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見聞:唐朝宰相幾句話就化解了皇帝與功臣之間的猜忌
李泌陽謀
貞元三年,李泌剛當宰相不久,就聽到太尉李晟陰謀叛亂的傳言。說他的太尉府里有一個大安園,園裡有一座大安亭,亭的四_周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假如在這片竹林里埋伏一支奇兵,那不是很容易造反嗎?
不要說李泌,李晟本人聽到這個流言,都嚇出一身冷汗。他急忙命人將園子里的竹子砍個精光,連只老鼠也沒了藏身的地方。可流言並沒有因此消解,沒了竹子,不是還有那麼多房子嗎? 這些流言的產生並非空穴來風,李晟和馬燧是唐朝的兩位名將,在平定藩鎮之亂中立下汗馬功勞。戰事一結束,他們手中的重兵也讓唐德宗感到威脅,於是就以獎勵為名,加授高官,把他們弄到長安享受重臣的尊崇和禮遇,其實是實實在在地剝奪他們的兵權。 流言讓皇帝和兩位將軍處在極度的不安之中,心裡都開始醞釀起自保的辦法,飽經戰亂的唐王朝,又一次處於風雨欲來的境地。
對這種局面,誰都深知其中的危險,但誰都對能否化解心裡沒底。李泌卻似乎胸有成竹,他說服李晟和馬燧向德宗說明情況,並親自陪同他們面聖。見到皇帝李晟和馬燧心裡依然惴惴不安。李泌直言不諱地對德宗說:「今天,咱們有話就講在當面,陛下既然讓我當這個宰相,可不可以跟陛下做個口頭約定?」 德宗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葯,點頭說當然可以。 李泌說:「希望陛下不要加害功臣。臣蒙受陛下厚恩,才敢放膽直言。李晟和馬燧為帝國立過大功,聽說有人還散布謠言,雖然陛下一定不會信,但我今天仍要當著他們的面提出來,為的是讓他們二人不再疑懼。假如陛下把二人誅殺,恐怕宿衛禁軍和四方邊鎮的將帥都會扼腕憤怒,恐懼難安,朝野之亂勢必隨時會發生。」 看到德宗面色凝重,已有所觸動,李泌接著說:「李晟和馬燧無論財產還是地位都已臻於極致,只要陛下坦誠相待,讓他們感到身家性命均無可憂,國家有難就挂帥出征,天下太平就入朝參奉,君臣之間便能和睦相處。只要陛下不因二位大臣功高業偉而有所猜忌,二位大臣也不因自己地位太高而心懷疑慮,天下自然太平無事。」 聽完這開誠布公的一席話,德宗當即誠懇地表示接受,李晟和馬燧是當場流下熱淚,拜謝皇帝後,又鄭重地向李泌施禮,向他表達感激之情。一場硝煙,瞬間化於無影之中。 人素來崇拜謀略,而說起謀,多為陰謀,少有陰謀。陰謀者,背後鼓鼓搗搗,上不了檯面,許多禍患都在這種蒙著布的猜疑氛圍中產生。找到癥結,其實也就找到化解的方法。
李泌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1] ),字長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2] 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謀臣、道家學者,北周「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
李泌自幼聰穎,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後遭宰相楊國忠忌恨,只得歸隱名山。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即位靈武,召李泌參謀軍事。但他又被權宦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後,召為翰林學士。屢遭宰相元載、常袞排斥,出外任職。唐德宗時入朝拜相,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
貞元五年(789年),李泌去世,年六十八。獲贈太子太傅。李泌博涉經史,精究《易象》[3] ,善屬文,尤工詩。有《李泌集》二十卷[4] ,己佚。《全唐詩》錄有其詩。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