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體驗,稻路慢暢
如今,稻米不再僅僅是一種食物,生產它們的每一塊稻田、每一條稻路都開始與休閑密切相關。生長稻米的稻田作為創造人們幸福感的重要載體,其蘊涵的稻田文化(paddy-rice field culture)正在改變並提升著我們的生活品質。從綠色如茵的生長到金浪翻滾的成熟期,稻田中的每一條稻路都像一條跨越時空的紐帶,給人帶來不一樣文化感受與生態體驗,走入田野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休閑時尚。漫步在稻路之上,感受到稻浪翻滾的壯闊,歷史長河留下稻作文化為農耕體驗創造了豐富的精神內核,推動了稻田為主體的創意農業發展,為鄉村地區的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顯示了農業轉型與休閑產業對接的美好前景。
創意農業起源於上世紀90年代後期,由於農業技術的創新發展,以及農業功能的拓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精緻農業和生態農業相繼發展起來;與此同時,創意產業的理念也在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形成並迅速在全球擴展。藉助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人們有效地將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農業生產,進一步拓展農業功能、整合資源,把傳統農業發展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即現在所謂的創意農業。創意型的休閑農業對於突破傳統農業的發展瓶頸、提高農民收入及繁榮農村社會,都有重要意義。
發展「稻路」休閑體系,有助於促進鄉村文化消失、鄉村文明衰退、鄉村亟待治理等問題的綜合解決,提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水平。最初的稻田創意多以稻田畫為主,由此形成的「稻田+」產業模式,正在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稻田經濟的創新模式。最初的稻田畫來自於日本,用稻米種植出來的室外藝術,起源於90年代初日本青森縣南津輕郡田舍館村。稻田畫又稱稻田彩繪,主要是將綠色及紫色葉水稻種植於水田中,栽種時先在農田裡用傳統畫線器,畫出九宮格,依圖樣定出坐標,再牽線描出圖樣或字體輪廓,最後種上不同品種水稻秧苗,隨著水稻生長,就會呈現出預先規劃的圖形或文字。本文通過國內「稻田+」產業創意開發的模式分析,探討「稻田+」產業的成功之道。
一、稻田遊憩空間體系
稻田作為傳統的種植業體系,而新型的稻路將稻田的產業景觀與社會景觀及生態景觀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具有一種遊憩的空間紐帶作用;通過在稻田上作畫,將種植業與創意農業有機整合在一起的綜合形式,這涉及到農業科技、文化創意元素、遊憩空間等一系列的空間組合。在保留傳統格局與肌理的基礎上,重新構建民居院落空間、文化景觀空間、公共服務空間、休閒遊憩空間等多元化的鄉村空間體系,實現居游共享的鄉村格局再造。
1.池上稻田中的伯朗大道
伯朗大道是台東縣池上鄉的一條田園公路,筆直的道路兩旁沒有一支電線杆,公路把兩側的田野分成兩半,被譽為是一條「翠綠的天堂路」。走近伯朗大道(因影星金城武拍攝廣告而改名為伯朗大道),你會發現這裡視野奇佳、景色奇佳,美不堪言,景點入口處就是斜歪相框旁豎著的「伯朗大道」四個大字。
伯朗大道全是水泥鋪就,道路很長,需要騎行,如果願意花150-300新台幣,你就可以在附近的店鋪中租上一輛單車,騎行在美麗的田野之間。看到兩側成片的稻田一直延伸到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的腳下,悠悠白雲飄蕩在高大的山腰間,偶爾也看到高大的棕櫚樹矗立在稻田邊上,你會感覺非常愜意、放鬆、享受,心曠神怡、神清氣爽,彷彿在天堂一般。不同季節的稻田景色不一樣,來到這裡的生態體驗感受也就不一樣。
