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史後期的一次大規模戰役
諸葛誕
之三變
文字一名路過的度度
排版毛七七
其四諸葛誕之三變(上)
前兩回。在司馬懿平定了王凌首變,司馬師平定了毌丘儉文欽二變之後,繼承司馬家大權的是司馬昭;而在淮南,延續前兩撥反擊者前進的是諸葛誕。前兩次淮南軍變雖被鎮壓平定,但同時司馬懿司馬師父子也相繼死掉,可算是一點點勝利吧。而諸葛誕的最後一變,規模比前兩次都大出好多,震撼也可謂空前,本來是很有翻盤的希望和可能的,可是呢,最後不僅沒幹掉執政逼宮更甚的司馬昭,還落得個自己身死族滅的下場。這一切究竟為何?筆者今天就通過自己的敘述,帶著大家了解下諸葛誕第三變的全景。
-01-
相關重要人物
—— 初入仕途到淮南三變之前的諸葛誕——
名門之後,頗有能力,宦海沉浮。
東興之戰,獻計獻策,轉任他職。
收拾亂局,屢有戰功,平步青雲。
——繼位老少二司馬的司馬昭——
集權和威勢更甚於其父其弟,一時無人可匹敵。
心狠手辣更過於其父其兄,殺的殺,逐的逐。
手下的人才和背後的力量,也非其前輩可比擬。
——悲情天子曹髦——
接前文,曹髦不甘於坐以待斃,但魏帝手中的政治本錢又餘下多少呢?他只好借東堂講宴、太學論經等場合,禮遇諸大臣,盼能拉攏他們,助其誅除司馬昭,但這又談何容易呢?他接觸的不是無實權的博士如淳于俊等,就是像行監視之責的司馬黨(司馬望、王沈、裴秀、鍾會等)。
曹髦為拉攏司馬望,可謂不惜血本,特意為其配置追風車一輛、虎賁五人,以便他應詔即至。司馬師兄弟執政時,司馬望「未嘗朝覲」、「每不自安」,恐怕與曹髦的顧愛不無關係,結果他自請為征西將軍,遠離洛陽這權力鬥爭的是非之地。曹髦對王沈輩的禮遇,更是浪費時間,空留後人對其的同情。
曹髦曾問創業之君與中興之君,誰更優勝?曹髦當然希望效法少康中興,因為他身處之世,與太康失國又相差多少呢?這個已經不是學術性討論,而是政治表態,荀顗等只能堅稱劉邦優勝。曹髦引用《左傳》中叔孫豹提出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三不巧說」,堅稱姒少康德勝。鍾毓、虞松只能提出「論德則少康優,課功則高祖多」的妥協觀點。鋒芒盡露其實對曹髦不是好事,司馬昭不防備曹髦才是怪事。能與曹髦直接接觸的人,都要接受政治審查,比方養老禮中任五更的侍中鄭小同,不能過關為司馬昭所殺。無兵司令曹髦最後的孤注一擲,結局其實早已註定,可嘆廢帝曹芳缺少這視死如歸的勇氣。
——日薄西山的孫吳和渾渾噩噩的孫峻孫綝(附文欽)——
孫峻欲奪壽春不成,把目光轉移至青、徐,使馮朝(數月後督徐州諸軍事)重建廣陵,欲建立一個在中瀆水旁的橋頭堡;又拜吳穰為廣陵太守。「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數百里」(見《三國志.孫韶傳》),在廢地上復建成事機會不大,結果也是以失敗告終,但這無礙孫峻欲經略青、徐的野心。
另一方面,文欽奔吳後,沒有屈節下人,他雖為呂據、朱異等諸大將所憎(文欽曾偽叛誘朱異,孫權遣呂據增援,故文欽不敢進,這舊恨也許是另一個原因),但深得權臣孫峻的厚待,大概是因為其根本無鄉土勢力,只能為孫峻所用之故。自言欲當伍員的他,倒是和夏侯霸一樣,成為伐魏先鋒。
太平元年(256年)二月,孫峻用文欽計,將征魏(見《孫亮傳》)。其計應是「東西俱舉爾」:是年七月,不但青徐都督胡遵亡,姜維更復出祁山,只是為鄧艾破於段谷。八月,孫峻遣文欽、呂據、劉纂、朱異、唐咨(魏黃初六年,利城兵變失敗後入吳)自江都入淮、泗,司馬昭只好以已入朝的陳泰,都督淮北諸軍事,徐州監軍以下受其節度迎擊。不過因孫峻暴斃,遠征隨消。
孫峻託付後事予族弟、偏將軍孫綝,功績能力全無的他不為呂據信服,呂據盛怒下欲以滕胤為相、廢孫綝。孫綝以兩降者文欽及唐咨,加上劉纂等,再派孫憲、丁奉、施寬(《建康實錄.廢帝》把攻滕胤的劉丞,也記作呂據)等率都下兵,渡江增援,襲呂據於江都。呂據不欲降魏,遂自殺;滕胤也為孫綝軍所殺。再加上九十六歲的長者呂岱病故,衰敗的東吳就這樣再損三位良臣,人才更凋零。
——孱弱瀕危的蜀漢和北伐達人姜伯約——
據《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十一次北伐,進攻曹魏。連年征戰,蜀漢的國力耗損過度;而在曹魏爆發淮南三變的多年內(249--258),一則為了配合孫吳兩路並舉打擊曹魏,二則為了「以攻代守,興復漢室」,北伐達人姜維則是多次出兵,與魏國之間互有勝負。現列舉如下:
