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蘇中特色-布紋紙鈔

蘇中特色-布紋紙鈔

本文紙幣源自上海泓盛2017.3.19「大江東去」紅色紙幣專場拍賣會。

【專題鈔集】

蘇中特色-布紋紙鈔

抗日戰爭時期,蘇中江淮銀行造紙廠為了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自力更生地生產特種印鈔紙——黃布紋紙。

黃布紋紙

黃布紋紙的原料主要是農村的麥柴杆子,加上若干特殊的輔助材料與添加劑。黃布紋紙的生產是有一定難度的。原料打成紙漿後放在細布上,濾水、壓平、烘乾、磨光,撕下來後每張要經過檢驗,合格的才送印鈔廠,如果有孔、厚薄不勻、纖維太粗或夾有雜物的,則要回爐重做。這種麥桿紙因色黃,質地堅挺、牢固、耐磨、防水性能好,有一定韌性與拉力,紙面有布紋,故稱「黃布紋紙」。此紙在印鈔過程中必須用凸版印刷,開始印色不太理想,後來作了改進,增加了某些工藝措施,油墨才印得上去,並且圖紋清晰,這些工藝當時是保密的。這種黃布紋紙的華中幣,由於紙質與工藝特殊,不易被敵人仿造,故在人民群眾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原料採用小麥秸,開始作試驗,是靠發動根據地內附近村莊的人民群眾,手工剪去麥稍頭部穗、節、葉,把麥稍桿捆成小捆,逐戶收購運回。這樣的麥梢作原料是最純凈的,(這是郭明達先生做試驗時規定的)。後來,正式生產光靠麥稍滿足不了要求,改成成捆地收購麥草,運回廠,用當地農民進廠剪除整根麥草的穗、節、葉、桿用作原料,取得了同樣的效果。

製紙漿,開始用大鐵鍋箍上木桶當蒸、煮器,由於燒鹼的腐蝕,壽命太短,想用鐵板製做蒸煮器,條件不允許,因而想到柴油捅是鐵的,當蒸煮器,做一個木製鍋蓋,解決了問題。

磨漿,開始用碾米的石碾子,效率太低,改在地上鋪設圓周式的石槽、用硬木製成蹄形齒輪作轉子,利用轉子轉動木齒輪蹄砸在石槽上的重力,使煮過的麥桿在石槽里砸成纖維。這種設備開始用牛拉,後改馬拉,又改柴油機皮帶傳動,效率大大提高。

洗漿,粗漿用籮筐,細漿用布袋,在河溝里洗滌,後改用一台三百磅的小型打漿機。

施膠用松香、明礬,溶解松香採用60度以上的白酒作溶解劑,松香在白酒里浸泡一定時間就溶解了,共溶液加入洗凈後的紙漿里,經人工攪勻,對紙張施膠。

漉紙由於手工抄紙厚薄極難掌握.抄厚不符合鈔票紙要求,抄兩張薄的疊在一起又難以結合。通過抄兩張濕紙鋪一層白布,將白鐵皮夾在其中.即5張濕張、6張鐵皮疊在一起,放在榨油的雙輥擠壓機里滾壓擠水,既解決了紙的結合力,又增加了紙的強度。

乾燥,從白布上撕下來的濕紙在烘牆上烤,紙不平起摺皺,不能使用,則改為連皮帶紙一起烘烤,在烘牆兩邊豎立架子,裝上同柴油桶一樣直徑的長木筒,把帶布的紙緊緊綁在木筒上,用人工緩緩轉動木筒,直至紙干從布上撕下為止。最後,紙面上下布紋,印刷吸墨不好,即用兩張白鐵皮夾烘乾後的紙,一壓五六層,通過雙輥擠壓機壓軋,起到壓光機的作用。

1945年6月,蘇中造紙廠產出第一批鈔票原紙。試印江淮銀行鈔票成功,後又供華中銀行印製華中銀行鈔票。由於不易偽造仿製,自此生產趨於正常。鈔紙耐水性好,拉力強,紙面帶有布紋,呈麥秸的淡黃色.大家都稱其為黃布紋紙。

江淮銀行民國三十三年壹圓

蘇中造紙廠生產第一張布紋紙鈔票

華中造紙廠

華中造紙廠(寶應李家溝

1944年,蘇中解放區抗日根據地日益壯大。在經濟戰線上急需更多的貨幣投入,以活躍物資交流,抵制偽幣。江淮銀行原來印鈔用的紙張,都是從敵占區冒著極大危險採購運到根據地來的。但正當貨幣需要量不斷增加時,敵人加緊了封鎖,印鈔用的紙張發生了極大困難。為此,蘇中行署財經處決定,由自己設法抄造印鈔紙,於1944年秋進行研究試。並派孫光美和從如皋中學請來的一位進步人士郭明達等人籌建江淮造紙廠。

