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寂靜的春天》已完結

《寂靜的春天》已完結

知書不達理

讀《寂靜的春天》——感懷承載童年記憶的小河

明熙推薦了三本書:《民國語文》、《寂靜的春天》、《娛樂至死》,其中寂靜的春天以高票被選中。我想大家的選擇的原因,應該是它的環保主題吧?從這就可以知道,我們的環保意識是很強的了。

本書的題目還有第一章的景色描寫讓我真的以為這是一本既能帶給我深刻思想又是一本文字優美書,但是從第二章開始它就完全打破了我的這個「以為」。閱讀的期望和熱情就像反比例函數的第一象限的圖像因變數一樣,從剛開始的無限高漲,隨著進度而迅速下降,直到接近於零。不過,本著對環保思想先驅的敬意,愣是含著一口老血認真地讀完這本的大部分內容,讀到過半之後愣是沒忍住,把那口老血給吐出來了。不過,我擦了擦嘴角的血,嗑了個瓜子,艱難地抬起頭,深呼吸了一次,然後使用祖傳的「跳讀法」和「一目一頁法」完成了剩餘內容的閱讀。

中學的生物課讓我了解到農藥的兩面性和局限性,而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農藥(包括人類對大自然排放的各種有害化學物質)對自然環境的持續性的、無可挽回的巨大破壞。作者舉出的由於過量使用農藥從而導致的對自然環境直接的、間接的、可逆的、不可逆的危害的例子,個個都令人感覺到十分可怕!也是這本書,真正的讓我開始思考,我童年外婆家旁邊的那條小河是由於怎樣的原因而變成現在這番模樣?那河底石頭上被本不該出現的青苔覆蓋,塑料袋、玻璃瓶隨處可見。

河水雖然依然流著,但河已經死了。

每次想到這條河,我就想到小時候的一天下午,我們幫外婆幹活回家經過那條河,渴了,外婆蹲在石頭上,洗了洗手,然後輕輕的在水面上撥了撥,捧了一捧水,小心翼翼地送到低下的嘴邊,如此反覆兩三次。我的話,就就更直接了,直接趴在石頭上,來了一翻「牛飲」。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時候和表哥一起在河裡釣魚和搬螃蟹。所謂釣魚,也就是一根竹竿、一根縫衣服的白線,加上一個用繡花針製作的魚鉤組成的魚竿,然後隨便在找個枯枝作為浮漂,任意找個地方挖幾隻蚯蚓,就可以蓬頭垂釣了。那時候小河裡的魚就像現在許多電視劇裡面女主角一樣又傻又可愛,不一樣的是女主角只有一個,而小河裡的魚卻比電視劇里跑龍套的都要多很多,一上午就能釣一小盆,白條、桃花、鯰魚、黃鱔都是有的。而所謂「搬螃蟹」,就是搬開將河床邊緣半浸在水中的石頭,抓石頭下面藏著的一大堆螃蟹。那受驚四散而逃的螃蟹構成了最能證明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動態圖。

那可真是一段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好的童年記憶。

然後這一切全都沒了,就像我的童年的逝去一樣,小河的一切美好也都只存在於記憶中了。小河再也不能看到成群結隊的魚兒在清澈的河裡游過去又游過來,有的只是河底那布滿不知名青苔的石頭和淤泥;就算你把石頭全部翻開也不見得會找到一個向你伸著鉗子邊耀武揚威邊逃跑的螃蟹。

小河她已經死了。

我一直以為小河的魚、蝦、螃蟹的消失罪魁禍首是沿岸的垃圾堆、上游苕粉廠的廢水、頻繁的魚葯、頻繁的電瓶打魚。而讀了這本書我才意識到,我漏掉了農藥、化肥這個重要角色,它的危害對於這條小河是致命的、長久的,也是它,使得這條小河也許永遠都回不到它以前的樣子。以前我還幻想著,如果強制性要求禁止向河流里傾倒垃圾,禁止向河流里排污,也許小河的狀況會慢慢好轉,也許過十年它又恢復了也說不定呢。

《寂靜的春天》打破了我這個幻想,不停止濫用化肥、農藥,這條小河是永遠都不可能恢復的。

無論如何,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持續增強,退耕還林的持續進行,也許那一天還真說不定我還可以看到呢。

