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對於1658年的英國人來說,誰也沒想到,一則商業廣告悄然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TheExcellent, and by allphysicians approved, China Drink, called by the Chinese Tcha, by other nationsTay alias Tee, is sold at the Sultaness-head, a coffee shop in Sweetings Rents by the Royal Exchange, Lodon.

這是英國倫敦的《政治和商業家》報於1658 年刊登的一則售茶廣告。大意是說:「這是一種被所有中國大夫稱道的優質飲料。它在中國被稱作Tcha,在別國叫做Tay或者Tee。現在它在倫敦皇家交易所旁的Royal Exchange店出售。」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世界第一則茶葉廣告

此前,偶有英國人聽聞過這種東方植物的神奇療效。而伴隨這則廣告,中國茶帶著新鮮的氣息正式登陸英倫島。在未來,茶將在整個英國以溫柔而不可逆的方式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它讓貴族有了新的奢侈物去追逐,進而刺激了海外貿易;它讓女性社交有了新的打開方式,從而走進更廣闊自由的天地;它甚至改變了英國人的飲食結構,讓他們有更健康的體魄去支撐工業革命。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下午茶擴大了女性社交

在這巨變到來前夕的廣告詞里,我們注意到,中國「茶」的稱謂,有Cha也有Tay,但都不是我們如今所熟知的「tea」。

事實上,這裡的Cha和Tay,一個源自廣州話,一個是「茶」的廈門話發音。如今世界各國茶字讀音,就是由這兩個發音沿著不同的貿易線路,傳播變化而來。


始自中國,Cha傳遍天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產茶飲茶的國家。茶樹原產中國西南地區,飲茶習慣不晚於西漢,始見於巴蜀地區。

「茶」的名稱,最早有荼、檟、蔎、茗、荈等。到了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後,將「荼」字減去一橫,「茶」的稱謂正式確立。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中國茶早期向外傳播的路線以西北陸路為主,也就是廣義的絲綢之路(包括蜀身毒道和北方的茶馬古道)。所以,這些國家的「茶」發音都和漢語北方話里的「茶」(「cha」)發音類似。

5世紀末,土耳其商隊最早出現於中國北部新疆,茶葉首先成為了輸出品,其在土耳其的發音為「chay」,很像中文茶字的發音。土耳其人瘋狂地愛著茶,「Chay,Chay,Chay」至今仍是他們的口頭禪。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經由古絲綢之路,茶在中亞、波斯、印度西北部和阿拉伯地區傳播開來。阿拉伯稱為shai,波斯語為chay。伊朗則稱cha,至今仍無變化。

此外,中國的周邊日本和韓國茶的發音也是cha,日本甚至直接使用漢字「茶」。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的僧伽羅語也叫cha,也和這個傳播途徑有關。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的茶葉廣告

大航海時代來臨後,茶開始走海路向歐洲傳播。

葡萄牙因其航海貿易的發達,於16世紀初率先到達中國南部沿海地區,之後佔領澳門,通過澳門從中國進口茶葉。1556 年,葡萄牙多明我會耶穌會士克魯茲(Gaspar da Gruz)曾在廣州逗留數月,根據親身見聞撰寫出版了《中國志》,第一次向歐洲人介紹了茶。其中有對明朝時期中國飲茶習俗的詳細記述:


「如果有人或幾個人造訪某個體面人家,那習慣的做法是向客人獻上一種他們稱為茶(cha)的熱水,裝在瓷杯里,放在一個精緻的盤子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杯),那是帶紅色的,藥味很重,他們常飲用,是用一種略帶苦味的草調製而成。他們通常用它來招待所有受到尊敬的客人,包括熟人也包括陌生人,他們也好多次請我喝這種飲料。」

葡萄牙人稱茶為Cha,顯然是沿用了廣東話發音。廣州話源於古代中原雅言,與北方中原方言本就是同一語系,廣東話里的茶就讀作chia。

受葡萄牙影響,cha的發音被葡萄牙傳教士和商人們帶入歐洲,在歐洲轉變為10 多國的語。如義大利語「cia」(現已廢用), 西班牙語「cha」(現已不用),保加利亞「chi」等。同時,cha的發音還被葡萄牙人帶到其他殖民地,比如南美洲的許多國家。

在英國,1598 年, 荷蘭探險家林楚登的《林楚登旅行記》英譯版出版。這是英國首見記載茶的文獻,茶當時被翻譯為「chaa」。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譯音表原出於《東西交流史論稿》,黃時鑒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15年,在日本的英屬東印度公司商人R.L.威克漢姆寫信給在澳門的商業夥伴,拜託他帶回上等茶一罐,用的是a pot of the best sort ofchaw。

1637 年,另一位商人Peter Mundy在福建見到這種用藥草熬制並稱之為chaa的飲品。

日本學家角山榮認為,當時英語里茶的發音是比較接近chy或是cha的cho。後來就發廣東話的cha的讀音。至今,在英語俚語里,「一杯茶」仍可以說成 a cuppa char 。這裡 char 是cha 的一種誤用,它在英語的意思就是「茶」。


Tea時代來臨,武夷茶風靡歐洲

現代英語Tea的拼寫初見於1663年德萊頓所著的《狂野騎士》一書。而在此之前,歐洲人對茶的稱呼早已分道揚鑣,在cha之外又有了tay。

葡萄牙人最先嘗到了中國茶,然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其中的商業價值,他們當時看重的商品還是絲綢瓷器。