第四次北伐,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維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情況下,姜維獨力與魏國眾多將領作戰,雙方互有勝負。
第五次北伐,公元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維以羌胡為輔,與郭淮戰於洮西,雙方平手。
第六次北伐,公元253年(延熙十六年)費禕遇刺被害後,姜維出兵包圍南安,糧盡而退。
第七次北伐,公元254年(延熙十七年)出隴西狄道,斬魏將徐質。
第八次北伐,公元255年(延熙十八年)與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經於洮西,王經退守狄道城,後陳泰派兵解圍。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維再次出兵,蜀將胡濟失期不至,為鄧艾破於段谷,死傷慘重。
第十次北伐,公元257年(延熙二十年)乘魏將諸葛誕叛亂,姜維出兵秦川,魏軍堅守不戰,到了公元258年(永安元年)諸葛誕兵敗後始退兵。
-02-
諸葛誕第三變之全過程
————
諸葛誕見好友鄧颺、夏侯玄等先後被誅殺,而王凌和毌丘儉亦被夷滅三族,又不滿司馬氏兄弟擅權,心中十分不安。於是乎,任揚州都督後,傾帑藏振施以結眾心,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者數千人為死士,當中不乏賞賜過度(有犯死者,違制以活之)。吳欲兵向徐堨(即徐塘,在東關以東),注意,僅是意圖,諸葛誕就上表請十萬眾守壽春、臨淮築城(其後果建諸葛誕城,在縣東一里,見《太平寰宇記.淮南道七.壽州條》)。
當年王凌好歹也是在孫權率十萬兵作堂邑、塗塘以淹北道後,才請求把休假兵與散在淮南各地的屯田眾集結起來,還沒要求過增援與增築城。司馬昭集團不是瞎的,諸多舉動不是謀反,還能是甚麼?
司馬昭派賈充巡察四征(實指魏諸都督區),王昶、王基、胡遵、陳泰或司馬望,根本不用查探;都督河北的何曾,在正始之變後已倒向司馬氏,將出任都督時,司馬昭使司馬炎、司馬攸相送十里,「(何)曾見崇重如此」。因此,重點其實是落在諸葛誕的身上。
司馬昭遣賈充,以「圖欲伐吳」之名拜訪諸葛誕,「陰察其變」。談論時事期間,話鋒一轉,問:「天下皆願禪代,君以為如何?」諸葛誕歷斥:「卿不是賈豫州(賈逵)之子嗎,世受魏恩,豈可欲以社稷輸人!若天子有難,吾當以死相報。」賈充無言而對。
賈充回京後對司馬昭說:「諸葛誕再至揚州,威名夙著,能得人死力。觀其規略,為反必也。征回朝必不來,禍害已較小;不征,拖得越久禍害越大。」甘露二年(257年)四月,碰巧司空盧毓在一個月前身故,司馬昭便征諸葛誕入朝當司空。為生母守考的鐘會,料定諸葛誕必不從命,趕至司馬昭前談論己見,但司馬昭認為事已施行,不復追改。若諸葛誕真至朝廷,會否遭殺害呢?參考石苞遭司馬炎懷疑叛變,司馬望、司馬伷軍已至時,隻身入朝為公之例,諸葛誕也未必真的會被殺。不過,他一定不會這樣做。
————
五月,詔書至,據《世語》記載,諸葛誕認為王昶比自己更有資格當司空,結果是自己入朝,把兵權交給刺史樂綝,必是其所為。《資治通鑒》因此寫:「疑揚州刺史樂綝間己。」《世語》恐怕有誤,諸葛誕難道忘記在賈充面前的正氣嗎?其領兵七百攻殺樂綝之因,應如王謹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州制度研究》第六章第一節所講:「刺史與都督共駐一城,前者又對後者起了很大的牽製作用,使都督在軍鎮不能為所欲為。正因此,當揚州都督諸葛誕起兵淮南前夕,要首先襲殺刺史樂綝……加之刺史本身又是戰爭後勤的主要供給者。」
當然還是有漏網之魚,平寇將軍、臨渭亭侯龐會(從征滅蜀之戰,盡殺關家為父報仇的那位)、騎督、偏將軍路蕃,率軍斬門突出。司馬昭一如前例,先爭取民心:赦淮南將吏士民為誕所誤者;龐會進爵鄉侯,路蕃封亭侯;樂綝追贈衛尉,謚曰愍侯;諸葛誕主薄宣隆、部曲督秦絜,臨事固爭,為其所殺,以二人子為騎都尉,以殊忠義。