伯朗大道已經成為遊客們到訪台東池上鄉欣賞稻田美景的必經之路,也是一處有文化內涵的景點。每年4月底和10月底,是欣賞黃金水稻的最佳時節。這裡不僅有著拍照的好景色,更能讓人帶著心靈遠離都市的喧囂擾嚷;「池上秋收音樂節就是稻田呈現金黃色的秋季舉行,不僅是遊客,也是為沉甸甸的稻米舉行。池上稻米號稱是台灣最好的稻米,由池上大米製作的「池上便當」因別緻的香氣口感且用木製飯盒聞名台灣,所有來這裡的遊客都要吃一盒池上便當(盒飯),感受到時空中的文化變遷。
2.湖南安仁稻田公園
全國首創的安仁縣稻田公園位於該縣永樂江鎮,是一座集農業示範、農耕體驗、科普教育、旅遊觀光、休閑娛樂於一體的「農業濕地公園」。園名由中科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親筆題寫。整個園區轄20平方公里,以「一江(永樂江)、一河(排山河)、兩山(熊峰山、鳳崗山)、兩水(水上拓展中心、兒童水上樂園)、八莊園(農耕文化園、江灘樂園、水上遊園、農耕體驗園、鮮果採摘園、春分觀鷺園、萬畝茶園、國際養生園)」為核心,在5萬畝連片稻田的路邊、渠邊、田邊、民居邊將花、草、樹、景等公園元素極致地融入稻田,與永樂江、神農景區、熊峰山國家森林公園相得益彰,使山、水、田園渾然天成,讓這裡天藍、水清、山綠,四季瓜果滿園,月月花兒飄香,還有生態莊園、稻香村、農耕博物館等設施齊全的遊客服務中心。
該園的建設從2013年初正式動工,短短一年時間,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7000萬元,二期已完成5000多萬元。園區繼續保持原來的生態、原來生產模式不變,卻能春觀油菜花,夏看映日荷,秋賞金色浪,冬踏田園雪;既能領略刀耕火種的傳統農耕文化,又可參觀機械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示範;既是農業項目的綜合展示,又是觀光休閑之旅遊勝地。
3.瀋陽的稻夢空間
稻夢空間隸屬於瀋陽錫伯龍地創意農業產業園,位於瀋陽市沈北新區興隆台錫伯族鎮,佔地面積3萬餘畝,是以創意式農業為生產模式,會員制農業為經營模式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產業園力求將現代化農業同民族文化和旅遊服務有機結合,打造成集稻田畫觀光,原始水稻種植,立體養殖,生產加工,休閑體驗,會員加盟,科普教育七位於一體的生產·生活·生態的現代化農業產業園。
瀋陽錫伯族有種植稻田畫祈福的傳統,稻田畫先設計好要表現的圖形,利用先進的3D技術和透視技術,用矢量法定點定樁連線人工填色,種植不同品種有著不同顏色葉子的水稻,繪製出平面,立體,嘍空,線條四種不同風格稻田畫。稻夢空間園區由稻田畫觀賞區、休閑體驗區兩區組成,以自然生態為理念,打造原始耕種與鴨蟹立體養殖共作的生態稻田;以錫伯文化為傳承,展現璀璨悠久的農耕歷史。體驗區內設高空滑索、七海鞦韆、水上漂「留」、彎弓射箭、篝火宿營、稻田婚禮、龍骨水車體驗、稻草人觀賞。以稻米文化為創新,繪製震撼人心的世界最大稻田畫;以科普農耕文化知識為媒介,建立全國最大中小學生教育科普基地。
4.大窪的稻田慢行系統
「稻田慢行系統」是大窪打造全域旅遊的重要鄉村旅遊度假產品,整個系統貫穿以「稻香小鎮」、「蕃茄小鎮」、「漁雁小鎮」「葡香小鎮」等52個主題特色小鎮,沿途的景觀小品、稻田木屋酒店、農耕主題精品民宿、親子樂園等既突出鄉村主題特色,又具備現代化配套服務功能,讓遊客能夠體驗原汁原味的鄉村旅遊體驗。石廟子村建設了中國第一個「行走中的稻田博物館」,利用原有的稻田排灌溝渠,改建成自行車騎行道、人行道以及電瓶車觀光道。這條被稱為「稻田騎行系統」的觀光道全長30公里,穿梭於特色民宿主題村之間,以「石廟子—白家—朱家—北窯—疙瘩樓水庫兩側沿線」為主線路。
5.東港的「稻畫船說」
