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克隆為什麼是一個不甚樂觀且需要警惕的事?這裡有 7 個問題

克隆為什麼是一個不甚樂觀且需要警惕的事?這裡有 7 個問題

本周三,中國科學院宣布成功實現了猴子的克隆:2017 年 11 月 27 日,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誕生;12 月 5 日,第二隻克隆猴「華華」問世。這是靈長類動物體細胞克隆的首次實現。研究論文發表在本周的生物學期刊《細胞》上。

「華華」是第一批體細胞克隆猴之一 圖片來自 中科院 孫強 等

此時距離首個成功克隆的哺乳動物,克隆羊多利(Dolly)誕生已經 21 年多。

這 21 年裡,科學家們利用相同的技術克隆出了小鼠、牛、豬、貓和狗等 23 種哺乳動物。

但對於靈長類動物——猴,許多團隊用類似的方法嘗試多年,都沒能產生活的後代。

克隆靈長類動物顯然是一個重要突破,除了研究人員自己說的更適合用於人類疾病的醫療研究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人類克隆的必經之路。

過去 21 年裡,伴隨各種動物克隆試驗的還有商業嘗試,醫藥、寵物、賽馬、畜牧業等等都有實際應用的進展。商業前景也進一步推動了克隆技術的研發。

克隆的潛在問題之爭從來沒有結束,就在 2015 年,歐洲議會禁止了克隆動物在畜牧業的使用。多個國家,也包括聯合國這樣的組織明確禁止克隆人類研究,此次實驗的研究人員也明確否認了自己有研究人類克隆的技術。但隨著靈長類克隆的成功,新的疆域正在被打開。而歷史經驗說明,任何有使用前景的技術都不會因為行政命令或者道德而停止進化。

克隆技術的潛在問題還和 21 年前多利誕生時一樣沒有變化。這個技術進展雖然緩慢,但它在長遠的未來依然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事情。


克隆猴子的技術本質上和克隆羊沒有區別,但這還不是流水線一樣的可靠技術

「96 個相同的孿生子同時運行 96 台相同的機器!」

在小說《美麗新世界》中,作家阿道夫·赫胥黎描繪了用 1 顆受精卵批量生產 96 個人的未來圖景。當時是 1932 年,學界對 DNA 還知之甚少,赫胥黎憑藉育種學知識設想出的「博卡諾夫斯基程序「,被許多人認為是克隆技術的早期構想。

目前動物克隆主要通過移植幾乎含有生命全部遺傳信息的細胞核來完成。在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卵母細胞核被除去,取而代之的是從被克隆生物體細胞中取出的細胞核,隨後形成胚胎並植入母體內,等待發育成形。

這個聽上去簡單的過程有著極高的失敗率。克隆羊多利是超過兩百次嘗試後僅有的一個成功案例,研究成果發布時並沒有第二隻克隆羊。當時,諾貝爾獎得主 Philip Sharp曾質疑,「如果我試了 215 次才有一次成功,並且不試著重複,我會懷疑這是不是科學。」

當然,多利的研究人員在幾年後克隆了更多克隆羊。而相同的克隆方法,陸續指導克隆出了馬、牛、羊、兔等哺乳動物。

克隆猴子的技術,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

雖然在1997 年和2000 年,分別已經有了使用卵裂球核移植和胚胎克隆獼猴的案例,但這兩個階段中細胞分裂很快,無法保證基因相同。而體細胞能無限複製,如果能實現體細胞克隆,不僅能縮短繁殖周期,提高研究效率,同時也保證了後代的基因一致性,減少實驗中的個體差異。

《細胞》上有關體細胞轉移的圖解

但在過去的 20 年間,許多前沿的團隊都敗給了低迷的重編程率:移植的後細胞核對新環境難以適應,繼而難以發育成胚胎,即使得到了胚胎也存在著缺陷。而此前最好的結果是懷孕 81 天流產。

2012 年,體細胞重編程技術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中國科學院院士、神經所所長蒲慕明決定攻下體細胞克隆猴的難題。在他的帶領下,神經所孫強研究員率領以博士後劉真為主的團隊開始了長達五年的研究。

