可以速成,不必先寫多年楷書打基礎,十年寒窗太笨。不妨從秦篆入手,小篆用筆全是中鋒,可以練用筆,結體基本對稱,大致整齊,可以練結構。由此上溯石鼓、金文大篆、甲骨,下可寫隸書、草書,是承上啟下的鑰匙。……此謂攻堅學難之法」。先生對秦刻石的修復正是對自己一生所學的矯正。朱復戡先生的嚴謹治學與巨大成就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大貢獻。

作者:王敬方

王老師簡介:

王敬方,號海歷,聆默齋主人,借隱湖上。1972年出生於山東省孔孟故里,現居上海。受業於西泠印社印學大家段玉鵬先生;研修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篆刻專業。

·上海弘德學館創辦人;

·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藝美術師協會上海分會執行副會長;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委會委員;

·中國美術學院老教授藝術研究會理事;

·中國美術學院高研班講師團成員;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時空·報》《流金歲月》雜誌編委;

·作品曾發表於《中國書畫報》《中國美術報》《中國楹聯報》《中華詩詞》《書法報》《書法·教育導報》《中國楹聯年鑒》《聖域詩聯》《流金歲月》《朱復戡藝術研究文集》等。

泰山刻石 海歷臨

弘德堂記

學!

古人以「學」-----學修養

今人以「學」-----學知識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交友是為了學習進步,通過交流才會體現仁德。

藝術

藝術不是

敷衍了事,浮光掠影

藝術是

弘揚國粹,德藝雙馨

深入古典,根植傳統

立心之本,承前啟後

傳統是前人的創造,我們的創造必定是後人的傳統,藝術才能夠延伸。

現在書畫市場泛濫成災, 所以書畫市場不好做。只要有心從事於技法和理論的學習, 寫字與畫畫的作品是學習過程中的體現,是對自己所理解的體現,學到了什麼,得到了多少,都在作品中,自己最清楚。我的作品不進入市場化,而我的作品又不無謂的重複,是在不斷的進取,如果沒有原來的作品作比較,就看不到很清晰的進步,所謂必需要系統性的學習……

在這兒講述一輩子講不完的故事,生活中的藝術人生最有味道……

在杭州磨礪徘徊了3年,最後定位上海,杭州。全球經濟都市上海,全國藝術都市杭州。我要好好地在這兒學習一輩子,在這裡感受著生活中的藝術人生,我的努力與奮鬥,不是為了別人的喝彩,而是不讓自己虛度年華……

丙申初夏於杭州海歷並記

王老師部分作品欣賞:

·弘德學館利津路館:

書法(硬筆毛筆)、國畫

上海市浦東新區利津路683號

(6號地鐵線五蓮路站1號口向北100米)

·弘德學館四方路館:

書法(硬筆毛筆)、國畫、古琴

上海市浦東新區四方路28號

(近楊高中路進才中學)

歡迎登錄弘德學館官網:

查閱師生優秀作品步驟:

(進入公眾號歷史消息即可查看歷史文章)

(歡迎給小編小高留言提出建議,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德學館 的精彩文章:

TAG:弘德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