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只會越分越少,快樂卻越分越多!
GIF
丨今日共讀內容丨
《大行如普賢》 第22課
丨注意事項丨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還未加入共讀群的師兄,可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加入共讀群
▲沒WIFI?聽音頻,省流量~
《大行如普賢》第22課
昌樂法師·講述
禮敬諸佛丨稱讚如來丨廣修供養丨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丨請轉法輪丨請佛住世丨常隨佛學
恆順眾生丨普皆迴向
普皆迴向·一
- 蛋糕只會越分越少,快樂卻越分越多! -
今天我們跟大家來一起分享普賢行願品的最後一願,普皆迴向。普皆迴向與前面的九大願,有一個理解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通則,這個通則就是在經典當中佛陀說法的一個最基本原則,就是十大願王當中這所有的方法都是我們每個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都要遇到的,它與凈土法門當中的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大願不太一樣。阿彌陀佛的第十八大願說,唯有修凈土念我名者,持我名者,發願能夠。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阿彌陀佛會來接引他。這是要與凈土這個法門相應。而在普賢行願品當中,我們剛才總共讀誦了十大願王,這是每個人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的任何一個法門都需要去做到的這個通途法門,這不是具有特殊意義的、符合個人習性的法門。所以無論是十大願當中的哪一願,都是每一個法門當中都要修的基本功。
佛法有兩個,一個是佛陀所說的修行的解脫之道。另外一個就是,根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問題所展示出來的不同的法門。所謂佛法有很多,有八萬四千個法門,是根據八萬四千煩惱而開演出來的方法,而普賢行願品則與這個不一樣,它不是對治性的,它具有普同的意義。這個就如同醫院可以治千百種病,醫生有千百種藥方一樣。而這裡的普賢行願品,並不是我們到醫院去看病拿回來的葯,而是禪宗祖師說的,行住坐卧、日常作息當中都要做到的。
比如說一個人按時吃飯、堅持鍛煉、個人的清潔衛生,這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當然,凈土法門當中後來的祖師們說:不行,這個普賢行願品是我們家凈土法門中的。只能說凈土法門當中,祖師們更強調大家要修普賢行願品。但普賢行願品並不局限於凈土法門、禪宗、密宗當中,甚至來講,基本的做人都需要練習修習這個普賢十大願王。這十大願是連接我們凡夫與解脫的那根線,是連接我們與凈土的那根線。所以,每個人在修行過程當中,你要問,學佛怎麼入門?你要問,如何才能學佛學好?那我則會告訴你,把普賢行願品多拿出來念,多回去時常練習再練習,那你就很容易走上學佛的道路。
比如說,一者禮敬諸佛。你把身邊的每一個人當成菩薩看,然後再用孔老夫子說的:三人行者,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不是你從此化解了與他人之間的種種隔閡與矛盾?人總有缺點,但人總有優點,你學他們身上的優點,你會對他們倍加尊敬、倍加友善。你看到他們身上的缺點,你會告訴自己,這個事情可能我身上也有的呦。各位,說貪嗔痴,誰身上沒有啊?都有啊。所以我們都要修嘛。
所以,舉這樣一個例子來告訴大家,普賢行願品其實是我們學佛人,特別是時下初學者應該去多多練習的法門。這個法門針對當下佛教的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第一個,你如果對佛法不了解,對佛教不了解,不知道該怎麼做,你知道了這十條,你最起碼能做三條。你學習了這十條,你學佛的道路、做人做事的方式就基本上成形了。如果你真正去修習了這十條,那你從一個貪嗔痴的凡夫,搖身一變,毛毛蟲化蝴蝶,馬上變成一個比較好的、得法的修行人。
特別是普賢行願品當中,大家如果仔細地念的話,它沒有時下佛教流行的那些宗派觀念——你這個如法,他那個不如法;我這個如法,你那個不如法……普賢行願品當中,它很可貴的就是,它採取了很多種法門當中,拋開了歧義,看到了我們在很多修行過程當中畢竟要走的這條通道,這個共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普賢菩薩他很睿智,這個睿智在於,他能夠求同存異。
不僅僅在修行上,特別是在教義上,能夠求同存異,不說哪個法門好,不說哪個法門不好,而是他找到了這個(法),使大家可以放下彼此的成見而走到這一條修行的道路上,通往解脫的道路上,這是難能可貴的。特別是現在學佛有個兩三年的人,很糾結自己哪個法門如法,哪個法門才是自己要學的,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就可以幫你一下子很輕鬆地跨過這個障礙。沒有了歧義,沒有了紛爭,沒有了爭論,而腳踏實地地修行。
你要隨喜功德,你雖然不能做功德,要隨喜每個人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這個善心。你要懺悔業障,你自己去檢點自己的缺點,這個關涉到哪個法門嗎?沒有。佛法太難得了,我們要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哪個人不想見佛?那怎麼才能學呢?怎麼才能進步呢?那就常隨佛學。各位,要記住哦,老佛爺普賢行願品當中可沒說,你們都跟著我大行普賢菩薩學,普賢菩薩說:是人都有缺點,要跟菩薩,要跟佛來學。普賢菩薩沒有跟我們講,要跟哪個人學哦,是要跟菩薩學。恆順眾生是行菩薩道最為重要的。我們今天講的,普皆迴向,是什麼意思呢?在這裡跟大家作一個分享。
普皆迴向當中首先是迴向,經常有人問:師父啊,我念了經,迴向應該怎麼回呀?我說:你平常是怎麼回的呀?他說:我把這個念了經的功德迴向給我家裡兒子,讓他工作能順利,迴向給孫子,讓他成績能好。我說:你也要迴向給有緣無緣的那些眾生啊。後來他笑笑說:好好好。其實我知道他心裡在想:我好不容易有點功德,我幹嘛迴向給別人啊!我才不願意呢。我為啥要迴向給他?隔壁家的阿嫂,一天到晚罵我,我幹嘛迴向給她?我跟她沒緣!很多人在迴向的時候就糾結,你看我吧,就這點功德,我給了你,我不能給他。給了他,我自己又沒有了,我不如迴向給自己。他有時候想想,迴向給自己吧,又好像跟菩薩說的不一樣。
菩薩叫我們不能自私自利,那怎麼辦呢?那我就少回點給你吧。一鍋湯裡面舀一瓢給別人,其餘的給自己,這是個什麼問題呢?這是個在修行過程當中如何面對自己自私自利的問題,放下我執。但這個事情,我執不是一下子就能放下的。那還有什麼問題呢?還有就是,我們把修行的功德當成了一塊大餅,一塊大餅一分為二,給你一半,給他一半,給了你,我就少了一半,給了他,我就沒有了。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物質世界的分配原則。物質是有形的,有具體事物的,當有形的一塊大餅被分出去二分之一,再分出去二分之一的時候,我們就變得很少了。總是會變得越來越少。我們把這種在物質世界當中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的基本原則帶到了精神領域當中進行思考,這是一個機械化的思維。
但是我們有一個誤差的地方是什麼?精神世界的分配原則跟物質世界分配一個大餅的原則是不一樣的。物質世界當中一塊大餅分你一半,再分給他一半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沒有了,是越來越少原則,是吧?各位,精神世界的分享原則不是越來越少的原則,而是越來越多的原則。比如說,我遇到一件高興的事,我跟你講,你高興了,各位,你高興了是不是我就不高興了?我有個很高興的事情跟你講,你高興了,我還是高興啊,兩個人高興,有啥不好?然後我有一個開心的事情跟大家講,大家也開心了。在座的如果有五十個人的話,這個開心就一下子翻了五十倍啊!
TAG:那一座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