孫強團隊參照此前失敗的文獻,總結出了靈長類體細胞克隆技術的困難:獼猴卵細胞容易提前激活,難以正常啟動克隆程序;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低,體細胞核難以適應受精卵的身份轉變。

為了解決胚胎髮育的障礙,孫強團隊嘗試在克隆過程中增加註射了一種去甲基化酶,優化了克隆方法。

「中中」和「華華」  圖片來自 中科院 孫強 等

除此之外,方法仍然與二十年前克隆多利的方法一樣:科研人員提取了獼猴胎兒的體細胞,將細胞核植入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隨後二者融合,形成胚胎,激活後經過發育、卵裂、著床,最後誕生個體。

最終的基因鑒定結果表明,「中中」和「華華」的核基因組信息與供體體細胞完全一致,表明克隆成功。而第三隻克隆猴「夢夢」預計也將在不久後降生。

但這依然不是一個流水線一樣的技術,目前的兩隻猴子是在研究團隊花了 5 年時間,127 個卵子中生成 79 枚胚胎,之後 42 次代理受孕試驗成功受孕 22 次後,才得到的唯二個體。


克隆技術過去十幾年已經在被用於從醫藥到農業的多種商業應用,問題也由此開始

多利的創造者伊恩·維爾穆特(Ian Wilmut)的贊助商是一家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已經證明基因工程羊可以用來製造牛奶中的某些藥物,而這些藥物可以用來治療血友病、囊性纖維化和其他人類疾病。

最初的計劃是,如果這些羊可以被克隆,那麼生物公司可以簡單地把牛奶中的藥物成分提取出來然後出售。如果它們同時可以克隆攜帶這種附加基因的雄性和雌性綿羊,他們可以繁殖這些羊,並擁有一個自我維持的「活藥廠」。

這次中國科學院克隆的「中中」和「華華」也是為了醫療用途。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誕生,突破了生命科學研究和人類疾病研究中急需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製作的關鍵技術,必將極大促進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轉化醫學發展研究。

醫療用途之外,也有人願意復活自家的寵物而一擲千金。

2015 年,英國一對夫婦勞拉·雅克和理查德·雷姆德支付 6.7 萬英鎊,從一家韓國克隆公司那裡接回一隻小狗 —— 它跟這對夫婦當年早些時候去世的寵物狗 Dylan 擁有一模一樣的遺傳信息。

他們之前冷凍了愛犬的遺體,先後兩次取下組織樣本。因為第一次取的樣本不合格,未能在實驗室培養成功,一星期後他們第二次取得樣本,然後主人也先後兩次乘飛機從英國前往韓國送樣本。

Laura Jacques 和她的兩條克隆狗。圖/NBC News

「他們把它弄出來後,我還是不敢相信這件事發生了。但一旦它開始哼哼,我就知道這是真的。即使只是出生幾分鐘的小狗,我也不敢相信它有多像 Dylan。小狗身上所有的色彩和圖案與 Dylan 完全一樣。」勞拉·雅克說。今天她為 Dylan 開的 Twitter 賬號依然還活躍著。

不同於帶來直接商業價值的動物育種,還有人克隆賽馬或者種牛。

馬球比賽中一匹好的賽馬往往「身價」超過 20 萬美元。不過許多良種馬的主人選擇給自己的馬匹施行閹割術,因為閹割後的馬匹性格溫順,更有可能在賽馬比賽中取得好成績。但這也讓它們的基因無法得以延續。

阿道夫·坎比亞索贏得五次全球一流馬球比賽的勝利,他與美國 Crestview Genetics 公司合作,克隆了 8 匹賽馬。它們都是坎比亞索的愛駒Aiken Cura的「分身」。2016 年 12 月,坎比亞索騎著其中 6 匹克隆馬在阿根廷舉行的一場馬球比賽中取得勝利。

