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陝西4項考古角逐「文物界的奧斯卡大獎」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啟動

陝西4項考古角逐「文物界的奧斯卡大獎」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啟動

1月24日,被稱為「文物界的奧斯卡大獎」的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活動正式啟動,陝西共有4個項目入選,它們分別是陝西西安隋唐長安城東北角及夾城等遺址、陝西澄城劉家窪春秋墓地、陝西西安秦漢櫟陽城遺址、陝西高陵楊官寨遺址。

據了解,2017年,全國經過批准的發掘項目達800多項。本次評選活動辦公室從主動申報參評項目、《中國文物報·文物考古周刊》考古發現投稿項目、國家文物局2017年度中國重要考古發現項目中進行遴選,最終推薦40個發掘和調查項目參加初評,並將通過投票產生25項進入終評。

在遴選出的40個參評考古項目中,涉及全國2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陝西省、浙江省候選項目最多,分別為4項;山東省、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分別有3項候選;湖南省、貴州省、甘肅省分別入圍兩項。四個直轄市當中,僅重慶市有入圍項目。

可以說,40個入圍初評的項目彙集了全年考古的幹活,分量十足。想必,2017年度的十大考古新發現也會競爭激烈。

隋唐長安城東北角及夾城等遺址:發現唐玄宗時期「皇子集體公寓」

「十王宅」位於唐代長安城大明宮南邊的永福坊和興寧坊,最初稱為「十王宅」,後更名「十六王宅」,出現於唐開元年間,是當時皇子集中居住的地方。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對西安一處建設工地進行考古發掘時,出土了「天寶三載十王宅瓦」,為十王宅里坊位置的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2017年,為配合西安壹號院項目建設,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對該處工地進行考古勘探時,發掘出隋唐長安城外郭城北城牆、東城牆、夾城牆、也發掘出『十王宅』北坊牆、東坊牆牆基,還發掘出北通大明宮的夾城遺址以及多條道路遺迹。」據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張全民介紹,本次發掘確定了隋唐長安城遺址東北角的具體位置,為保護展示提供了重要依據。首次揭露出唐長安城夾城遺址,確認了夾城形制和大致走向。同時,「天寶三載(744)十王宅瓦」的出土為十王宅里坊位置的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其營繕年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唐玄宗時期的「十王宅」,雖然只是皇家修建的一處住宅,意味和影響卻非比尋常。可以說,皇室成員的權力在唐玄宗朝受到格外限制,為杜絕皇室子嗣參與政治,唐玄宗的做法甚為嚴厲,不僅集中居住,甚至被嚴格禁止諸王與群臣交結。唐玄宗即位初年,皇子尚年幼,居於宮內,到開元十三年(725),隨著皇子日漸成長,玄宗便下令在長安城東北安國寺東附苑城內修築大宅,讓多位皇子在其中分院居住。在那裡,皇子的生活起居,由宮中宦官密切照料,一日三餐由家令侍奉,唐玄宗還請富學之士作皇子侍讀,專門講授詩書,對他們進行嚴格培養。流傳至今的唐代類書《初學記》,便是唐玄宗下令,由徐堅、韋述等學士一起修撰的,其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玄宗諸子作詩用典。

隨著皇子的陸續成家生子,玄宗又下令,於十宅外修建「百孫院」。與此相應的,華清宮側,也修建了十王院、百孫院。這些地方,有專門的宮人配給和物資供應,各種生活起居基本上可以在其中進行,無需與外交通。王孫納妃嫁女,就在十宅中。不僅如此,皇太子也不在東宮單獨居住,只是在「十王宅」中辟出一處單獨可以車馬往來的別院。太子府的婚嫁則同親王、公主一樣,都在長安城崇仁坊的禮院舉行。

澄城劉家窪春秋墓地:周代封國重見天日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自今年2月以來,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市、縣相關單位聯合組成考古隊,對位於陝西省澄城縣境內的劉家窪墓地進行了全面勘探與搶救性發掘,同時對墓地所在的魯家河流域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古調查,發現了目前全國規模最大春秋時期周系墓葬、夯土牆、壕溝、陶窯與灰坑等豐富遺迹,以及鑄銅陶范、大量板瓦建材與青銅器、金器、玉器、鐵器等數百件珍貴而重要的文物,一個淹沒千年的周代封國重見天日。

劉家窪墓地位於我省澄城縣王莊鎮劉家窪村西的魯家河東岸塬邊,鄰溝而居,北距黃龍山約10公里。該墓地是去年底因被盜而發現的,根據追繳文物判斷,是一處等級較高的春秋時期的墓地。經鑽探,共發現墓葬56座、車馬坑2座、馬坑1座。

