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南宋詩人翁卷哲理詩三首

南宋詩人翁卷哲理詩三首

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樂清(今屬浙江)人,南宋詩人。工詩,為「永嘉四靈」之一。有《四岩集》、《葦碧軒集》。代表作《鄉村四月》被選入人教版課本。

馮公嶺

《馮公嶺》

亂峰千疊拂雲霓,輻合坑崖立似梯。

曾向括州州里望,眾山卻是此山低。

詩歌的首聯描寫馮公嶺雄奇的山勢,「亂峰千疊」的景象直插雲霄,山巒疊起,輻輳聚散。這些陡峭的懸崖不時突出,與山崖上的坑洞犬牙交錯,看起來就如同高聳入雲的天梯。緊接著,詩人的視角由內轉外,回憶起從永嘉城內眺望馮公嶺的感受,結果二者完全不同。從內部看馮公嶺,似乎高不可及,險峻難越。但是從遠處眺望整個括蒼山脈,馮公嶺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所謂「眾山卻是此山低」。此詩蘊含的哲理是,任何事物如果脫離它所處的環境孤立地觀察的話,就不能得到其真實的面目,難以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真相。這就提醒我們在處理問題時要學會轉換視角,跳出圈外,改變思維方式,從多個角度去認識事物。

《觀落花》

才看艷蕾破春晴,又見飛花點點輕。

縱是閑花自開落,東風畢竟亦無情。

這首詩描繪的是春日裡落花的景象,但作者的著眼點並非對落花細節的刻畫,而是被吹落繁花的兇手「東風」的無情勾起了感慨,詩歌語言流暢,富含哲理。首聯的兩句描寫的都是花,但是前者是花未開時的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後者則是滿地狼藉的衰敗景象。詩歌的尾聯承接上文落花而來,點明詩人心中的感受。即使花朵是按照自然生長的規律敗落的,但這「無情」的東風卻一點也不懂得珍惜。作者心中明白,個人再有諸多不舍,也無法改變自然規律。此詩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世間萬物都是在不停變化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只能認識它並加以利用。

《山 雨》

一夜滿林星月白,且無雲氣亦無雷。

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

這首詩題目是「山雨」,可是詩人卻花了一半的篇幅來證明無雨,構思新奇。此詩藉助如何觀察落雨這一細節,闡述了認識發展的若干階段。首聯作者描繪了晚間自己的所見所聞,天空中滿天星斗,月亮也高掛天邊,天空中沒有半點雲彩,也聽不到任何雷聲。這種種跡象使作者形成了今夜無雨的主觀認識。第三句「平明忽見溪流急」,寫的是詩人平明時分見到湍急的溪流,這意味著水位的上漲。詩人隨即領悟,水位上漲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別的地方下雨了。首尾兩種不同的結論都是作者根據親眼所見得出的,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從現實來看,明顯是後一種結論更符合現實。這反映了認識發展的不同階段,作者晚間看到的景象是感性認識,它是認識的低級階段。作者第二天根據溪流上漲的現象推理出下雨的結論,這明顯屬於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互相依存。理性認識依賴於感性認識,無論是「星月」「無雲」「無雷」,還是「溪流急」,都屬於感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唯物論。感性認識有待於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假如我們只停留在認識的初級階段,那就無法得到正確的認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