其中兩匹克隆馬。圖/《名利場》

牛的克隆就更早了,全球多個地區的農場從十年前就開始養克隆牛了。但克隆出來不是讓人吃的,因為太貴了。這些牛主要是育種的牛。

2016 年,曾有一頭黑安格斯公牛被拍出 35 萬美元的高價,它出生第一年體重就增加了 730 公斤、平均每天增重 1.92 公斤,比普通的優質牛多 20%。在這頭種牛的生命周期里,它的精液被不斷採集用來繁育後代,一生價值超過 100 萬美元。

克隆一頭這樣的牛好處很顯然。而各種商業應用的前景也是大筆資金投向克隆技術研究的動力。


如果處理不當,克隆體的壽命不是從 0 開始

多利在萬眾矚目中誕生,也在惋惜中逝去:6 歲那年的情人節,因為肺部感染,多利被實施安樂死。

對於它的死亡,科學界有著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認為,多利出生時就已經 6 歲了,這正是克隆時它母體的年紀。這個推測的基礎是,研究表明,多利的線粒體端粒比較短,而這通常是老化的結果。

但克隆多利的羅斯林研究所表示,深入的健康檢查表明,多利沒有任何老化的異常。

圖中的紫紅色高亮部分即染色體端粒。圖/生物探索

抱著這項疑問,科學家們研究起了克隆和早衰的關係。他們在牛和老鼠身上實驗,甚至重新克隆了一批「新多利「,證明克隆技術可以不對細胞生命周期產生影響,至少從線粒體端粒觀察,可以做到使壽命從 0 開始。

但也有克隆牛的研究表明,如果沒有完全重設生物鐘,克隆體壽命還是會受影響。

而對於豬、狗等其它動物的克隆,由於時間還不夠長,是否具有差異還並不清楚。

至少目前來看,多利的死,仍然還是一個迷。


FDA 批准了克隆動物的肉和奶進入食品市場,但克隆過程的道德問題沒有解決

2008 年,美國 FDA 批准了克隆動物的肉進入食品市場,批准的理由是沒有發現有任何跡象表明食物有什麼問題。

這項決定花了 FDA 很長時間。最早在 2003 年,它們就曾暗示將會批准克隆動物的肉和奶製品銷售。2006 年年底,FDA 公開宣布克隆動物和肉和奶健康,但直到 2008 年年初才正式批准克隆動物後代的肉和奶製品進入市場。

美國消費者聯盟(Food Federation of America)食品政策主管卡羅爾·塔克·福爾曼(Carol Tucker Foreman)說,儘管 FDA 批准銷售克隆動物肉,但消費者組織還會要求食品公司,零售商和連鎖餐廳不要使用克隆家畜的產品。

皮尤食品與生物技術行動本月初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雖然大多數消費者對動物克隆知之甚少,但 64% 的人表示不太願意接受動物克隆,46% 的人表示「非常不舒服」。

相對應的,歐洲議會在 2015 年直接禁止了在畜牧業中克隆動物,並且將限制措施擴展到所有牲畜、幼崽及其衍生產品,包括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產品。

提案人,歐洲議會德國籍議員雷娜特·佐默表示,克隆活動不但對動物很殘忍,對人類也很危險,因為有些人可能將其運用在人類身上。此外,克隆技術尚未取得重大進展,技術成就有限,少數存活下來的克隆動物大多具有先天性缺陷和免疫方面的問題。

歐洲議會不是一下得出的結論。歐洲對此的調查從十年前開始,2008 年,歐洲道德評議會指責當時農業用克隆技術,繁殖過程殘忍、死亡率太高。當時的一項測試顯示,在牛群克隆實驗中,大約有 20% 的克隆小牛在出生後 24 小時就死去。另有 15% 的小牛在斷奶前死亡。

除此之外,克隆動物的細胞供體自身也會被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困擾,比如體重增加、呼吸問題、肝臟腫大、內出血和腎臟異常。

2015 年,相關克隆實驗的低成功率問題沒有改進,牛群的克隆存活率依舊只有 15%、新開展的克隆豬實驗成功率更是低到只有 6%。歐洲議會也由此決定封殺相關實驗。

克隆動物還可能讓物種變得更單一,也就更脆弱

FDA 說克隆食物食用無害之後,紐約時報社評認為克隆實際上會有更糟的後果。因為克隆這種無性繁殖技術,實際上將物種繁衍從有性繁殖的相對隨機性變成了無性繁殖的明顯統一。