「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發現了2座帶兩條墓道的『中』字型大墓(編號M1與M2),南北向,東西並排分布。發掘顯示M1南北總長64米,長方形墓室南北口長11米、東西寬10米、深度約12米。」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孫占偉說,M2與M1平面形制相同,南北總長相當,墓室深度相等;但墓室規模略小,墓道寬僅僅是M1墓道的一半,約4米左右。兩座大墓特別是M1,規模宏大,頗有王者之勢。僅就墓室大小而言,僅次於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M2與M3,也比洛陽發現被認為可能是周平王墓的「亞」字型大墓墓室大。據此推斷,劉家窪大墓墓主人身份應為諸侯國國君與夫人級別。其餘墓葬皆為南北向長方形豎穴土坑墓,與大墓墓向一致。根據以往考古發現可知,這些墓墓主人的身份相當於卿大夫或士一級的貴族。

在墓地北側700米處,魯家河兩條支溝間的溝梁兩側及上部台塬相接部分,勘查發現長達500多米的斷續相連的夯土牆,在此溝梁的下端,發現一段寬12米南北向壕溝,夯土牆與壕溝大致將整個溝梁合圍構成一個相對封閉區域,總面積10餘萬平方米,應為當時人們生活的「居住區」。

「墓地與居址空間上相鄰或靠近分布,年代上接近,功能上互補,等級上匹配,當為同一聚落的不同構成部分。以大、中型墓為主的墓地,應是包括最高統治者在內聚落統治階層的一處公共墓地。」考古專家據此分析,由居址與墓地共同構成的這一聚落,跨魯家河兩岸分布,居於東西橫亘的黃龍山前,總面積約近3平方公里。雖然目前尚未出土直接文字證據,加上沒有文獻記載,還無法對墓地及其代表魯家河春秋聚落的性質做出準確判斷,但初步認定,這裡是春秋時期某一周系貴族的封國或采邑(賜給親信、貴族、臣屬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農民)。

楊官寨遺址:西安建城史或再提前2500多年

楊官寨遺址坐落於高陵涇河北岸,是史前大型中心聚落遺址,自發現至今一直廣受學界和社會的關注。2015年冬至今,楊官寨考古隊在該區域開展了持續兩年之久的考古發掘工作。

通過持續的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專家們已經基本釐清了該遺址的整體布局結構,在該遺址範圍內發現了建造有大型防禦體系的廟底溝文化聚落、擺放大量陶器的西門址、聚落中央的人工水利設施等,加上本次發現的東區大型普通「居民公共墓地」,無疑勾勒出了一個早期城市的雛形。

據考古隊領隊楊利平介紹,下一步考古隊還要探尋西門址外可能對應的高等級貴族墓地、以及此次發現的東區墓地可能對應的東門遺迹和聚落內部可能存在的中央大道。如果這些推論都能得到證實,那麼楊官寨遺址作為廟底溝時期關中地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聚落的都邑性質必將展現無遺。如此一來,西安市的建城史、建都史或可提前至5500多年前的廟底溝時期。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大致是從距今6000年前左右開始出現明顯跡象,具體表現為人口規模增加,大型聚落出現,文化高度發達等等。而距今6000至5500年的廟底溝文化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文化共同體,其分布範圍以關中地區為核心,並向周圍強勢擴張,東達大海,西至甘青地區,北到長城一線,向南已越過長江。

楊利平說,楊官寨遺址作為廟底溝文化時期的一處中心聚落,規模巨大,無疑需要動用相當多的人力才能修建完成,而僅憑楊官寨一個聚落的人力是不可能實現的,這表明當時這樣一個聚落已經具備了組織周邊區域的人集中到一起開展大型工程的能力。加上本次大型「居民公共墓地」的發現,這些都指向了楊官寨遺址是一處帶有都邑性質的大型史前聚落遺址,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國的雛形,並為後來國家的起源、中華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礎。

秦漢櫟陽城遺址:發現兩千多年前豪華浴室

秦漢櫟陽城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閻良區,在秦獻公、孝公時期、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及漢初為都城。1964年由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進行考古調查和勘探。1980-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櫟陽發掘隊確定櫟陽城遺址的南牆和西牆,並發現大量建築遺址和道路。2013年重啟秦漢櫟陽成考古,復探中發現北牆並確定白渠和鄭國渠的走向和位置。2017年清理出半地下室建築、建築內地下室和空心磚踏步、巨型瓦當等指示性遺迹遺物。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介紹,目前共發現不同時期櫟陽城城池遺址三處,在三號城內編號為四號、五號的建築基址內,發現了三處浴室和一處壁爐,從殘存的遺迹看,浴室鋪有地磚,四壁還有精美的牆磚,室內一角有下凹的漏水口,並有排水口,其形制、尺寸與秦都咸陽宮殿內的浴室基本一致。劉瑞說,櫟陽城內的浴室應是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最為集中的古人浴室設施。

通過發掘,發現其與鳳翔雍城、咸陽城等出土的同類遺物形制相近。進一步確定了櫟陽成遺址的保護範圍,為櫟陽成保護規劃的制定提供了科學資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四朝 的精彩文章:

您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查收!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講述「陝西故事」

TAG:十四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