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起步:絕句結尾手法之十五、十六
(15)發句倒用,姿態另生
明末清初詩評家賀貽孫曾謂:「詩有極尋常語,作發句無味,倒用作結方妙者。如鄭谷《淮上別友人》云云,蓋題中正意只『君向瀟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開頭便說,則淺直無味,此卻倒用作結,悠然情深,覺尚有數十句在後未竟者。」(《詩筏》)賀貽孫所指的這種結句方法,稱為發句倒用,其目的在於將即興起詠的主題藏匿到後面,導引一種姿態另生、詩意盎然的境界。所舉鄭谷原詩為: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此詩是詩人在揚州和友人分手握別:友人渡江往瀟湘,詩人往北入「秦」。詩興正由此生髮,首句當為「君向瀟湘我向秦」。可詩人在構思時靈機一動,撇下此句先狀景抒情,把揚子江頭的景色與友人分別的情感攪和在一起,讓楊花柳絮牽曵離情別緒,先勾出天涯羈旅的漂泊之感。接著移筆回來寫驛亭宴別情狀:天色已晚,酒已喝過了,敘別的話還沒說完,只聽席間響起凄涼清幽的笛聲,讓人頓感言語之多餘,於是便在默默相對的靜坐片刻後思量該離席各奔前程了。這時,詩人方把發句拿來作結,「君向瀟湘我向秦」。詩己結而意未盡,所以賀貽孫說是「覺尚有數十句在後未竟者」,這正是發句倒用的妙處:姿態方生,情韻深長。
白居易的一首七絕《逢舊》,結尾也是這種發句倒用法。其詩曰:
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
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此詩寫詩人在長安遇到幾十年未見的童年舊知,一時悲喜交集,勾起無限思念舊情往事複雜情感,詩興正由此而來,詩句「少年離別老相逢」脫口便得。但正是此句蘊含著太多的詩情畫韻,詩人捨不得放在前頭白白流失掉情感。於是詩人先以悲嗆筆調描述自已和先前女友相逢時各自衰老的容顏:一個是滿頭白髮,一個是花容凋零。白髮人看凋零女,惆悵之情驟然而生,此時,詩題主旨便要揭開了,原來惹禍的是「少年離別老相逢」。發句此時拿來倒用作結,一瞬間激發多少人生感慨溢滿情懷,詩意自然也就嚼味萬千。
李白那首著名的《峨嵋山月歌》結尾也是發句倒用:
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嵋山月景色,平羌江水清韻,都是詩人舟行下渝州向三峽之所見,而「思君不見下渝州」蘊含著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所以被詩人倒用作結,含不盡之意溢於詩外。杜甫《解悶》十二首中也有一首用發句倒用結尾法,詩曰:
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
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遊。
詩思起自「老夫乘興欲東遊」,但被詩人倒用作結。也有言盡意不盡之意緒。
宋人絕句中也有這種發句倒用為結句的用法。舉如陳與義的《牡丹》: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鍾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此詩題為《牡丹》,寫的卻是鄉關淪陷、江山分裂的悲嗆情感,但因此一情感源於詩人看牡丹而生髮,所以「獨立東風看牡丹」本為詩思首句,詩人為攏住無限情思而倒用為結,為詩境增添慨嘆不已的情韻。
再看今人所寫絕句中這種發句倒裝的例子。江蘇詩人李靜鳳有一首絕句《雲山》,詩曰:
為誰傾盡三千夢,亂寫雲山一萬重。
寫到蓬萊無覓處,痴情人上最高峰。
這詩是作者登上雲山頂峰看到眼前一片空濛景象時觸動心中情感而寫下的,因此,「為誰傾盡三千夢,亂寫雲山一萬重」這種淡淡的傷感、這種不著邊際的迷惘,正是「痴情人上最高峰」之後的情思。反過來說,「痴情人上最高峰」是詩思發端,本應做首句,但倒裝為結句時,卻有無限情思可以留給讀者咀嚼,想像空間尤其廣大。這正是發句倒裝的好處。
河南詩人孫潔有一首絕句《黃山桃花溪》,發句倒裝的情形也十分相似。詩云:
珠簾遠掛有無間,幾樹桃花倚翠巒。
出口新歌隨水淌,臨溪小坐理風鬟。
遠處的珠簾和近處的桃花,是詩中女子「臨溪小坐」時舉目看到的景象,然後開始對著清澈的溪水梳理頭髮時,才哼起一支歌謠。所以,「臨溪小坐」才是此詩興發的原起。倒裝後便別有一番情韻。
自稱詩酒狂人的吉林詩人許清泉有一首絕句《秋末去邕城路上》,也因為用上發句倒裝的手法而增添詩作的韻味。其詩曰:
滿眼風霜望欲迷,故園回首悵天低。
此身不及南飛雁,已過衡陽還向西。
「滿眼風霜望欲迷」正是「已過衡陽還向西」所看到的景象並引發無限惆悵的思鄉情感,這種悵惘極類似於「行人更在春山外」那種可思而不可望之心境。顯而易見,發句倒裝,讓這種惆悵心緒無限伸延開來,給讀者留下極深印象。
筆者有一首絕句《雨夜懷人》,是半夜被大雨驚醒之後久久無法入睡索性起來看雨而寫下的。這也是用上了發句倒裝的手法,是否也有類似的效果得由讀者自行下結論了:
雷響已非人打鼾,添衣略覺曉增寒。
別無情趣安心緒,雨拍西窗作景看。
(16)流水對結,也出風韻
《唐絕句史》中提到:「初唐七絕,多以對仗作結」,形成一種「初唐標格」。但著者接著指出,對仗作結因對仗的句子平行而出,「難於造成轉合」,因此,對結不如散結那麼「易施轉合,易出風韻」,唯有流水對則「有與散結相同的風韻」。周先生在此所說的流水對,是指字面上對仗,但對仗的上下句意思相貫串相銜結的。這種流水對,既有字面工整的形式美,又有如散句一樣易施轉合的流暢和靈便,讀起來有一氣連貫的韻律感,所以常被用於絕句的作結。
流水對結,最為人所稱道的當屬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詩首聯是工對,尾聯則是流水對。工對與流水對,互相配合,一氣流走,骨高韻雅,氣魄不凡。
張敬忠的《邊詞》也是一首用流水對作結的七絕:
五原春色舊來遲,二月垂楊未掛絲。
即今河畔冰開日,正是長安花落時。
雖然「河畔冰開日」與「長安花落時」屬於工整對仗,有板滯之嫌,但詩人在其前面分別用「即今」、「正是」這種行雲流水般輕鬆活潑的連接語勾連呼應,便成了顧盼自如的流水對結,使詩意充滿動感。
祖詠的《終南望余雪》也是一首被人稱譽的用流水對結的佳作: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有意思的是此詩是考場應試之作,作者只寫了四句便交卷,考官問他原因,他答是「意盡」。意盡還要再寫,那不成了畫蛇添足了。實際上,此詩尾聯的流水作結,的確已把終南山積雪的風韻寫絕:樹林上空一露初晴落日餘霞,長安城裡的千家萬戶便感覺到日暮之寒。望雪而添寒意,終南山余雪的威力可想而知。而此詩,也因此成了寫雪名篇而傳誦千古。
從上舉實例可看到,流水對作結,具有對仗形式美和語句流暢易於轉合的風韻美。因此,流水對結一般優於工整對結。但也不是說,工對就不能作結或者工對作結就一定有板滯之不足。讀一讀杜甫的絕句,你可以發現,原來杜甫工對作結的也有不少是名篇傑作呢。舉如《絕句》之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絕句漫興》之五:「顛狂柳絮隨風舞,輕薄桃花逐水流。」再看駱賓王的《易水送人》:「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高適的《閑居》:「方知一杯酒,猶勝百家書。」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些也都是工對作結,一點沒有什麼板滯之感。原因何在?原因在於,並非所有的絕句都是起承轉合的結構。對於起承轉合結構的絕句,用工整對仗作結,就有板滯和僵硬的毛病。而對於四行並立的絕句,用工對作結,卻正能顯示其語言形式美的優點。
再從今人詩中找些流水對作結的絕句來略為說說。
江蘇詩人馮其庸有一首寫於文革期間的絕句《感事》,三四句便以流水對作結,讀來頗有風韻。其詩:
千古文章定有知,烏台今日已無詩。
何妨海角天涯去,看盡驚濤起落時。
從文革走過來的人容易明白「烏台今日已無詩」的悲催含義,當著那些敢於鳴放的知識分子都被當做反動權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腳的時候,還有誰敢出聲?烏台詩案,是嵌在所有知識分子心靈深處的一道傷疤,當著烏台詩案一再上演時,知識分子的恐懼與明哲保身的選擇,中華文化也就瀕臨於奴才文化的邊緣了。此詩的三四兩句,用「何妨」與「看盡」把到天涯海角看驚濤起落的博大胸懷錶達出來,如飛泉流水,如風捲殘雲,有一種痛快淋漓、充滿希望與樂觀的韻致。
