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店風潮波及行業 快時尚面臨生死考驗

關店風潮波及行業 快時尚面臨生死考驗

近年來全球零售市場增速將放緩,快時尚被認為是開闢了新零售新渠道。

西班牙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的服裝零售商Inditex,近年來憑藉旗下ZARA和Massimo Dutti等品牌的風靡流行與全球擴張,逐漸超越H&M、GAP等快時尚零售巨頭。

正當快時尚順勢升級、被認為是零售業態的一種創新時,一些歐洲線上零售品牌卻以設計到上架的時間更短、固定時間內更新產品更多的「超快時尚」,給ZARA、H&M等傳統快時尚品牌帶來挑戰。(CNSPHOTO提供)

最新財報顯示,Inditex集團2017財年前9個月凈盈利達23億歐元(約合180.21億元人民幣),銷售額達179.6億歐元(約合1407.22億元人民幣)。在如今實體零售關門潮的背景下,該集團的賺錢能力還是毋庸置疑的。

可正當快時尚順勢升級、被認為是零售業態的一種創新時,一些歐洲線上零售品牌卻以設計到上架的時間更短、固定時間內更新產品更多的「超快時尚」,給ZARA、H&M等傳統快時尚品牌帶來挑戰。

關店風潮波及行業

快時尚行業正在逐漸認識到電商平台的威力,發力電商謀求突破。

ZARA儘管穩坐行業龍頭,但相較於反應速度更快的快時尚電商網站,仍然受困於實體店鋪的包袱。據彭博社最新消息,ZARA已與買家簽署售出西班牙和葡萄牙共16家門店的回租協議,協議總值預計達到4.72億美元。據稱,此次出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更多資金投入拓展ZARA西班牙地區的線上電商。

根據彭博社的報道,Inditex 集團計劃以4億歐元(約30億元人民幣)出售的16家店鋪中包括西班牙總部的14家及葡萄牙的2家。按計劃,買家將與Inditex集團簽訂為期 20 年的售後回租協議(即買家在買下店鋪後必須將其回租給Inditex),並且在5年後有權要求清空店鋪。

意識到門店網路過於龐大的Inditex集團開始將電商市場視為新的轉機。Inditex集團在財報中表示,目前ZARA在全球45個地區開設了電商渠道,未來將會進一步擴大旗下品牌的電商業務規模。

ZARA發展電商的同時也盡量使企業品牌多樣化,為了能讓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他們還會繼續發展旗下的Bershka和Pull&Bear品牌。

快時尚行業正在逐漸認識到電商平台的威力,Inditex的競爭對手瑞典H&M集團首席執行官卡爾-約翰·佩爾森就表示已經意識到數字化帶給快時尚品牌的危機,全球時尚零售行業正在經歷轉型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品牌經營模式與零售渠道逐漸向數字化與年輕化傾斜,這讓集團旗下品牌面臨巨大的挑戰。

根據H&M發布的財報,其2017年第四季度銷售額同比下降4%至584.5億瑞典克朗(約合440.2億元人民幣)。為此,H&M接連推出主打小眾和高品質的新品牌Arket和Nyden,同時加大了電商的投入力度,入駐中國天貓。而據瑞典媒體Breakit消息,H&M集團還將於4月份推出一個名為P12的大型折扣電商平台,目前已有60個品牌同意加入。

此外,擁有荷蘭服裝零售商C&A的億萬富翁家族即將向中國投資者出售該連鎖品牌。德國《明鏡周刊》從內部消息人士處得到消息稱,這筆交易不久就將被敲定。對此,C&A方面雖並未回應,其母公司Cofra Holding卻向媒體表示,C&A正在嘗試各種方式轉型,並不排除一切潛在合作夥伴或者外部資本介入。

據公開資料顯示,C&A在歐洲擁有超過2000家門店,聘用逾6萬名員工,是該市場最大的時尚零售商之一。不過,近兩年C&A面對不小壓力,相繼退出英國、俄羅斯等市場。

業績持續低迷、尋求出售的還有英國快時尚品牌New Look。據英國《星期日郵報》消息稱其債券價值不斷跳水,部分匿名潛在買家正考慮低價收購其控股權。截至去年6月,New Look就已稅後虧損達1520萬英鎊(約合1.36億元人民幣),銷售額則下跌4.4%至3.38億英鎊(約合30.3億元人民幣)。

C&A方面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至2017財年,該公司在德國的銷售額為2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05.05億元)。不過,據Fashionunited說法,整體看來,C&A 2016年總銷售額相較之前大幅度下滑,2017年仍毫無起色。

行業苦樂不均

傳統快時尚品牌里也有表現不錯的,但轉型不期而至。

快時尚行業開始邁入艱難的轉型期,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也不例外。但不同於其他快時尚或關店或被收購的策略,為改善業績,Forever 21的轉型方式卻是在瘋狂開店。

根據一份英國市場數據顯示,Forever 21於去年12月底提交了截至2016年2月的年度賬目,期內稅後虧損從1660萬英鎊(約合1.49億元人民幣)飆升75%至2900萬英鎊(約合2.6億元人民幣),營業額從5386萬英鎊(約合4.8億元人民幣)下降到4650萬英鎊(約合4.2億元人民幣)。有分析認為,這種趨勢將延續到今年。

為了改變這種低迷態勢,在2017聖誕節假期前,Forever 21就率先在美國開了10家名為Riley Rose的美妝零售店進行初步嘗試。該品牌表示,若市場反響積極,將於2018年3月前再開10家。Riley Rose主要銷售一系列美容產品,除銷售自有品牌生產的產品外,也會引進社交媒體上比較受歡迎的新興美妝品牌。