由於克隆創造了基因相同的動物,它將縮小農業繁榮所依賴的廣泛基因庫,任何嚴重的遺傳多樣性收縮都會對物種造成巨大的健康風險。

這個問題目前還不明顯,因為目前只是農場里的動物被克隆,不是整個物種。但之後如果克隆特定品種的貓狗,亦或是賽馬、種牛,當克隆可以大規模、高成功率的推行,屆時價格降低、其應用將更加廣泛,屆時物種多樣性很可能受到威脅。

另外,即便是克隆動物在數量上佔據優勢,仍然無法消除該物種在自然選擇當中所處的劣勢。由於基因組的單一化,當它們面對現有的、直接導致它們瀕臨滅絕的條件時,無法表現出優於現有個體(即其克隆供體)的性狀。

人類克隆技術能做的,現代農業下的動物已經很脆弱,大概也僅只是在增加受害個體的數量而已。


通過克隆技術復活滅絕物種看上去很有希望,但也會帶來新的問題

早在 1990 年,著名科幻作家邁克爾·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也是《西部世界》的作者,哈佛醫學院畢業)就在《侏羅紀公園》一書里寫過復活恐龍的可能。

在故事裡,科學家從琥珀中提取了上古蚊子血液里的恐龍 DNA,然後用現代青蛙的 DNA 片段補上不完整的部分,從而復活出恐龍。

恐龍死了 6500 萬年,DNA 沒法保存這麼久。 然而,理論上這是有可能做到的,前提是人類事先保存了某些滅絕物種的 DNA。

橫隔法國和西班牙的比利牛斯山脈,是布爾卡多山羊的棲息地。

由於人類過度捕殺,這種體型壯碩、雄性腦門上長著一對大彎角的山羊,族群數量迅速減少。隨著 1999 年一隻綽號為「西利亞」的雌性山羊確認死亡,布爾卡多山羊正式滅絕。

但在西利亞死亡前,科研人員已經從它的耳朵上採集了皮膚細胞並冷凍保存在西班牙馬德里和薩拉戈薩的實驗室里。

由生理學家José Folch領導的研究團隊此後一直試圖利用這些殘存的細胞「復活」布爾卡多山羊。他們提取出「西利亞」的細胞核並植入到家養山羊去除了細胞核的卵子中,通過電擊讓卵子發育,成為重組胚胎。

重複 57 次後,只有 7 只山羊受孕,但其中 6 只流產。Folch 和他的同事對最後一隻進行了剖宮產,並得到一隻 2 公斤的幼崽。

最後,小羊因患有先天性肺部缺陷,在出生 7 分鐘後呼吸困難而死亡。經檢測,它的基因和布卡多野山羊的基因一致,從而被認定為是一次短暫的成功的克隆。

這聽上去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國家地理》雜誌說「西班牙和法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扭轉了時間。」

布爾卡多山羊。圖/chiretas de marisco

但更多的質疑隨之而來。對已經滅絕的生物而言,其生前適應的生態系統已經改變。為了讓它們存活,人類可能還需要改變現有的環境或人為地創建一個環境,這會花費很大的精力和成本。

假設一種已經滅亡而且繁殖能力很強或者在當地已經沒有天敵的物種復活,對現有的生態來說是一個外來物種入侵的災難性事件。

澳洲 1930 年代引入「甘蔗蟾蜍」是為了對付蟲害,但這種蟾蜍本身會滲出高毒性粘液,導致捕食它的澳洲本土蜥蜴、蛇、野狗甚至鱷魚死亡。

由於蟾蜍以每年 30 公里的速度佔領澳洲國土,澳洲政府每年撥款 3 億澳元,用來研究遏止海蟾蜍挺進的方法,可惜一直沒有成果。

「生物技術更該用來維護生物多樣性,而非執著於復活滅絕物種。」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鄧濤說。

復活動物除了可能會導致生態災難以外,還有一個觀點是公眾由此會產生滅絕不再可怕的錯誤印象。

「人們可能會覺得森林砍伐,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可以恢復森林。 如果我們讓一個生物滅絕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可以復活他們。」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道格拉斯·麥考利教授評論說。


那離克隆人還有多遠?

