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家居士如何在家修行,首先要做到持戒清凈

在家居士如何在家修行,首先要做到持戒清凈

編者按:本文是空冉居士2018年1月24日聞思修佛學直播稿件,歡迎大家一起參學。

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學佛參道的根本是修習戒定慧三學。

簡單講呢:,就像一個老師,告訴我們怎麼做才能到達彼岸,你按照戒就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那你修行起來就會少很多魔障;,你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戒守的很好,可是你始終心浮氣躁,心定不下來,那你也難以進入境界,所以定,是在戒的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沒有戒,不可能生定。戒,可以讓定更為清凈,但定不能僅僅依靠戒,它需要不斷的熏習和持守;還有慧,咱們修行人說的慧,可不是一般凡俗的聰明,它指的是有正確的知見。修行如果沒有正確的知見,以邪為正,以正為邪,就容易走到誤區,就會走很多彎路。一些修行人看到邪師說法就信以為真,不能分辨真偽,導致最後著魔,都是知見不正確導致的,也就是沒有真正的智慧。

所以我們作為在家居士,一定要做到持戒清凈。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好好攝持住,心不要散亂,就有利於定心的穩定。也有一些老居士,不但受了五戒,也受過在家菩薩戒,那就要在持五戒的基礎上,進一步持好在家菩薩戒。

持戒清凈,就容易使三業清凈。三業清凈是修禪定的根本保證。修禪定的目的,也是為了使三業清凈。戒與定互相促進,修行的速度會加快,修行的效果更明顯。所以第一條呢,在家修行要做到持戒清凈。

這裡所說的持戒清凈,是根據在家居士的要求而言。七眾弟子,每一眾都有自己的戒律。每一眾將自己應守的戒律守住了,都是持戒清凈。要做到持戒清凈,就必須學習戒律。五戒是些什麼內容,在家菩薩戒是些什麼內容,要請這方面的書來學習。學習了戒律,才懂得怎麼樣持戒。

持戒當中,最容易犯的就是四根本戒。殺、盜、淫、妄,這四條戒最難守。在家居士的四根本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對於在家居士來說,第一條守好了,其他幾條就容易守住。

第一條不殺生,作為一個修行人,不殺生也包括不吃葷腥。殺生往往是由於貪口欲,這張嘴貪戀美味佳肴。想吃山珍海味,吃一切動物的肉,來補養自己這個臭皮囊。大家想想看:我肉眾生肉,實際上沒有什麼差別。吃了眾生肉,來補養自己的身體,這實際上是背道而馳。傷生害命,絕對是一件缺德破戒的事。《三世因果經》上說:今生長壽為何因,前世買物放生靈。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古德偈頌說:肉字裡邊兩個人,裡邊罩著外邊人; 眾生還吃眾生肉,仔細思量人吃人。

所以首先要把這一條戒持好,然後就不至於因為好吃而引起偷盜;不至於因為身體營養過剩,沒有地方消耗,而犯邪淫戒;犯了戒,又會找種種借口打妄語。這幾條戒,只要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可能有連鎖反應,引起其他三條根本戒難以守持。

持戒清凈,以保持四根本戒的清凈為基礎。在此基礎上,再把應該守持的遮戒守持清凈。持戒清凈,能夠保證身口七支清凈。身口,就是身體的不殺、不盜、不淫,和口的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能夠守持好四根本戒,身口七支就能清凈。

第二個根本要求,就是要保持意業清凈。意業如何才能清凈呢?就是通過持戒的力量,逐步地息滅貪、嗔、痴。貪嗔痴淡化一點,意業就清凈一點。

作為凡夫眾生,想要得到意業的徹底清凈,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成佛了,斷盡一切煩惱,意業才能徹底清凈。修行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就要想方設法做到什麼程度,不斷地要求自己,檢查自己。一事當前,檢查自己有沒有貪心,有沒有嗔心,有沒有痴心。貪嗔痴三毒往往和三受聯繫在一起。所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對於順的境界、好的境界起貪心,對於不好的境界、逆的境界就起嗔心,對於不好不壞的中庸境界起愚痴心。面對種種環境,要時時提醒自己,以智慧觀照,一切有為有漏之法,都是苦、空、無常、無我,沒有值得我們貪戀的地方。

第三點要求,就是要讀誦大乘經典。對於一般人來說,不可能把所有的大乘經典都讀完,因為沒有那個條件。

但學佛人必須要讀的經書有以下幾部:

9.《長阿含經》,這部經小乘佛教的核心經典,中國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經 的,但還是將之結集編入大乘三藏經典。此經主要是講述禪定等實修的,涉 及的細節較多。有時間是應該看一看的;

10.《地藏菩薩本願經》;