「稻畫船說」景區位於東港市北井子鎮徐坨村,佔地220餘畝,景點包括水上樂園、觀光塔、稻田畫、觀光漁船以及1555米稻田實木觀光棧道等,是一處創意與文化並存的稻鄉文化主題公園。景區用水田做紙,水稻當筆,紫色、黃色、紅色品種水稻,搭配綠色水稻,繪製出美麗的圖畫。行走在稻田間棧道之上,兩邊金黃色的稻秧隨風起伏,200多畝稻田連綿成片,稻秧中配有幾條彩繪漁船,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稻田畫東面不遠的山坡上,100多畝色彩艷麗的向日葵盛情綻放,巧妙地將水稻的綠色與向日葵的黃花整合起來。
二、稻田為畫,精彩紛呈
1.產業為基,文化為核
中國是世界上種植水稻面積比較廣的國家,種植面積3000萬公頃,僅次於印度的種植面積。以稻田為主要開發的休閑農業體系是鄉村旅遊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階段(見下圖)。
許多地區稻田生產轉型與休閑產業相接軌的初期,多以模仿為主,所做的創意型稻田畫都有其他區域稻田畫的「影子」。休閑產業發展也多以觀光為主,休閑娛樂項目較少,產品體系較為單一。在生態體驗經濟開發過程中,以旅遊體驗為切入點的多功能農業網路開發過程中,實現的是「第一產+第二產+第三產」=第六產,將三產的融合價值在創新過程中得以實現。
從上面列出的五個案例地點來看,都是以產業為基,將稻田作為畫布,通過各種創意開發,將不同形式的卡通形象展示各地特色文化。水稻生產基本上都是當地的重要產業,大都已經形成了較強的品牌效應。在製作稻田畫的過程中,通過稻路引入,將遊憩空間擴展到稻田之中,也吸引了遊客觀光。尤其是將稻路拓展與鄰近村落、景點等相連,構成了觀光、遊憩、休閑等多樣化空間產品體系,創造了多樣化的價值體系。
從產業開發的角度來看,將「三農」與「三產」及「三生」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創造出多功能農業的多重價值,實現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有機整合,弘揚了當地社會文化生態的綜合發展理念。這個創意過程本質上就是創造生態體驗核心價值。以生態體驗為核心的生態體驗空間創造,就是通過實現互動體驗的場景創造能夠使得人們充分得到愉悅的感受。
2.生態體驗,融合創新
從景觀的角度來看,稻田休閑景觀是農業與休閑產業整合創造出來的一種新型生態體驗景觀(Eco-experiencescape),與其他「容器型」景觀有所不同的是,這種景觀還是一種動態的「網路型」景觀,是在人們互動的體驗過程中認知體驗的景觀。人們在旅遊體驗過程中的認知是綜合性的,包含著情感要素與產業要素、社會要素、文化要素等要素。因此,稻田休閑體系是休閑農業的重要形式。
休閑農業大多是在農業基礎之上創造出來的新型業態,是一種能夠將傳統的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有機整合在一起的產業形式。這種新型業態的空間能夠滿足人們最基本的體驗需求,提升與周邊環境的互動水平,這就是一種「生態體驗場」。與「體驗場」的概念類似,人們旅遊過程的本質就是一種空間體驗過程。體驗就是對空間的感知過程,這種感知是多方位多角度多文化內涵的過程。在以「三生」(生產、生活、生態)為主體的農村環境之中,這種空間必然是一種以土地為基礎,由各種要素構成的網路空間,構成了有產業發展、生態景觀、社會風情三大維度為主的網路空間實體,形成了融合創新發展的產業-社會-生態的空間網路。
土地規模化經營要有制度保障。實施土地規模流轉,促進各種要素融合成為有機整體,就必須要藉助政府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對稻田進行有機循環農業原則下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生態化經營;通過文化創意,建構休閑體驗產業體系,實現三產融合,提升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水平。
從上述五個案例地點的綜合比較來看,由於生態景觀、產業發展及社會風情等基礎性的資本要素構成不同,融合創新機制、營銷戰略、產業跨界、產業融合等有所不同,所產生的生態體驗感知也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的本質也是由於所構建的「生態體驗場」有所不同。這種來自於社會學「場域」與景觀生態學「生態場」相互融合形成的概念,較好地解釋了人類在空間感知中,對不同事物的感知是存在差異的。