從目前的技術來看,我們還不會面對《逃出克隆島》和《別讓我走》中的景象。

在這項研究中,成功存活克隆猴的供體細胞,來自於猴胎兒的成纖維細胞。研究人員將 79 個克隆胚胎移植入 21 只代孕母猴中,最終 6 只懷孕,4 只形成胎兒,正常懷孕並剖腹產得到的僅有「中中」和「華華」。

而利用成年猴卵丘細胞作為供體的實驗組裡,移植的 181 個胚胎中,只有兩隻胎兒發育超過 130 天,並且在剖腹產手術後僅僅存活 3 小時和 30 小時。

也就是說,在這項實驗中,以成年猴體細胞作為供體的克隆嘗試沒有成功,只有兩隻以胎兒細胞作為供體的克隆體存活了下來,整體成功率並不高。

而研究團隊也表示,從理論上說克隆人的障礙和瓶頸基本被打破,原則上可以實現,但研發克隆猴技術的目的不是克隆人,也沒有任何計劃要克隆人。

克隆人類目前被嚴格禁止,以這樣的胚胎死亡率用於人類,不只有政策問題,還有顯而易見的法律和道德問題。


可如果克隆人成真,人倫問題多的數不出來

在生物倫理學中,克隆倫理是指關於克隆的實踐和可能性,特別是克隆人的各種倫理立場。儘管這些觀點很多都是宗教信仰的,但是克隆方面提出的一些問題也是出於世俗觀點。

克隆的反對者擔心,技術還沒有發展到足夠安全的地步,它可能容易被濫用(導致產生收集器官和組織的人類),並且擔心克隆的個體如何能夠融入家庭和整個社會。

波士頓兒童醫院(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的幹細胞專家喬治·戴利(George Q. Daley)認為,人類細胞克隆或者是基因編輯技術給生物倫理學「拋出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人類將如何看待我們人類的未來,是否會採取戲劇性的舉措,修飾自己的生殖細胞,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我們的遺傳命運。

「這使人類面臨巨大的風險」。戴利說。

《逃出克隆島》劇照。影片中的克隆人被用來作為現實生活中真身的組織、器官移植供體。圖/The Movie Database

蘇格蘭人類生命倫理委員會的 Calum MacKellar 博士直接說,人類胚胎的複製和破壞「對英國數以百萬計的人非常冒犯」。

2015 年,《自然》雜誌的一篇論文發表了類似的觀點。來自加州里士滿 Sangamo Biosciences 公司的愛德華·蘭菲爾和他的同事在這篇文章中寫道,「在我們看來,使用當前的技術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組可能會對未來的後代產生不可預知的影響。這很危險,在道德上不可接受。」

蘭菲爾博士在接受採訪時補充道,「這個問題實質是,你如何看待人類種族和人類這個物種?」

紐黑文大學研究健康醫療政策的教授 Glenn McGee 提出一個觀點,人類克隆可能會改變家庭結構的形態,使家庭內的親屬關係在複雜的親屬關係中複雜化。

例如,從母親那裡獲得 DNA 克隆出的女性,對其他家庭成員來說她究竟扮演何種角色?母親?妻子?女兒?姐姐?妹妹?

美國總統生命倫理委員會的科學家們對克隆人拋出一系列問題:克隆的孩子會受到什麼樣的傷害?克隆的孩子是否有選擇權?該選擇權是否又會和供體的自決權產生衝突?