電吹風不識字

「寂靜」和「春天」,這兩個相互對立的詞,似乎預示著這本書生來矛盾,這矛盾也許在於出版後從未停歇的「戰爭」,但在我看來,只不過是人與自然的矛盾。

「人」和「自然」才是最根本的對立。

由於持有這樣的觀點,那些《寂靜的春天》的支持者和來自化工廠、製藥廠、農業部、以及部分科研機構的反對者們的「戰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他們擁有相同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即使是最具權威的反對者鮑爾德溫也值得擁有一個和蕾切爾·卡遜握手言和的機會。

「《寂靜的春天》發表8年之後,美國成立了環保署,頒布了多項旨在保護環境和珍惜野生動植物的法規。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綠色和平組織在內的多個國際環保組織相繼成立,為宣傳和推動環保理念立下汗馬功勞。聯合國也積極加入了環保大軍,多次主持召開全球環境大會,頒布了多項環境公約,其中包括著名的《京都議定書》。」(摘自袁越《寂靜的春天不寂靜》)

所謂「環保」不過是人和大自然的博弈——零和博弈。

「自從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人就開始了對大自然平衡的破壞。」

這是鮑爾德溫說的。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這是《三體》說的。

為什麼要施用農藥?為了人類生存。那麼卡遜為什麼要反對施用農藥?因為農藥既可能直接威脅人類生存,也可能破壞生態平衡,生態不平衡最終將威脅人類生存,說到底,還是為了人類生存。春天從此寂靜了,她在為誰而嘆惋呢,是「春天」還是「鳥」?還不是在為人類失去了有鳥兒的春天而扼腕嘆息。

自然常常被人類活動惹怒,他發起反攻,於是人們開啟「環保模式」,所謂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過是人類通過對自己行為的收斂,完成對自然威懾的制約。環保是人在與自然的戰爭中採用的一種戰術,哪一天人們不再談論環保,說明在這場戰爭中,人類戰勝了自然,倘若人類最終毀滅,那麼打敗他的可能是自然,也可能是那一滴「水滴」、那一片「二向箔」。

不管是《寂靜的春天》的支持者還是反對者,我們同為人類;DDT用也好,不用也好,我們只不過在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延續文明。

木心

桃源的憂傷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桃花源記》

桃花源是許多人追求的一片人間樂土,是陶公「歸去來兮」的理想,亦是我這俗人的追求。

翻開《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一同打開的還有記憶的閥門,隨著作者的文字的指導,眼前浮現出的不僅僅是作者筆下的情形,還有現實的記憶,鏡頭下的那些情景,當一切劈頭蓋臉的砸向自己,內心有的是掙扎與苦澀。「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對於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一樣的,對人,信仰,自然……但是,其手段未必一定要如此決絕,人與自然、愛人與信仰、善與惡、好與壞……都不是絕對的,放在不同的環境,好的就變成不好,不好的就變成好的。

我的志向是將來從事新葯研發方面的工作,同時我們都知道「是葯三分毒」,那有什麼絕對的無副作用,很多時候不過是相對的影響較小罷了!對於自然也是一樣,是我們生活和發展的基礎,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根,如何看待我們腳下的土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長,和我們一起的存在也決定了我們將會存在多久,我們的未來在哪裡?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是一體的,相互支持,相互依存,雖然人類在某些方面佔據優勢,但其實細究一番,好像不是。

每一項技術,科學其實都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體,關鍵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使用者。人類一方面利用自然資源,破壞其他生物的棲息地與食物。另一方面,卻抱怨自然,試圖控制自然。農藥的使用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試想人們曾經將這些藥物中的一部分用到戰爭中,對人尚且如此,對於自然又該如何下不了手。同時我們在書的後面也看到了在很多自然科學家、環境保護組織的努力下,事情有轉機,這是所有人的希望,希望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雖然這本書的大部分事例來自於20世紀50、60年代,但環境問題卻永遠都在,也正是因為過去了這麼久,而我們正站在過去美國的位置,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去改變。

希望某天,我亦如五柳先生「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與先生穿越時空對飲。

第3期讀書計劃

開始報名啦

別再一個人讀悶書

關注公眾號加入讀書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班上學 的精彩文章:

TAG:下班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