3.稻路為主,多樣組合
以「稻路」為主要線索的體驗活動,是一種集「感官、情感、思考、行動、關聯」的綜合性體驗活動,其特徵是緩慢,在慢游中將體驗者的感受達到舒暢的頂峰,從而推動「稻田+」產業的綜合體系發展,包括生態景觀、產業發展、社會風情的綜合性體驗活動。「稻路」將區域內一個個不同類型的「生態體驗場」串聯起來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態體驗景觀」。以LOGO石牆、鄉村文化小品、具有民俗特色的景觀亭等元素進行入口景觀打造,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在尺度和體驗空間上充分考慮,在細節設計上精益求精,在保留生態大空間的基礎上,不放過每一個細節,最大程度上展現民俗文化,達到給人眼前一亮的景觀體驗。
在日本青森縣南津輕郡田舍館村,每年4月,村民商討出主題,設計好圖形,栽種時先在農田裡用傳統畫線器,畫出九宮格,依圖樣定出坐標,再牽線描出圖樣或字體輪廓,精確地計算稻田裡如何種植不同種類的水稻,並組織人員在地里用蘆葦稈做出上千個標記點。由於種植的水稻品種不同,最佳的觀賞季節往往在7月,7月底是觀賞稻田名畫的最好時節,稻穗的顏色最分明。另一種是日本農民推廣出的「遠近法」,農民採用從遠到近的種植方法「種」出巨幅畫作,遊客站在地面的觀賞台上即可觀其全貌。田舍館村每年最多吸引了20多萬觀光客,經濟效益非常高,之後日本各地的稻田藝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行在稻路上,遊客通過慢游體驗到的空間事物類型是非常豐富的:產業活動、社會生活、生態景觀應有盡有。稻田畫景觀一般設置有觀景台,用於遊客清晰地俯瞰稻田裡的圖形,欣賞周邊美麗的田園風光,領略現代農業與生態旅遊有機結合的魅力。按照旅遊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除了傳統的旅遊「六要素」擴展到「十二要素」甚至更多。這種依託產業開發的「稻田公園」,表明了時代在發生改變,作為旅遊供給側的鄉村空間結構也要發生適應性的調整。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要求,其核心就是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在以稻田為核心的創意農業開發過程中,涉及到多種要素的整合與融合,進而形成了多重要素構成的綜合體,如田園綜合體。這種綜合體具有展示-體驗-示範的綜合功能,對於激活稻田休閑空間的場地價值,承載起稻作文化體驗和農業大市形象塑造的光榮與夢想,引領水稻產業發展和農業成就展示的新時代與新方向。不僅是鄉村旅遊轉型升級的重要平台,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平台。
在各種稻田為主的生態體驗空間建設過程中,將產業整合、社會整合、管理整合、空間整合等維度的要素進行充分整合,形成了一種功能複合的綜合體。其空間開發的創新做法就是:依託一條貫穿園區的最美稻田風景道來串聯區域內各大生態體驗場空間的有機聯動,通過多樣化的稻路交通網路組織、豐富立體的田園景觀體驗、人性化的驛站服務系統和清晰的道路標識指引,讓遊客一進入水稻休閑農業區,就享受到既富視覺衝擊力又方便快捷的稻田游賞體驗場景,將觀光與休閑、參與互動等體驗項目結合在一起,實現漫步稻路步步有景、處處有參與活動的體驗,宜游宜居的田園休閑體系,杜絕視覺疲勞和審美疲勞,提升遊客全域內的綜合體驗價值。
三、圍繞體驗,豐富載體
1.依託產業,體驗營銷
在瀋陽的稻夢空間中,可以實現私人訂製。在綠色稻田上的每一幅畫作,都將你我曾經與現在的奇思妙想塗抹其上,都將見證我們一生一世正在完善的夢想。不管畫的是什麼,我都要把我夢想的世界畫上,畫上我一輩子的心聲和夢想:也許這就是一條美人魚吧,那就讓它在稻海里暢遊;也許這就是一張寫在稻田上的名字或照片,那就讓它成為一張色彩繽紛的稻田名片吧,讓世人與你相識,見證你每一天的成長。讓綠色的秧苗見證你們共同的成長,大地的生命與我們的生命同在。