修行的路很長,修行所經歷的境界很複雜,這些經典都是大乘了義經典,是 我們修行做人的指路明燈。在沒有善知識的情況下,在沒有人指導的情況 下,我們只有向大乘經典求教,只有直接向佛求教。讀誦大乘經典,就是直 接與佛陀、與諸大菩薩進行溝通。

第四點要求,就是一定要有相互幫助的善知識、善友。善知識和善友實際上是一回事。在佛經上,是把所有能夠給修行人提供善法、提供善言、提供善方便的人,都叫做善知識。善知識的話,有益於身心的凈化,有益於修行的進步,有益於在修行中相互溝通、相互警策、相互幫助。比如我們直播的這個聞思修佛學平台,就是很好的善知識,在這也感恩那些為弘揚佛法、救渡眾生而默默付出的師父們、師兄們,你們辛苦了!

這四點,是在家居士修行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然後,在家庭生活中,在社會工作中,廣行眾善,助人為樂,要盡到自己作為一個家庭成員、社會成員的責任和義務。

盡職盡責扮演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這不僅僅是人倫之本,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要把盡到家庭的責任、社會的責任,當作是信仰生活的一部分。

學佛的人,修行的人,千萬不能逃避責任,逃避責任就等於退失菩提心。在家庭中就有家庭的責任,在社會中就有社會的責任,你那一份責任不去做,叫誰去做呢?你推給別人,等於是在增加別人的困難,給社會製造麻煩,給家庭製造麻煩。

給社會和家庭製造麻煩,實際上也是一種罪過,也是一種犯戒。所以說,盡到人倫之本,盡到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不管是出家修行,還是在家修行,各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都不可以逃避。

有一位女居士,她學佛以後,還是很苦惱。有一次就說:「我本來就是以前有煩惱,所以希望學佛能夠斷煩惱。但是好像我學佛以後,覺得煩惱更多了。」因為覺得學佛以後,好像兒子也不聽話,丈夫也很反對,然後她就問怎麼辦?

師父問她:「那你每天怎麼做的呢?」

「我每天都會早晚做功課,念《普門品》、《彌陀經》,每天還要念一萬句佛號。」她就覺得家裡人都不理解、不支持。

因為她學佛,所以她每一天都會要看那些VCD,這個電視機她用了,這個小孩子喜歡看電視也沒得看,所以慢慢地兒子對她也有意見。本來以前小孩子早上上學,下午放學,都是她去接送,現在她要做功課,就全部推到她丈夫的身上去了。丈夫工作很忙,覺得也很苦惱,所以對她也反對。她自己覺得好像處處都有障礙,也很煩惱,也不知道怎麼辦。

師父問她:「那你每一天早晚做功課,還要念佛號,那你做功課是為了什麼?」

她就說:「我宿世無量生有很多的業障,我通過誦經來懺悔。」

「那麼你念佛是為了什麼呢?」

「我是為了將來我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念佛。」也就是說為過去懺悔而誦經,為未來往生極樂世界而念佛。

師父問她:「你為過去懺悔,為未來念佛,那你有沒有為現在做一些什麼功課呢?」

她就啞口無言,不知道怎麼回答。

事實上,我們現在最重要的功課是什麼?

作為在家的信眾來說,首先應該是培養好子女,照料好家庭,讓周圍的人都能夠生歡喜心,覺得你不單單是學一些表面的,好像修行的法門,而是整個的身心氣質都改變了,更有慈悲心,更有智慧,跟你在一起更歡喜、更開心。

這樣的話,是應該為現在做的最好的功課。我們學好了普賢菩薩「禮敬諸佛」的法門,要知道,我們周圍的人,我們的子女、丈夫、妻子,或者其他的一切人,應該我們都以「禮敬諸佛」的態度來對待他們,因為他們都是未來佛,能夠真正地生佛平等,眾生與諸佛平等,我們對他們都有這樣禮敬的態度,恭敬的態度,這樣的話,肯定我們不會起貢高我慢心,不會起分別心,不會去觸惱他們。

這樣才是真正地在實踐「禮敬諸佛」。

午後的禪堂,首座和尚正在打坐,一個小和尚卻躺在禪凳上睡覺,還發出呼呼的鼾聲。這時,老方丈推門走入禪堂。小和尚聽見聲響,微微睜眼瞟了一下,翻個身繼續睡。首座和尚則目不斜視,打坐用功。「啪!」只見老和尚舉起香板,重重打下去!香板落在首座和尚的肩頭。

首座和尚大為不解,忍不住詢問:「師父,我在打坐,他在睡覺,為何您不打他,卻來打我?」 方丈不由分說,又是一大板子:「打的就是你!人家睡覺都在用功,你卻坐在這裡打妄想!」

當我們日復一日做著修行的功課時,是否已慢慢被修行的形式所麻醉,而忘失了修行的本義?