另外,動物數據表明,與自然妊娠相比,克隆胎兒發生流產的機率更高。這顯然也會牽扯出更多事關人倫的質疑。同時,在人類中,流產還可能導致孕產婦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增加。


克隆人本身的權力還不明確,但被歧視幾乎是一定的

因為太遙遠,目前全球各地、甚至聯合國內部不同組織對於克隆人是不是有人權還沒有定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 2007 年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克隆人應該和常人有同等權力,但聯合國不同組織並未就此達成一致。甚至包括教科文組織自己。

它們的 「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第 11 條宣稱,人的生殖克隆違背人的尊嚴,胚胎細胞使用代表胚胎的潛在生命被破壞。以及,克隆技術的固有不可靠性使得克隆個體很可能受到生物學損害。

或者更精確地說,大部分機構並未認真探討這個問題。也沒什麼國家認真探討過這個問題。這個可以理解,因為距離實在太過遙遠,不比討論外星人有沒有人權實際多少。

對於克隆體的人權、尊嚴問題,Wikimedia 基金會副總裁 Erik M?ller質疑,由不育或同性伴侶通過「無性繁殖「,也就是克隆,帶來的孩子是否出生就帶有「克隆人」的標籤,從此比「正常「孩子更容易產生社會隔閡和心理傷害?

如果孩子的個性、體質跟捐助者的發展有很大不同,其父母是否可能會失望?如果是的話,克隆人本身又有什麼權利對於來到這個世界說不呢?

對於克隆人來說,他到底是誰?來自哪裡?又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這些都是克隆人可能要回答的問題。

《衛報》曾報道一對聾啞夫婦的故事。他們的後代也是聾啞人,起初他們並不喜歡這樣。但久而久之,一家三口倒也喜歡、適應了這樣的生活。聾啞夫婦甚至想因此再要一個聾啞女兒,通過基因技術實現。假設今後克隆技術成熟,這對夫婦再用克隆技術複製一個聾啞女兒,那麼對後兩個聾啞女兒來說,她們等於被剝奪說話和聽聲音的權力。

對此,聾啞夫婦的觀點是,如果有人想去掉胚胎中的致聾基因,那麼聾啞人也應該有權扔掉聽力基因。在克隆和基因編輯技術成熟以後。


克隆和基因編輯取代性繁殖,可能會影響基因多樣性

2005 年,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全球有 53.6 萬名孕婦因為各種原因死亡。直到現在,難產依然是全球年輕女性中數一數二的死亡原因。

拋開情感只從繁衍下一代考慮,哺乳動物進化幾十萬年後的兩性交配並不是一種高效的方式。這裡不只是難產,從配對合適的對象,到成功受孕再到後代生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做過研究,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無性繁殖群體的增長速度是性繁殖群體的兩倍。

克隆似乎是一種相當高效的無性繁衍方式。設想用克隆來獲得大量自己的複製胚胎,然後用 CRISPR 基因編輯等技術來調整,切除這些胚胎中不良的基因,聽上去遠比有大量失敗可能性的性繁殖高效。

多倫多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研究員Lutz Becks 就提出過一個未來的設想「克隆你自己會很容易,你不用尋求伴侶,也不必花時間約會來獲得做愛的機會。」

圖/Tamara álvarez/Flick

但性繁殖的存在,僅從生物繁衍上也有實際的好處。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在 1986 年被提了出來。生物多樣性解釋了性繁殖最大的優勢 ——那就是在物種層面給人類帶來更多面對環境變化的生存可能性。

無性繁殖的特點是群體基因的高度統一,而有性繁殖則可以帶來更多突變後的基因。這也是為什麼儘管人類文明從誕生開始就有著種族、宗教、性別、民族、地域歧視,但卻如此多樣化的原因。

德克薩斯州大學教授戴維·巴斯在《進化心理學》第二版解釋了在這個變化環境下,性繁殖帶來基因多樣性的好處。

地球是由植物、動物、真菌及微生物構成了整個生態環境。這個環境總是在不斷發生變化。

假設環境改變程度加大,所有無法適應變化的個體將無法存活,譬如地球歷史上的冰河時代。無性繁殖的種群因為基因的高度統一,而缺少耐寒的體質導致滅絕。但性繁殖的種群因為基因多樣性,在新的環境下註定有一部分人可以生存下來。

「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來形容性繁殖的好處很貼切。多樣性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不同基因的個體有著不同的生存需求,因而需要更廣闊的生存環境。這也意味著,基因多樣化的同類將很少為了生存而彼此直接竟爭。

