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個駐外大使,如何一步一步成為「賣國賊」,竟至死不悔改
這位老兄是湖南人,晚清時期人,三十歲考中進士。他曾經作為曾國藩幕僚,之後做了五年廣東巡撫,三年駐英公使。他在當時還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就是第一賣國賊。
他是怎樣一步一步淪為"賣國賊"呢?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心理歷程。
這要從他早年給浙江學政當幕僚說起,那時候正好是鴉片戰爭爆發,浙江地處前線,他"親見浙江海防之失",他心中很是疑惑,一向為"華夏"所看不起的"島夷",竟然如此厲害。他開始去了解這些"島夷",從這一刻開始,他步入歧途了。
他做的第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就是上奏皇上要求學習建立外國學習,學習外國語言文化。真是豈有起理,我大華夏是天朝上國,竟然低三下四學夷蠻的語言?
可令大家想不到的是,皇上竟然同意了,在北上廣建立三所外國語學校,他協辦了上海廣方言館,主辦了廣州同文館。
他還要求國人和外國人平等相處,不應看不起他們,也不應該怕他們。
他還真的這樣做了。他在擔任廣東巡撫期間,他援引國際規章,要求英國人配合他抓海盜,英國人還真的聽他的了。
真是荒唐,我堂堂中央大國竟然要向夷人求救。不過大家很寬容,於是忍了忍,想不到這位老兄又來折騰了。
他將自己辦洋務的主張和觀點寫成《條陳海防事宜》上奏。認為將西方強盛歸結於船堅炮利是非常錯誤的,中國如果單純學習西方兵學"末技",是不能夠起到富國強兵作用的。只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中國的工商業才是出路。
一時間朝野沸騰了,都認為這位老兄腦袋壞了,我們制度歷經幾千年了,歷史已經證明是最好的制度。學習西方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這不是數典忘祖、背叛國家嗎?
到這時,他已經走上"賣國賊"的路,當然,如果肯回頭,那還有得救。
可是老天像是故意要推他一把,讓他繼續在"賣國賊"的路越走越深。當時雲南發生了馬嘉理案,英國要求清朝派欽差去英國道歉。清朝政府可不敢得罪大英帝國,於是決定派人去。
當然,堂堂天朝,派大臣去英國道歉實在太沒面子。於是朝廷為了中英兩國人民的友誼,設置駐英大使館,派駐英國大使前去。這樣一來,清朝政府的面子保住了。
可是誰人去呢?那時候不要說駐英公使了,就是平常接觸國外的人和物,都會被大家鄙視的。
朝廷想到了他,你最懂洋務了,就你了,至於被罵,沒事,朝廷不會忘記你的。
當他擔任首任駐英公使的消息傳開,他的家鄉湖南人不幹了。他們把郭嵩燾的"出使番邦"看作是湖南人奇恥大辱。當時湖南正要舉行鄉試,考生們居然集體商議要去搗毀郭嵩燾的住宅。
他終於見識到愛國者的力量,有點退縮了,想浪子回頭,可是慈禧怎麼放過他呢,召他進宮,說道:"此事實亦無人任得,汝須為國家任此艱苦。"
大意是說這鍋其他別人背不了,你就為朝廷背上這口鍋吧。
於是他被慈禧忽悠了,率團出使英國,這一去,他在"賣國賊"的路上越走越深,回不了頭了。
他犯了一個大罪:寫遊記。
他將赴英路上50多天,經過的港口,看到的事情寫成日記,整理成書,發回國內出版,題為《使西紀程》,全書共16章。大家先看看他寫了什麼:
在看到一些港口每天上百艘輪船進進出出卻次序井然時,他點評道:"條理之繁密乃至如此"。
他筆下的倫敦:"街市燈如明星萬點,車馬滔滔,氣成煙霧……宮室之美,無以復加。"
大家看出問題了嗎?他居然承認夷人也有文明?這不是賣國主義思想嗎?這樣的書怎能出版?這樣的人怎能用呢?
朝中大臣認定他有"二心",有人痛斥他對外國極意誇飾,沒心沒肺,中了洋毒已經無藥可救。有人對他提出彈劾,要求將他撤職調回。
清政府在輿論面前也動搖了,但找不到替代人選,沒有將他召回,而是下令將此書毀版,禁其流傳,並讓副使劉錫鴻對其進行監視。
可是他還不悔改,他訪問了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社等,結識了眾多專家學者,並以六十高齡潛心學習外語,他居然還將考察心得不斷寄回國內,提出很多建議。
副使劉錫鴻忍無可忍了,寫下了他的有"三大罪":
1."游甲敦炮台披洋人衣,即令凍死亦不當披。"
郭大使在參觀英國炮台時因為寒冷披了一下洋人的大衣。
2."見巴西國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為小國主致敬?"
巴西國王來英國訪問時,郭大使出席了歡迎儀式,他居然站起來向巴西國王表示了歡迎,大損天朝形象。
3."柏金宮殿聽音樂屢取閱音樂單,仿效洋人之所為。"
在白金漢宮聽音樂會的時候居然拿了節目單看,完全是模仿洋人裝逼。
清政府看完這三大罪,終於忍不住了,將他調回國內。
他卸任後乘船抵達長沙,他的船被當地人拒絕靠岸,滿城張貼指責他"勾通洋人"的標語。
兩年後,他在孤寂中病逝,臨終前不久寫下這樣一句詩:
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哈哈,竟然還不悔改。
哎,一聲嘆息,不知道該寫什麼好了……
對了,這位可敬的老兄叫郭嵩燾,一生走在一條孤獨的道路上。
TAG:江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