根據品牌早前發布的聲明,Forever 21還將著重發擴張旗下綜合性店鋪F21 Red,預計門店數量將從現在的30多家增至70多家。

F21 Red概念店於2014年推出,最初是Forever 21為了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購物需求而新增的綜合性門店,店內產品分類包括Forever 21、21 Men、Forever 21 Plus、化妝品以及鞋履配飾等。Forever 21商品部副總裁林達昌表示看好F21 Red的發展潛力,預期F21 Red未來在全球的門店數量或超過500家。

傳統快時尚品牌里也有表現不錯的。

優衣庫母公司迅銷集團倒是在新財年的首季實現了收入及利潤雙增長,表現超出預期。

根據迅銷集團公布的2017/18第一季度報告,在截至去年11月底為止的第一財季,迅銷集團收入大漲16.7%至6170億日元(約合359.2億人民幣),股東應占純利潤增長12.7%達785億日元(約合45.7億人民幣),經營利潤1139億日元(約合6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6%。

可是,優衣庫在亞洲市場頻頻攻城略地,但從2004年第一次進入美國市場至今,卻是屢遭挫折。

《彭博商業周刊》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8月,優衣庫在全球一共開設了1920家門店。其中美國44家、加拿大2家、歐洲36家、俄羅斯20家、澳大利亞12家,以及東南亞151家、韓國179家、中國內地555家、中國香港25家、中國台灣65家、日本831家。換言之,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門店數只佔全球2.3%。

迅銷集團旗下另外一個具有「低配優衣庫」之稱的快時尚品牌GU在近年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它誕生於2006年,主打低價產品,價格約為優衣庫產品的2/3,但是目前其市場主要集中在日本國內,在日本已開出300多家門店。但GU在海外市場的進展一直較慢,在2013年才開設其首家海外門店。

可見,迅銷集團的旗下產業能否繼續高歌猛進,主要還是看在海外市場的布局,而海外市場又取決於其本土化策略是否貼近當地生活。

弊端日漸暴露

不管是傳統的「快時尚」,還是風頭強勁的「超快時尚」,考驗剛剛開始。

根據零售研究機構 Fung Global Retail & Technology發布的報告,ASOS、Boohoo、Misguided 等歐洲線上零售品牌正在給傳統快時尚品牌帶來挑戰,以「超快時尚」爭奪那些越來越難滿足的消費者。

據悉,ASOS 的一件產品從最初的概念到最終銷售需要 2—8周的時間,而Boohoo只需要2周,Misguided則只需要1周。它們上新的數量和速度也更快:Boohoo每周上新100 件,Missguided是每月1000件,而ASOS則是每周4500件。

相比之下,ZARA和H&M的周期為3—5周,傳統零售商則為6—9個月。

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的報告指出,這些快時尚公司之所以將生產周期一再縮短,是想以最快的速度滿足南美洲、亞洲、中東等新興市場,當地中產階級消費者崛起後對時尚服裝的巨大需求。

而其能夠實現的前提是數字化。這些零售商能夠輕易地從互聯網上獲得各種關於時尚流行的信息,或者乾脆去「複製」大牌的設計靈感,使得超快時尚品牌能夠不斷更新產品,推動消費者的購物頻率。

《金融時報》援引Peel Hunt零售分析師Jonathan Stevenson的話說,「要像做成Boohoo那樣的新電商,就不能有實體店。」電商正以「無形」對抗「有形」,要變得更快更輕盈,就需要擺脫實體店鋪的大體量所帶來的效率損耗,因為電商不需要保證每家店鋪的庫存儲備。

不過快時尚的另一個弊端在於,由於缺乏原創性,很多品牌都在複製奢侈品創意。如今,越來越少的消費者願意購買與奢侈品牌創意過於相似的產品,因為這反而會讓他們感到尷尬不已。消費者對快時尚的忠誠度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當市場出現更多選擇,他們便會毫不猶豫地轉向了另一個品牌。

在過去的一年中,Forever 21與奢侈時尚品牌的官司佔據了大量媒體版面。由於奢侈時尚品牌對快時尚以往屢試不爽的創意抄襲手段越來越無法容忍,今年以來Forever 21已先後遭到Puma、Gucci、adidas的商標侵權指控。

就這樣,快時尚品牌陷入了「疲憊期」。即使是在中國市場,海外快時尚品牌開店速度和銷售額增速都在放緩。

據統計,2017年,Forever21、Gap、C&A這三個快時尚品牌分別在中國只新開4家、2家和1家門店;ZARA只開了11家門店,比2016年少開了6家;儘管H&M保持了62家的開店速度,但是也關閉了幾個最具代表性的旗艦店。

受到實體門店的業績下滑以及超快時尚的追趕,快時尚服裝品牌正在面臨危機,雖然電商也許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它們解決庫存困擾,但電商業務帶來了新增的物流成本,同時也不利於供應鏈加速提升。

再加上快時尚的打法在一定程度上還犧牲了服裝的品質,而新品的快速增多和產量的劇增,除了給消費者帶來財務上支出成本的提高外,也為快時尚服裝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努力帶來了負擔。

《彭博商業周刊》指出,隨著人們在快時尚服裝上更換率的提高,這種環保負擔也越來越重。現在,幾乎任何一類服裝在消費者手裡保存的時間都只有15年前的一半。致使當初為製造這些服裝而投入的水、電、土地等能源根本收不回成本。

可見,不管是傳統的「快時尚」,還是風頭強勁的「超快時尚」,考驗都剛剛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商報 的精彩文章:

嘀嗒出行明搶滴滴飯碗?新一輪網約車大戰在即

TAG:中國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