浙江詩人何石樑有一首絕句《吃苦葉菜》,其詩曰:
野蔌烹來苦帶香,一家大小共爭嘗。
須知今日時鮮菜,曾是當年活命糧。
這首詩屬於貼近生活新時尚的寫實之作。儘管寓意不深,但尾聯用上了流水對作結,把一向視為只配用來餵食豬狗畜類的野菜如今竟成了爭嚐新鮮的桌上珍這一反常時尚,與饑荒時期用以填飽肚子的「活命糧」聯繫起來,便增添了一份睿智之風趣。
台灣詩人羅家倫有一首懷念大陸懷念故鄉的絕句《有感》,結尾用了一個工對的句子,韻味尤為悠遠。詩曰:
歷歷山河百感侵,緣何仍不廢登臨。
半樓月影三生夢,一角天涯萬里心。
這位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詩人,跟隨國民黨到了台灣,那種海角漂流故鄉歸不得的惆悵心緒,無時無刻不在登臨中浮現,又一次次在浮現時一再登臨。這情景就是于右任那首感人至深的思鄉曲中詠唱的情景。如何才能把這種心境表達得更加有韻味呢?這詩作者用「半樓月影」和「一角天涯」寓意屈居台灣方丸之地的局促,以「三生夢」與「萬里心」的對舉表達鄉情未泯的赤子之心。工整的對仗,增添了無限的風韻。
浙江詩人沈尹默有一首《湖上雜詩》,尾聯也用工對,韻味十分雋永。詩曰:
湖風拂郎面,湖水見儂心。
郎面有寒暖,儂心無淺深。
這首五絕,也可歸入竹枝詞之類。因為用上了民歌的筆法,讀起來別有一種溫柔委婉的風調。首聯與尾聯都用上對仗的句子,尾聯尤對得工整平穩。值得欣賞的是,詩人用「有寒暖」寓意領導者的喜怒無常,用「無淺深」寓意知識分子的率直,二者形成強烈的對比,而一切悲喜劇當也由此而發生,讀之頗讓人唏噓不已。一首小詩,略勝千言萬語。這就是詩的藝術魅力。
筆者曾用流水對的句子作結寫過一首懷人詩,題目是《賦琴有吟》。詩曰:
寸寸柔情付水吟,天涯萬里有知音。
略彈今夜不眠意,以報他鄉苦戀心。
你要說這尾聯是工對也行,但因為我用「略彈」和「以報」這二個詞語把前後句的文意緊緊聯繫起來,所以應看做流水對更為合適。有了這麼一個對子,本來一首過於平凡的絕句,也就稍微可讀一些。這就是流水對作結所增添的風韻。
以上我們介紹了絕句結尾常見的十六種方法,這十六種方法顯然不能也不可能籠括所有絕句的結尾技巧。文無定法,詩的寫作也一樣。但美的東西,終歸有它獨特的表現形式。既然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就一定有規律可尋。上述十六種方式,從空間結構來看,其實只是三類,也就是沈德潛所總結的:「或放開一步,或宕出遠神,或本位收住」(《說詩晬語》)大體說來,以景結情,移情入景,案而不斷,設問反問,屬於放開一步;臨去秋波,節外生枝,據實構虛,屬於宕出遠神;卒章顯志,直落急收,含渾圓轉,淡語收結,白描形象,盤馬彎弓,借事議論,發句倒用,流水作結,屬於本位收住。
換一個角度,如果從意境形態來看,又可歸於四種情形,也就是姜蘷所歸納的:「詞意俱盡,意盡詞不盡,詞盡意不盡,詞意俱不盡。」(《白石道人詩說》) 一般來說,卒章顯志,屬於詞意俱盡;發句倒用,屬於意盡詞不盡;以景結情,移情入景,案而不斷,設問反問,臨去秋波,直落急收,含渾圓轉,淡語收結,盤馬彎弓,流水對結,屬於詞盡意不盡;只有節外生枝,據實構虛,白描形象和借事議論,有時便可出現詞意俱不盡的情形。但不管那一種情形,總的來說,絕句的結尾,最好是有高韻,其次是有厚味,再其次是有深情,再再其次是有寓意。所謂「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謝榛《四溟詩話》)
我們知道,美又是多樣性的統一。紅花是美的,黃色的花,紫色的花,白色的花,也當然是美的。因此,絕句的結尾,也應當還有更多的表現手法,高明與成功,永遠在創作之中。
如此說來,下次再來一個「續絕句結尾十六法」也未可知,但最好是由眾多讀者中的一位來寫,會是誰呢,筆者期待著。
來自網路
專輯原創首發:現代詩3-5首;古韻10首以上
三種投稿方式:
微刊底部【寫留言】發作品
TAG:詩畫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