一些即將跨入婚姻殿堂的新娘幻想屬於自己的一場夢幻婚禮。能夠在稻夢空間舉辦一場夢幻的婚禮,有稻香環繞的大自然精靈和鳴,藍天綠地,清風朗日。一次「我愛的你」的大地誓言,將新郎與新娘永遠地印記在大地上,稻田中的每一顆秧苗都是愛的希望與見證;當累累的稻穗成熟時恰是慰勞所有家人的最好禮物,今天大地上的點點浪漫都是一份份美好的回憶,都是由大地見證的綠色浪漫。
除了沿途的「可食花園」外,盤錦的稻田景觀與其他不一樣的地方還在於:認養。已經被認養的稻田,據說認養人遍布全國各地,只要下載手機APP,隨時可以查看自己認養的水稻生長情況,包括收割、加工等全過程,然後包郵到認養人家中,就可以吃到著名的盤錦大米。這種認養建立了城鄉密切聯繫的情感紐帶,將不同的群體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建立了利益共享與風險分擔的營銷轉變,增強了農民對稻田創新發展的信心。
2.依託景觀,生財有稻
就稻田而言,它是一個複雜的經濟社會系統。從稻米生產、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等生產系統來看,種植業與養殖業的有機整合,構成了稻田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而以稻田生產為基礎的休閑體系開發活動,離不開廣大客源市場的支持。在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今天,每一個地方都在絞盡腦汁地「創意」性的開發自己的「獨特」產品,將「稻畫」與「稻田」做在自己的稻田之上,豐富不同類型的「生態體驗場」(Eco-experience Field)創造出以水稻田為主體的生態體驗景觀,期待更多的遊客來體驗。這就需要對市場潛力有一個「客觀真實的」研判,使其綜合開發的定位確保在區域,其規模、配套、設施等都要恰到好處,這種發揮其在農村美麗、農民致富中的作用,將「稻路」上的各種創意「觀賞台」與創意「場景」整合在一起,形成稻田休閑體系的一條龍發展模式。開發過程中要杜絕那種脫離本地產業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的「高大上」式的開發,一味追求引進外來的「偽景觀」(Fake landscape)。
從日本的稻畫(Paddy-rice field art)製作我們可以學習借鑒很多:歐美機械化農業曾是學習的夢想。但是,歐美的高度機械化是以人少地多,人均耕地面積較多前提的,日本農業由於人均耕地面積小且以精緻農業著稱於世,其在很多方面的經驗值得中國農業學習借鑒。借鑒日本稻畫的成功經驗,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種植具有地方文化元素的「稻田畫」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從而提升旅遊人氣指數,帶動周邊群眾脫貧增收。休閑農業時候跟商超有相似之處,要想吸引顧客來,超市商場經常會搞促銷活動,而農莊則需要多搞一些農業相關的文化活動,以此來吸引遊客,提升自己農莊的知名度。在稻田畫的基礎上,將深耕『農業灌溉』的主題,打造互動性、體驗性、參與性強的親子遊樂項目,如捉泥鰍、釣龍蝦、撿雞蛋、種彩稻等,讓遊客們可看、可賞、可玩。
稻田也要獨特的IP(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在互聯網時代,IP被標記為獨有的、美好的、特別的東西。一個標準的IP,有著獨特的人格化魅力,能夠靠著有情感溫度、有熱情態度的優質旅遊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持續吸引用戶,並形成一個擁有相同興趣和價值觀的社群,社群能激活用戶的參與度,並最終轉化為消費。精心打造稻田IP,才能形成以稻田休閑體系(Paddy-rice field leisure system)為核心的生態體驗體系,圍繞這個核心進行綜合性的品牌打造,構建農場的品牌文化,也就是一個有特色的IP。
