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青:讀《王羲之傳記》有感
會稽山下,蘭亭廊前,流觴曲水,幾個文人或飲酒,或誦詩,或揮墨,情態各異,盡享大自然給予生命恩賜。一篇《蘭亭集序》以疏朗有致,連珠綴玉的文字,書寫出生命的真諦,《蘭亭集序》不僅膾炙人口,俊妙雅逸而且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又一座高峰,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最近讀了《王羲之傳記》與書聖近距離接觸,對王羲之的生平有了新的了解,讓人敬佩,讓人感奮。王羲之出生在晉的一個貴族家庭,生逢亂世,舉家南遷,途中流民踉蹌南遷,哭聲盈野。王羲之目睹這一切,有困惑,有憐憫,在他幼年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跡。王羲之家遷到建康的烏衣巷,這裡的貴族子弟大都喜歡穿烏衣,衍生出許多精彩的故事,唐朝的劉禹錫有詩,《金陵懷古》,嘆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羲之從小生活在優越的文化氛圍中,王羲之的啟蒙要早一些,何況聰明天賦使他更優於它人。但是皇權的鬥爭殃及了王家,兄弟相鬥,父親失蹤,悲戚,惶恐,猜測,籠罩著王羲之,使他痛苦異常。《蘭亭集序》其文字與筆墨起伏跌宕與書寫者曠日持久的內心風暴顯然有聯繫。中國的文人的巔峰之作,皆是命運鑄就。動亂的時局,惶恐的家庭使王羲之變的孤僻,變的早熟。這時,他的姨母衛夫人走進了他的生活,她發現這個小人握著筆就不願鬆開,顫抖的小手捏住毛筆,強烈的思念使他從早寫到晚,指間筆力源源不斷寫到兩眼發黑,至有暈厥之時。衛夫人當時被譽為中國女書家之一。她做了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她輔導他,撫慰他,她用鍾繇的「力筋說」教導王羲之,她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筋豐力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在衛夫人精心輔導下,王羲之的書法大有長進。衛夫人常用書法家的故事開導他,而王羲之永遠也聽不夠特別對鍾繇更是奉之神明,肅然起敬。當他聽到鍾繇的如廁,終日忘歸的故事,他也如法炮製了一回,有一次王羲之如廁堅持不動,在地上寫啊,畫啊,任憑一雙腳如萬蟻叮咬,使終不動,寫到天昏地暗,被人發現了,從廁所里抬出來,他那右手還在空中揮舞著大字。
王羲之如此的勤奮後面,藏著不為人知的酸楚。
秦淮河邊,烏衣巷裡一代書法家成長起來,母親的善良,溫柔,姨母的細心輔導,使心如槁木死灰的王羲之終於站直了,走穩當了。審美通向人性之善,他手中那管筆彷彿有千斤重。今生今世,他要遠離刀槍,傾力於詩書,肆意於筆墨。將飽含人性之真善美的墨汁灑向這可憐的人間。中國書畫藝術的源頭性動力,不一定是風雅事。書聖的眼裡有青山綠水的嫵媚,也有血與火的慘烈。書聖熱愛山水,喜歡自然四十歲以後,隱居江西,盤桓於廬山,這裡有洞,有瀑布,有深潭,大自然猶如交響樂,每天都給書聖以賞心悅目的律動,這正是書法家所尋找的韻律,生命的脈動。
王羲之雖處江湖之遠,仍關注著時局,看到朝廷有 矛盾他就寫信調停衝突,可是看到他的信的人都把這信當珍品收藏了。王羲之的字當時被人視為珍品,廬山的廟宇得了他的一幅斗大的「鵝」字,時人稱一筆鵝。那裡的玉簾洞已改為羲之洞,不遠處,則有「羲之鵝池」書聖所過之處,留下的遺址、遺迹,比詩聖詩仙還多。王羲之的書風兼具北方的雄渾,南方的柔媚。他所寫的《喪亂貼》據說被鑒真和尚作為禮物帶到了日本。日本皇室對此諱莫如深。右軍買鵝,書老姥換扇的故事,是唐太宗李世民寫下的,民間留傳很廣。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級粉絲。這皇帝駕崩,還把《蘭亭序》帶入了他的墳墓。做鬼也要欣賞。
文字雙絕的《蘭亭集序》留給後世寶貴的文化財富,這篇序,盡顯兩晉風度,大起大落,悲從中來,羲之一唱三嘆實在是浩然正氣。讀完《王羲之傳記》,我為書聖的絕代風流所折服,更多的是仰慕我們中華民族的博大精深。
科爾沁書蟲
TAG:科爾沁書蟲閱讀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