————
諸葛誕遂斂淮南及淮北屯田兵十餘萬,揚州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閉城自守。又吸取毋丘儉的教訓,遣將軍朱成向吳稱臣上疏,又遣長史吳綱、小子諸葛靚(應該是還有他子在京為質,惜史無載其名)及諸將子弟為質,不但解決後顧之憂,更可得到援軍。
六月,吳人得報大喜,封諸葛誕為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驃騎將軍、遙領青州牧、壽春侯。更遣全懌、全端、文欽、唐咨、王祚等率兵三萬救援。他們在司馬軍尚未合圍前,先從城東北,因山乘險,率兵入城增援;孫綝又假朱異節、遷大都督,讓其率三萬兵從荊州至揚州安豐,「為文欽勢」。
呂據與滕胤之妻,皆是夏口督孫壹之妹,孫綝借救壽春為名,命朱異自虎林襲孫壹為實,順道解決這隱患。孫壹只好將部曲千餘口投魏,尚未交鋒有吳宗室大將來投,魏廷像對待黃權般,拜其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更多了交州牧和吳侯兩個空銜。有人以此認為不會助諸葛誕(裴松之認為這本非有理之言),鍾毓認為孫壹投奔才近千人,對比諸葛誕獻淮南及十餘萬,吳近乎沒損失,未必一定不會救壽春。
————
在收到諸葛誕起兵的消息後,大多人認為應速伐,司馬昭說:「諸葛誕以毋丘儉輕疾傾覆為鑒,今必外連吳寇,此為變大而遲。吾當與四方同力,以全勝制之。」確實,平毋丘儉是要與吳競賽時間,需先一步占壽春;平諸葛誕根本不用考慮時間問題了。作戰方針呢?又是周亞夫舊智,賈充建議:「淮南軍行動迅速且精銳,若深溝高壘以逼賊城,可不戰而克。」
司馬昭引用了前事,想「挾天子並奉太后」(見《晉略·本紀一》)親征,還召集青(石苞)、徐(胡質)、荊(魯芝)、豫(王基)、兗(州泰)諸州,分取關中游軍,宣稱集結五十萬兵力(實際率中外諸軍二十六萬)迎擊;尚書荀顗留鎮洛陽。【及諸葛誕舉兵淮南,苞統青州諸軍,督兗州刺史州泰、徐州刺史胡質。《晉書·石苞傳》)
曾歷任荊州刺史、青徐都督的胡質早已死於嘉平二年(250年),當然不可能是他。其子胡威確任徐州刺史,不過是咸熙年間的事;胡遵也已在甘露元年死了。是他的兒子繼任嗎?胡奮雖也曾任徐州刺史,但《諸葛誕傳》記其時任大將軍府的司馬。
《晉書·胡威傳》記其「拜侍御史,歷南鄉侯、安豐太守,遷徐州刺史。」正如盧弼所說:「不言歷三郡,歷南鄉侯四字不成文……《晉書》傳文當有脫誤。」如果《三國志·胡質傳》中的咸熙中,實為甘露中,時間問題倒是迎刃而解。陳壽所記也確實是問題較多,胡威任青州刺史並卒於位,故被追贈鎮東將軍;陳壽卻記其卒於安定。
若排除誤書的可能性,看來是同名了,和兩個劉岱(劉繇之兄、建安四年為劉備所敗的曹操將)、黃蓋(有傳的黃蓋、以及南海黃蓋,見《三國志·薛綜傳》)般。】從這裡倒看出司馬昭的權力根基還不算穩。對比曹操、高歡等長期征戰在外而遙控小朝廷,根本不像司馬師兄弟般,其霸府與朝廷同在帝都,出征時更不用挾帝,以避免節外生枝。其後王基的上疏與報聽,反映出胡三省所指的事實:「時帝在軍,故諸軍節度皆稟詔指,而裁其可否者實司馬昭也」(見《資治通鑒》卷77魏高貴鄉公甘露二年),司馬昭還需曹髦的詔命來指揮諸軍;掃除忠於曹氏的賈逵祠堂;彰顯誠於司馬氏的忠臣,也是欲分化諸葛誕軍心。
————
同年,姜維得知司馬昭抽調關中兵至淮南,欲乘虛向秦川,率數萬人出駱谷,至沈嶺(儻、駱二谷的分水嶺)。時駱谷北口的長城積穀甚多,而守兵少,雍涼都督司馬望及隴右都督鄧艾領軍增援。姜維壁於芒水,數挑戰,司馬望及鄧艾不應。姜維既不願強攻,又不甘心從儻駱道退回漢中;司馬軍亦樂得長期對峙,反正寸土沒失又有糧能耗,結果演變成雙方皆在觀望淮南的變化。
這一年,中國大地上超過五十萬兵力的戰事與對峙,正式開始。
其中僅淮南,魏吳雙方就投入了近五十萬。
未
完
待
續
作者為前群雄國史群員,曾用名曹髦、公孫度
三國史後期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淮南三變(2)
三國史後期的一次大規模戰役——淮南三變(3)
本文圖片源自網路
本文原創,歡迎分享
如需投稿,請聯繫公眾號後台
TAG:群雄國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