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通高效學習的突破口,這一類知識你必須掌握

打通高效學習的突破口,這一類知識你必須掌握

預計閱讀

大約需要8分鐘

這段時間讀完了成甲的《好好學習》,這是一本教你如何學習的書,和一些學習類的實用書不同的是,整本書並沒有在強調一些方法論,而是從一些底層的原理來深層剖析高效學習的秘密。「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事情,如何打通高效學習的突破口?我覺得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值得與你分享。

全書都在圍繞一個重要概念展開論述——臨界知識

什麼是臨界知識?在了解這個概念之前,我們得先弄明白什麼是「知識」。

我們每天接收到大量的文字、語音、視頻信息,刷微博、看公眾號文章、看書……我們是否就是在不斷獲取「知識」呢?很遺憾的告訴你,這可能只是自我安慰的假象

一篇文章在沒被人閱讀時它只能稱之為數據,閱讀後轉變成的僅僅是信息,只有當你知道如何改變自己的思考和行動方式時,信息才變成了知識。

因此,書中對知識的定義就是: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而衡量學習是否有效的標準是,學習之後,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

回到開頭的問題:什麼是臨界知識?

知識與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要比另一些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而臨界知識就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底層規律和基本定理。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來更具體地說明「臨界知識」。

比如,你知道從山頂上滾下的石頭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你懂得利用這一信息,當遇到泥石流的時候就會往兩側山體跑,而不是試圖順著山谷與石頭比賽。石頭會越滾越快,這對你便是一個有用的知識。

不過,如果你懂得牛頓第二定律F=ma時,你就不僅僅能夠解釋為什麼下落的物體速度越來越快,你甚至有可能想辦法造出火箭。

F=ma這樣能夠更廣泛,更普遍的指導我們行動的知識,便稱之為「臨界知識」。

學習臨界知識的兩個底層心態

【1】綠燈思維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和別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往往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原因是在潛意識中,人都是會害怕別人發現自己犯錯的,而不去檢討自己是否正確。我們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習慣性防衛」。

打破這種防衛的方法是建立綠燈思維。即當遇到不同觀點或意見時,第一反應認可這個觀點,而不要急著找理由反駁,思考這個觀點能如何為自己所用,如何幫助自己。

【2】以慢為快

高效學習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需要我們把慢功夫用在真問題上。全力去攻克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阻塞,而不是追求很多看起來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才能真正縮短學習的時間。

學習臨界知識的三個底層方法

【1】反思

我們所採取的每一個行動,都是源自對事件本身的假設,基於假設行動進而產生一個結果。而反思應該是逆向思維,觀察結果後研究原先的假設,還要避免自己在潛意識裡把假設當成了事實,反思原來的假設並校正假設。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採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這也可以用在每日復盤和年度總結上,要避免看到結果總結好壞,而應該深入去反思為什麼這樣做沒有達成想要的效果?多做反思而不是總結對我們的快速成長更有利。

對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反思的習慣,你可以通過每日寫反思日記的方法,無論是對於那些顯而易見的失誤,還是每一天所做的決策、對他人的承諾,都值得你去思考——這樣的假設是否正確?這是否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我的方法是在印象筆記中創建了一個專門的筆記本,用來記錄對於生活中各類事件的反思。

下面是我在閱讀完本書後,根據書中內容總結設計的一張反思卡片,對於需要反思的事件,我會根據自己提前設置好的幾個問題來引導自己深入思考,並達到反思的效果。

【2】以教為學

相信大家對於學習金字塔都不會陌生,在主動學習的三種學習方式中,「轉教別人/立即應用」可以讓你的學習吸收率達到90%。

這一點也說明了學習最高效的方法其實是把所學的東西轉教給別人。在教會別人的過程中,你自己也能學到新東西。

想系統地學習運營知識,你可以開一個個人公眾號,把你每天學到的運營知識以文章的方式輸出給粉絲;

想了解自己對一門學科掌握了多少,試著把知識點解釋給身邊人聽並嘗試讓他們聽懂。

就如我現在輸出的這一篇文章,其實也是在通過「教」的方式檢驗並回顧自己對《好好學習》這本書的理解和吸收。

【3】刻意練習

所謂刻意練習不僅僅指的是投入大量的時間,關鍵在於受訓者必須通過訓練掌握更高級的心理表徵(換個概念,元認知)。元認知是對我們的思考過程的思考,刻意練習,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

離開個人舒適區,在學習區中不斷地嘗試,有意識地去設置自己的反饋機制,然後不斷思考改進。

如何發現和應用臨界知識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

比如我自己對新媒體運營這個領域感興趣,而心理對於運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我就可以考慮從心理學的書籍中去尋找我需要的臨界知識。

【2】找到最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

在知道一個結論或概念時,還要去深究推導出這個結論的理論依據及原始出處。這樣你會發現一個重要知識能運用的範圍之廣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能用更加底層通用的規律解釋,就不用新的假設。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並驗證。

發現問題,解釋問題,這也是科學研究的方法之一。

概括而言,真正會學習的人,往往不會花過多的時間在那些主要為了應對具體的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上,而是更加關注積累和運用臨界知識

與其參加很多的培訓課程、看技巧文章,不如關注自己本身,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並考慮如何修正改進,花80%的時間在那20%的臨界知識上,這才是撬動認知效率的槓桿點。

-END-

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於網路

僅為分享,不做商業用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十一日 的精彩文章:

TAG:一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