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代才女李清照後半生為何沒有再婚?

一代才女李清照後半生為何沒有再婚?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據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歸趙氏。」當時李清照之父作禮部員外郎,趙明誠之父作吏部侍郎,均為朝廷高級官吏。李清照夫婦雖系「貴家子弟」,但因「趙、李族寒,素貧儉」,所以,在太學讀書的趙明誠,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時,常先到當鋪典質幾件衣物,換一點錢,然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買回他們所喜愛的碑文和果實,夫婦「相對展玩咀嚼」。古老神秘的碑文,把他們引向遙遠的歷史年代,帶給他們一種特有的文化藝術享受,使他們彷彿置身於無憂無慮的遠古時期,因而「自謂葛天氏之民也」。

後兩年,趙明誠進入仕途,雖有了獨立的經濟來源,但夫婦二人仍然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且立下了「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趙家藏書雖然相當豐富,可是對於李清照、趙明誠來說,卻遠遠不夠。於是他們便通過親友故舊,想方設法,把朝廷館閣收藏的罕見珍本秘籍借來「儘力傳寫,浸覺有味,不能自已」。

朝廷黨爭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黨人」的罪名竟株連到李清照身上。崇寧二年(1103年)九月庚寅詔禁元祐黨人子弟居京;辛巳,詔:「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

政治風雲變幻,世事翻覆莫測。崇寧四年(1105年)暮春,趙挺之始除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復相,無情的政治災難又降到了趙氏一家頭上。三月,趙挺之被罷右僕射後五日病卒。卒後三日,即被蔡京誣陷。家屬、親戚在京者被捕入獄,因無事實,七月獄具,不久即獲釋。

趙明誠卒後,李清照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

在丈夫趙明誠去世之後,李清照曾經有過再婚經歷,這事在宋人著作中多有暗示或明確記載。

在宋人著作中,我們不曾看到有誰對這種說法提出異議的。

但是,到了明清兩朝,情況發生了變化。明代開始有人對李清照曾經再婚張汝舟的說法提出異議,入清之後異議之聲日益響亮。至晚清時期,李清照不曾再婚之說,贊同的人越來越多,口氣越來越肯定,儼然已成定論。請看:

一、明人徐[火勃]《徐氏筆精》卷七:《漁隱叢話》云:「趙無嗣,李又更嫁非類。」且云:「其《啟》曰:『猥以桑榆之晚景,配此駔儈之下材』。」殊謬妄不足信……更嫁之說,不知起於何人,太誣賢媛也。

二、清陳文述《頤道堂詩選》外集卷七《題查伯葵撰後》:李清照再適之說,向竊疑之……《雲麓漫抄》所載《投綦處厚啟》,殆好事者為之。蓋宋人小說,往往污衊賢者……嘗欲制一文以雪其污,苦未得暇,今讀伯葵所作,可謂先得我心。

三、李慈銘《越縵堂乙集·書陸剛甫觀察後》:……張汝舟妻李氏,或本易安一家,與夫不咸,訟訐離異,當時忌易安之才如學士秦楚材者,及被易安誚刺如張九成等者,因將此事移之易安……余申而辯之,補俞氏之闕,正陸氏之誤,可為不易之定論矣。

事實究竟如何,姑且不論(將作另文再論),看清代學者如此前赴後繼、激情澎湃地進行否定的論證,我不禁產生好奇:他們為何如此不遺餘力、主張李清照不曾再婚呢?

經過一番考察和思索,我認為,有如下的原因:

明清時期道德觀念比前代更趨保守。人們對婦女尤其是像李清照那樣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婦女的再婚事實,很難認同和接受。像清人梁紹玉那樣,有「其實改嫁本非聖賢所禁」(見其《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二)這樣通達認識的人不多,更多的是像明人江之淮那樣無法接受曾經跟趙明誠「佳人才子,千古絕唱」的李清照,竟然在丈夫死後跟他人再婚,「文君忍恥,猶可以具眼相憐;易安更適,真逐水桃花之不若矣。」(見其《古今女史》卷一引)明人黃溥雖然並未反對李清照再婚說,但是他的一番話語,卻頗能道出清代那些反對李清照再婚說者的心聲:「予嘆易安,翁則清獻,為世名臣,夫則明誠,官至郡守,亦景桑榆,何為而再適耶?」(《閑中今古錄》)

李清照的詞在明清時期日益受到推崇。雖然李清照的詩詞才華在她年輕時代就已經受到了若干文壇前輩的肯定,宋代的文論家也對李清照的詞讚賞有加。但是,評價大致只是:她是宋朝婦女中詞寫得最好的一位。大多認為李清照屬於歷史上少數最優秀的詞作者的行列,有人說,李清照是李後主的後身;或者說,李煜、李清照是詞人之正宗。

再次是,明清一些有成就的文人對嫉賢風氣深惡痛絕。不少人在申述李清照不曾再婚觀點的時候,都有這樣一種推論:李清照之所以「被再婚」,是因為她恃才自傲,曾經譏笑過當時的一些文人。上引俞正燮、李慈銘的觀點,就都是如此。

我認為,明清學者之所以力主李清照不曾再婚,除了一定成分的「科學探索」之外,也不能排除他們的主觀需要,即,李清照不曾再婚,更符合他們的時代和自身利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侃聊 的精彩文章:

司馬遷被宮刑,冤嗎?

TAG:歷史侃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