所以讓克隆來取代性繁殖最大的問題就是可能影響生物的基因多樣性。即便可以進行基因編輯,克隆遺傳下來的基因還是高度一致的。支持克隆來繁衍人類,是在削弱人類的生物多樣性。

而伴隨克隆一同到來的基因編輯技術,同樣也有這樣的風險。


人類克隆是不是違法,目前不同地區還有很大分歧

1997 年初,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者伊恩·維爾穆特接受採訪說:「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有兩面性。我毫不懷疑克隆這種技術的潛在益處要遠遠大於坏處。」

在他說出這句話的前一天,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簽署了一紙禁令,要求政府資金不能用於人體克隆試驗,並呼籲全美所有科學醫學組織、基金會、大學等私立機構抵制此類研究。但科研不只有政府資金。

多利的誕生令整個世界陷入了對克隆人宗教、道德和倫理上的爭論。

實際上,早在上 1960 年代的科學界就已經有大量關於克隆技術的倫理爭論。1967 年,生物倫理學家leon Kass 就表示「靠人類意志設計的繁殖使克隆人失去人性。」

人性是克隆技術背後討論最多的倫理問題,反對者認為,如果「人」可以大批量生產了,那麼附帶於「人」的「人權「會怎樣貶值。如何處理那些非法克隆和因技術導致先天性畸形的克隆「人」,像銷毀假幣那樣付之一炬嗎?

這也引發了宗教的強烈反對,世界上主流的宗教,無論是三大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曾強調稱,「靈魂具有神聖性」,並將人類的誕生歸為神的功勞。任何克隆技術都被視為侵犯了神權,同時一部分宗教人士認為發育數日的人類早期克隆胚胎也是有生命的,隨意扼殺是不道德的。

目前,克隆技術研究分為兩類:一類是生殖性克隆,目標是克隆出完整人類;另一類是治療性克隆,主要以克隆技術獲取器官或者進行治療性研究。

根據統計,生殖性克隆基本被全球各國禁止,有 70 個國家公布了明文規定。但治療性克隆在一些國家獲得了謹慎的支持。

在多利羊誕生一年後,1998 年 1 月,法、意等 19 個歐洲國家簽署了「歐洲反對克隆協議」,該協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集體禁止人類個體克隆的法律文件。

德國則早在 1990 年的《遺傳工程法》中就禁止了克隆人研究。法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丹麥、西班牙、葡萄牙、巴西、阿根廷等國都表示禁止克隆人類。

1997 年 11 月 11 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人類基因組和人權的宣言》。其中明確指出,繁殖性克隆人類自身,是一種違反人類尊嚴的行為,應被禁止。

美國政府在柯林頓當政時就下令禁止動用聯邦資金資助克隆人研究。但美國目前還沒有聯邦法律來禁止人類生殖性克隆,接任柯林頓的布希總統曾不止一次公開反對克隆技術,並呼籲立法,但最終提案都沒有得到通過。

目前,美國有十五個州法令禁止克隆人,三個州禁止使用公共資金進行這種活動。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則表示,美國境內所有關於克隆人的試驗必須經過他們的同意才可以合法進行。

最早研究出克隆綿羊的英國在 2001 年就禁止了克隆人,但允許研究克隆來解決醫療問題。該項法案在過去屢次被反墮胎組織和宗教起訴,也多次經歷修改。

2004 年 8 月,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獲得了第一個克隆技術研究許可證,將該技術用於糖尿病,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

雖然生殖性克隆被禁止,但是由於克隆技術背後極大的可能性,一部分國家並沒有反對關於治療性克隆的研究,其中就包括中國。其中,中國政府對於克隆技術的態度是,「不贊成、不允許、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實驗,但不反對克隆技術用於治病。

2005 年 3 月,聯合國批准了《聯合國禁止人的克隆宣言》,由於在這個宣言中「禁止一切形式的人的克隆」含義模糊,可解讀為禁止生殖性克隆,也可解讀為禁止治療性克隆。因此,比利時、中國、英國、新加坡等 34 國投了反對票,這些國家都支持克隆技術在醫學上的研究。

題圖:《逃出克隆島》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為吸引觀眾對技術獎的關注,奧斯卡拍了介紹電影技術的短片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