廣州也並不是茶葉原產地,是地理優勢使得福建、江西等地的茶彙集於此。

這給了荷蘭後來居上的機會,也給了閩茶率先風靡歐洲的機會。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據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記載,明神宗35年(1607),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從嶺南澳門採購武夷茶,經爪哇轉口銷售歐洲。這是中國茶輸往西方的開始。

當時歐洲的茶葉市場主要是日本的綠茶,而當1610年第一批來自福建的武夷岩茶(烏龍茶)在歐洲亮相時,其味香醇厚壓倒群茗,很快佔領了歐洲茶葉市場。

廈門人稱茶為te,即tay,讀音近似「退」,於是荷蘭人按照音譯命名。當時除俄國和葡萄牙外,歐洲人的茶葉都購買自荷蘭人手中,茶的閩音讀法便在歐洲傳播開來,拉丁文「thea」,法語「the」,義大利語「te」,都由此演變而來,德語中「tee」這一拼寫沿用至今。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Cha和tea發音分布圖

在英國,一般認為,1644年英國人獨立在廈門設立通商據點之後,對於茶的拼讀,才逐漸由受葡萄牙影響的cha,轉向受廈門話影響的Tee。不過實際上cha和tee在英國並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英國作家塞繆爾·佩皮斯(Sanuel Pepys)於1660年9月25日在日記中寫道:「隨後,我讓人買回了一杯我以前從未飲用過的Tee(一種中國飲料)。」而在1671年出版的《英語用語辭典》里,茶還用cha這個發音。

1689年,由廈門出口茶葉150擔直接運往英國,從而開啟了中國內地與英國之間直接貿易的新紀元,廈門話的影響力也變得更大。1711年英國詩人亞歷山大·波普在《行劫》一詩中,用了Tea,然而是與obey押韻,讀作tay[tei],同廈門話還很相似。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亞歷山大·蒲柏(1688-1744),18世紀的英國詩人,啟蒙主義者,文學批評家

不過隨著日不落帝國的崛起,外來詞逐漸英語化。1750年,愛德華·摩爾已寫出這樣的詩句:「七月里的一天在P夫人家喝茶。」(One day in July last at tea/and in the house of Mrs.P.)Tea開始與「knee」押韻,以 [ti:]為發音。最終tey theatay tee等各種拼讀法都統一為「Tea」發揚光大。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英國人對閩茶情有獨鍾。英國人按照閩南語稱從中國進口的茶葉為「Tea」,又把最好的紅茶稱為「Bohea」(武夷茶),為武夷的諧音。英國國會文獻上最早的中茶文字就是Bohea。

由於武夷茶的獨特優異品質,及其對人體健康的效用,博得人們的喜愛,被譽為「百病之葯」。1704年英國購買武夷茶占茶葉投資總額的29.6%,而到1722年,已經達到55.2%。

文人們吟詩作賦對其更是讚不絕口。1725年,英國人愛德華·揚的詩歌《聲譽女神的愛》中,有「兩瓣朱唇熏風徐來,吹冷武夷,吹暖郎懷」的句子。另一劇作家於其《擊妻記》,描寫咖啡室的侍者一出場,便高唱:「新鮮咖啡,先生!新鮮武夷茶,先生!」

事實上,武夷茶早從宋朝開始就被歷朝列為「貢品」,武夷岩茶(烏龍茶)則初始於16世紀明代,至清中期烏龍茶製作工藝始臻完善。現代著名茶學專家陳椽曾有言:「武夷岩茶製作技術獨一無二,為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無與倫比,值得中國人雄視世界。」

茶的叫法可不只有「tea」,char、chay、chaw,舌頭一繞就一個名

武夷岩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有明顯的岩骨花香。其形態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油潤,內質活、甘、清、香。在歐美各國都受到了歡迎。

17世紀,武夷茶通過西伯利亞傳入俄國;1638年,俄國大使斯塔爾科從蒙古商人汀塞手上以貂皮換來64公斤的岩茶帶回彼得堡,獻給沙皇,很快沙皇就愛上岩茶;成為俄國貴族的主要飲料。每年從中國進口10萬普特(沙皇時期俄國的主要計量單位之一,是重量單位,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武夷茶從赤石經分水關出口,「車馬之聲,日夜不絕,下吳會如流水」。

18世紀,武夷岩茶同英國移民一道到了新大陸,又成為那裡的流行飲料。1867年10月2日,運往美國的武夷岩茶開市,每擔賣到了24至29兩,而收購時只是19兩。

武夷岩茶的暢銷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1712年德國植物學家克姆林首先把山茶科植物的茶樹以拉丁名定為「Thea」,這個字就源於福建廈門地方語茶字之音:「Tay」。此後,瑞典著名植物學家林奈,於1737年將茶字學名分為Came-11ia和Thea兩大類;1762年再版他的《植物種類》時,又將武夷變種(Vanbohea)補為中國小葉種茶樹的代表,一直延用至今。

名稱讀音的背後,是半部世界茶葉傳播史。

在這個飲茶文化交融的發展傳播過程中,來自中國的茶被帶到了世界各地,在當地生根發芽並賦予了茶在當地獨有的文化特色。而來自遙遠東方的中華茶葉文明,在此流傳嬗變中,如岩骨花香般滋潤世界,流澤後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