首先是主題形象化IP旅遊。通過主題形象化的Ip,讓遊客的既有感官認知與旅遊景點產生了關聯,從而激發遊客的情感消費以及個性化消費,這對景點持續經營以及顧客粘度的建立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通過設置稻米博物館,建構全方位的稻米創意製品,如大米深加工系列製品,大米旅遊紀念品;通過文化創意的形式,開發稻田音樂會(如池上的稻田音樂會,專門給稻米演奏)、稻田婚禮、稻田彩繪、稻田餐廳等創意開發形式打造稻米IP。其次是藉助智慧旅遊營銷方式擴大稻田IP的影響力,全方位拓展稻田休閑旅遊項目的關注度。如一些地方借著特別綜藝節目的錄製,如2013年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吸引了國內外大量的遊客前往拍攝地。積極發掘自身旅遊項目的特色與亮點,創造性地去開發旅遊活動,成為打造特色旅遊IP的關鍵,也是眾多旅遊平台,運作IP旅遊的最佳捷徑。
3.注入文化,凸顯風情
稻田景觀不同於園林植物的景觀,它是生產性景觀,塑造了更具生命力、更鄉野的個性。無論是怎樣的稻田畫,都要有人文風情為基礎做保障。唐代詩人韋莊的一首《稻田》 「綠波春浪滿前陂,極目連雲耙稏肥。更被鷺鷥千點雪,破煙來入畫屏飛。」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田園風景畫。坡前的稻禾長勢喜人,苗肥棵壯,在春風的吹拂下,層層梯田綠浪翻滾,直接白雲藍天。在這綠色海洋的上空,數不盡的白鷺自由翱翔,宛如飛入一幅天然的彩色畫屏中,這首詩用語言向人們描繪稻田的美景,而且也用「稻田」所表現出絢麗的色彩美,充分地表達出作者的愉悅之情。
以稻田景觀為背景的旅遊開發也象徵著鄉土生態。如果稻田的稻穗僅僅被視作一種另類的觀賞植物,那稻田景觀也就失去意義了。稻田景觀里不應該僅僅有禾苗,還應該有蛙聲、有水牛,有星月,有耕作,有收穫,有農民的生活。各種形式的稻田音樂會(如台東池上的春耕野餐節),通過「稻田慢行」的方式串起美麗村莊的不同場景。在稻田周邊的每個民宿院落都充滿著獨特的文化內涵,散發著院落主人不同的情懷,將稻耕文化延伸至鄉村的每一處角落,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生態體驗場」:院內蒔花弄草,廳內執杯閑談,廚間享受歡愉,夜裡伴星入眠,這樣的生活,只有在這裡才能感受得到。坐落在稻田邊上的民宿,一則因為稻田的生產性,實在性,更加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突出了農業帶給我們的鄉土氣息與鄉愁情懷。二則讓稻田景觀更活躍,層次更豐富,不僅可觀,還可以遊覽、體驗,甚至沉醉其間。在民宿里,可以看到稻田不只是孤零零的景觀,而是實在的農耕過程。既可以聽到稻田裡的勞作與寧靜,也可以在稻田裡划出一小塊空地,彼此在滾滾稻浪間舉杯慶賀今日的成果。傍晚或夜裡,走出民宿院落漫步在稻田小徑聆聽稻田中青蛙的鳴叫,尋找「稻田精靈」跳舞的身影。
現在很多地區稻田畫都以當地農民集體參與的方式進行。日本田舍館村的每一個人都是優秀的繪畫師,每年的4月,便是村民們創意眾籌的時候,他們會一起討論出當年的畫作主題,通過插畫的形式製作設計圖。而到插秧時,又是一個全民創作的新體驗。
建設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稻米博物館」,展示當地稻米品牌,尤其是通過智慧旅遊經營平台,打造新型稻田旅遊體系。攜程、藝龍、去哪兒網等電商平台紛紛針對民宿市場打造專業平台,不僅為遊客提供網路交易方便,而且提供住宿、餐飲、娛樂、購物一攬子解決方案,進一步拉長休閑民宿的產業鏈,將其與稻田體系密切相連,創造稻田生產的農產品附加值,提供全託管和自主管理的服務模式,打造認養農業+旅遊+互聯網+文化的「私人訂製」旅遊產品。鄉村採摘及認養農業的發展,將有效的開拓「農游」市場,為民宿產業、鄉村餐飲業的發展提供配套,實現服務功能多樣化、推動鄉村旅遊多元化進程,有效拓展延伸鄉村旅遊產業鏈(鄭遼吉圖文)。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