是的,我們學了很多佛理,會念長長的經文,會持誦複雜的梵文咒語,會雙盤打坐,長期素食……我們很辛苦地做到這些,得到別人的讚歎,於是認為自己修得很到位了,我們漸漸把這些「外相」當成修行的本身而不自知,似乎只要每天完成這些「功課」,就是在精進,就又向著解脫近了一步。

殊不知,我們把修行變成了一種新的習氣。一邊念著佛號,一邊和人爭辯是非,一邊念經打坐,一邊妄想紛飛,口中的道理一套一套,可遇到事情還是著急上火,半點虧也不肯吃,「本性畢露」。甚至還以「修行人」的身份去教訓、數落別人。以為自己在「修行」,在「精進」,實質卻徒有其表,內在沒有任何改變。這種不入心的「修行」,究竟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真正的修行,是「歷境驗心」,是時刻保持醒覺。外在的形式或功課不重要,重要的是覺知每個起心動念。你若用心,一切嬉笑怒罵都是清凈行,若不用心,一切「修行」都是妄行!全然地、全新地投入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個當下的修行之中。

心生,種種法生。妄想、執著越重,痛苦麻煩就越多;正念、智慧越多,快樂自在就越多。願即本心,內心所想就是發願。

我們心裡的擰巴,正是我執的表現。我們內心的我執,如果不是經過種種境界去消融、破除,隨著自己懂得的道理越多,就會越來越堅固,那就走到了修行的反面。

眾生的「我執」根深蒂固,與一切起心動念、感受、情緒水乳交融,使善法也因此雜染,猶如美食雜毒。譬如「愛」,混合了我執就會有分別、有對立、有貪著,故帶來痛苦甚至轉變為仇恨,佛法的究竟目的就是要幫助眾生破除我執、法執。但這極其微細,非般若智慧不能為,故須長久修持。

人的情緒是無常的,不必苦思答案,也不要執著。每一個觸動我們的離別,都是在告訴我們「無常」的道理,更要策勵自己珍惜時光、精進修行。內心有貪戀,捨不得、放不下,就是執著。如果不能超越這種恩愛、貪戀,就會被縛在輪迴之中。

我們生命沒有力量,生活沒有樂趣,都是因為缺乏願力。要有耐心去等待合適的因緣,不是忽然一下子把道理甩給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自己的德行,讓家人對自己生起敬佩與信任。

想去改變別人是很難的,改變自己也不容易,但我們只有通過改變自己、成長自己,才能不在境界面前痛苦,未來才有可能幫助到別人。一切都從自己開始,否則看外境、他人,總會有許多問題,自己又無能為力,那到哪裡都會很苦。

在生活小事中,多訓練自己「待人著想」「換位思考」,話出口之前先緩一緩,慢慢培養慈悲心。對的、善的就要堅持,「寧與智者共苦,不與愚者同樂」。另一方面,內心勿懷激憤,堅持善的是為了改變惡的,對於有煩惱的人要發願去幫助,出發點是善而不是恨。我們容易因為「己之是他之非」而產生對立情緒,是被嗔心主導,令善心也夾雜了惡念,這一步也是要超越的。

我們對自己觀功念恩的本領很強,能夠覆蔽自己的缺點;而對他人觀過念怨的本領很強,能夠覆蔽他人的優點,由此造成的狀況就是覺得自己沒什麼可改變的,都挺好,而別人則或多或少都有問題,再優秀的人也不過如此。要刻意、長期去訓練和改變自己的心,直面自己的過失,欣賞他人的長處,向內用功。

嫉妒別人並不能幫助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反而會讓自己越走越遠。如果自己不甘心,那就去努力,著眼於提升自己才是出路,否則人就會走入痛苦的死胡同。內修自己的心,外修師法友環境。自己這一方面,要發大願、嚴持戒律、廣行善法;同時要與師法友團隊結善緣、造重業、共業。生命的走向,是由業決定的。

學習佛法,不是要把自己身邊的事情都用佛法去解釋——這樣往往會落入「心外求法」的誤區,而是要用佛法來指導自己的身語意才是對的。

修行歸根到底是要利益眾生,不是為了自我保護而選擇退避。自己力量不及之處,可以尋求僧團的力量幫助。學佛修行重在增長慈悲智慧、降伏煩惱習氣,不要執著於神秘現象,多皈依、祈求、憶念三寶。

佛菩薩「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悲智雙運自在遊行於輪迴,與跟凡夫由於業力所縛而在輪迴中的狀態截然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冉閣 的精彩文章:

TAG:紫冉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