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科普間:中醫里的5大脈象到底怎麼回事

中醫科普間:中醫里的5大脈象到底怎麼回事

臨床最常見的脈象有浮、沉、遲、數(音shuò)、細、滑等。


浮脈

可理解為淺脈,「如水浮木」,一般輕取即得,重按後感覺脈搏稍減但不空。浮脈一般預示著病在體表,最常見的是感冒。若外感風寒,寒主收,則脈多浮緊;外感風熱,血流急,則脈多浮數(快)。

一般風寒感冒,如出現惡寒頭痛、鼻塞聲重、咳嗽痰白等癥狀,常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麻黃湯、桂枝湯等來發散風寒;風熱感冒,如出現發熱、頭脹、鼻流黃涕、咽喉腫痛、舌紅苔黃等癥狀,常在醫師指導下服用桑菊飲、銀翹散等來發散風熱。


可理解為深脈,「如石入水」,一般輕取不易察覺,重按至筋骨才覺察到脈象搏動。沉脈一般預示著病在體內,但冬季氣血收斂,脈象亦偏沉,不一定是病脈。病理性沉脈的形成,分虛實兩種。

實證可能由氣滯、血瘀、食積、痰飲所致,一般常用理氣、理血、化痰葯來治療,如柴胡、當歸、山楂、杏仁等;痰多者可適當按揉豐隆穴(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緣外二橫指處),有助化痰祛濕。

虛證多因氣血不足或陽虛氣乏,無力升舉所致,一般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人蔘、黃芪、地黃、山藥等補益葯。

脈動遲緩(每分鐘脈搏約60次以下),一般多見於寒證。因為血的運行有賴於陽氣的推動,當寒邪侵襲人體,陽氣受損,可導致心動遲緩、氣血凝滯、脈流不暢。

寒證一般會出現舌苔白、四肢冷、小便清等癥狀。若經醫師判斷體內有寒,可以辨證選葯,或採取艾灸等方法來驅寒,如宮寒者可艾灸關元穴(肚臍下三寸)。


脈來急促(每分鐘脈搏約在90~120次之間),一般多見於熱證。熱則氣血運行加速,脈搏跳動快,一般容易出現發熱、面紅、舌紅苔黃等癥狀,體熱的人平時可喝些金銀花茶、沙參茶等。


脈細如線,但是起落明顯,一般多見於氣血兩虛或濕邪。血虛則不能充盈脈管,氣虛則無力推動血行,故脈細小無力,這種情況下一般用黃芪當歸來煲湯喝,可補益氣血。

濕邪也會阻遏脈管,導致氣血運行不利,脈細小而緩,體濕的人一般有口黏乏味、不想飲水、肢體困重、舌苔厚膩等表現,祛濕建議熬紅豆薏米水喝,可祛濕消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滇鶴堂 的精彩文章:

TAG:滇鶴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