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司空見慣」的成語是怎麼來的?原來跟「憫農」的作者有關

「司空見慣」的成語是怎麼來的?原來跟「憫農」的作者有關

因為班主任被臨時叫去開會,我們只能坐在教室里等待,等著參加某班的「古詩競賽」。看孩子們互相考著背誦古詩,我忽然心動,對身邊的學生說,你們也考考我吧,看我能不能背出你隨便挑出的古詩?身邊的女孩脫口而出「憫農」,我說你換一個吧,雖然「憫農」有兩首,我不知道你考我的是哪首,但我怎麼能不記得這兩首呢?那是我背會的第一首古詩,是「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古詩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彷彿一幅生動的畫卷在眼前鋪展,正午熾熱的陽光、幼小卻廣袤的禾苗、農人的頭上正一滴滴蜿蜒流下的汗……隨後畫面突然切轉,變成飯桌上香甜的米飯,和悠閑品嘗的人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通俗易懂的字句,沒有生僻字沒有典故,甚至無需老師的講解,我們自是領悟在心。初背這首詩時,時代尚未繁華,家境亦是清貧,師長們於是在課堂上、飯桌上時常以這首詩對我們耳提面命地教誨。懵懂無知的我們縱然不懂什麼叫物力維艱,也明白每一粒美味的糖果,每一塊香甜的糕點都是那麼的來之不易——或者等到節假日,或者家裡了客人。

第二首詩是很久以後才讀過,那時已經讀過很多詩詞,絲毫不覺得有什麼餘味悠長的詩意。只是知道它是「鋤禾日當午」的姐姐,才特意關注並且主動背誦了下來。當然這是也知道了作者李紳,知道了他是我喜歡的白居易和元稹的好友,他們經常飲酒聚會,共同開展了一個「新樂府運動」,可為什麼他寫不出元白那樣優美動人的詩篇呢?

李紳出身官宦之家,原本家境尚好。無奈幼年喪父,跟著寡母過了一段艱辛的生活。也許衣食無憂,但孤兒寡母行走紅塵,總有無形的疏淡與冷漠入心,就如《紅樓夢》中的李紈母子。如此人生,自是會讓李紳對人間的苦難有著感同身受的理解,所以當他看到辛苦耕田的農人,那份悲憫與同情才會油然而生,有了千古傳誦的「憫農」。李紳不僅看到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也透過春種秋收的繁盛看到了「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境遇。

這樣的李紳,值得我們尊重;這樣詩韻不足的「憫農」值得我們代代相傳。

後來,李紳考中了進士,開始做官,一路雖然小有波折,但一直都是上升的姿態。往日的辛苦漸漸遠去,為官理政、詩詞唱和成為他生活的常態。

有一次,同樣是唐朝著名詩人的劉禹錫來拜訪李紳。劉禹錫與李紳同歲,比李紳早中進士早入官場,可此時擔任司空的李紳更得意,他不僅以奢華的宴席招待了他,還命妙齡歌妓陪酒,讓宴會更加浪漫旖旎。劉禹錫官場失意被貶出京任蘇州刺史,看著李紳的精緻生活不覺又鬱悶又感慨。於是即席賦了一首詩:「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眼前是那麼漂亮優雅的歌妓(杜韋娘是美麗歌妓的代名詞),那麼靚麗時尚的妝扮,如此排場奢華,對於司空您來說早都是尋常事,早已習慣,可卻讓我這蘇州刺史慚愧汗顏。李紳聽了劉禹錫這首詩,笑了笑,然後將歌妓送給了劉禹錫。而成語「司空見慣」因此橫空出世,成為我們常用的辭彙。

李紳其實官聲不錯,可奢侈也是真的。他當官後姬妾眾多,生活奢豪。身為那個時代的士大夫,他不過和周圍的同類一樣,其實也無可指責。可我們為什麼有點失望呢?因為,他是李紳啊,他是寫過「憫農」,讓我們從小就銘記在心要懂得珍惜感恩的李紳啊。

當歲月已經翻過辛苦艱難的一頁,李紳似乎已經忘卻了當年的寫「憫農」的初心。可我們又怎麼能苛責李紳?難道我們不都是一個個的李紳嗎?幾十年歲月倏然而過,物質的清貧與困苦早已成為歷史記憶,而怎麼才能不「油膩肥胖」成了我們司空見慣的焦慮,怎麼才能更「精緻優雅」成為我們司空見慣的追求。如此時代,我們的孩子學生再讀「憫農」時已經渾然沒有了真切的理解與悲憫。

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時代的嘆息。李紳不能堅守初心,我們也時常忘記。幸好有「憫農」傳世,當清澈的童聲誦讀起「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願我們都能默然沉思,對生活多一份珍惜與純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顏顏先生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和日本後櫻町天皇,為何一個男寵不斷一個終生未嫁?

TAG:顏顏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