1945年2月由原鹽阜造紙廠、蘇中造紙廠和淮北印鈔廠的一部分人員組建成華中造紙廠(亦稱「華中印鈔四廠」)建廠,廠址選擇在寶應縣曹甸鎮東北的水盪地區李家溝。6月生產出鈔票紙,供江淮銀行和華中銀行印鈔用。造紙廠職工近300人,廠長韋明,副廠長陶厚卿、王文哲,教導員唐益之。厂部下設組織科(幹事吳對驛)、宣傳科(幹事施燕平)、研究室(主任沈譜)、工會(主席陳繼昌)、總務科(科長王洪波)、材料科(科長謝俊峰,副科長馬華)。該廠主要生產以麥稈為原料的布紋印鈔專用紙,大家都稱其為「黃布紋紙」,為解放區紙幣中的一大特色。

1945年初,蘇中行署財經處又指派原上海印聯地下黨負責人之一陶厚卿到廠。他帶領幹部同心協力,用了四個月時間,把紙廠搞起來了,生產出印田賦用的紙張。但是,要抄造鈔票紙難度更大。當時,只建了一棟廠房,廠房裡有3個磚砌的大池子,原想用石灰乳漚麥草製漿,但一直沒有使用。另外,有用大鐵鍋箍著木桶的大蒸鍋和一些零星工具,根本不具備生產條件。而且,廠里職工思想比較亂,能否穩定思想,解決問題,成了建廠的首要任務。在陶的領導下,統一了思想,明確了目標,集中力量抓好三件事:一是在上海通過地下黨的關係,動員4名有豐富經驗的手工抄紙的老師傅來廠;二是從浙江餘杭縣買來抄紙帘子30張;三是從上海商務印書館購買了一本《化學工業大全》,有製漿、抄紙工藝技術部分可作參考。同時,從蘇中行署各部門陸續抽調的一部分幹部和老師傅商量研究,把紙廠的每道工序的生產設備製作出來,有呂裕元負責機器設備安裝;殷由庚負責技術,根據他學的化工知識,又參考有關資料,對製漿技術和紙張質量進行研究,馬華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採購原材料,有的從敵占區購買,施潮海、向津、錢承浪、王真、楊痕軍、周承俊等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同心協力,自己動手,解決生產鈔票中的道道難關。

1945年底至1946年初華中局財委正式成立了華中銀行,造紙廠劃歸華中銀行發行局領導,發行局領導楊秉超同志來廠指導,這次根據形勢需要,又從鹽阜區造紙廠合併來一批幹部,如王文哲、沈譜,仲俊、許明、薛龍德等同志,從淮北印鈔廠並過來的有謝俊蜂、王洪波、陳繼昌、張紹斌、張文桂、翟太俊、李德新,陳維華、張孝千等同志。從而造紙廠的領導力量進一步加強,取消了原蘇中造紙廠的廠名,正式取名為華中造紙廠。這時領導陣容:廠長韋明、副廠長陶厚卿、王文哲、監察委員唐益之(黨支部書記)厂部下設組織幹事吳鋒(兼政治指導員)、宣傳幹事施燕平兩人}研究室主任沈譜、工會主席陳繼昌,總務科長王洪波,材料科科長謝俊峰、副科長馬華,生產系統設股,配備了各股股長,這樣領導力量得到了加強,組織機構更健全,基本上適應了發展的需要。

華中銀行民國三十四年伍圓

華中造紙廠(阜寧中興橋

1946年9月中旬,我蘇中人民解放軍主動撤出淮陰,華中印鈔廠總管理處決定造紙廠向阜寧以東轉移。廠址選擇在中興橋,串場河附近,從拆裝運輸到新址安裝,歷時半個月,完成了轉移任務,投入了緊張地生產。

12月初形勢又緊張起來,領導決定紙廠北撤山東,機器設備就地分散掩埋。造紙廠的隊伍分成兩路,一路由韋明、唐益之、陳繼昌、施燕平、顧福生、翟太俊等同印鈔廠一起押運印鈔物資從海上北撤。陶厚卿和王文哲同志帶領造紙廠的大部份同志從陸路輕裝北撤。

華中銀行民國三十五年伍拾圓

華中銀行民國三十五年貳百圓

華中造紙廠(諸城普慶村)

1947年初到沂水縣西黃家港會合,繼續轉移到膠東夏村。為保存力量,9月施潮海、向津等去大連轉安東造紙廠工作,留下的與北海銀行運輸隊合在一起打游擊。不久,膠東形勢好轉,造紙廠職工於12月7日離開運輸隊,轉移到膠濟路以南諸城。

1948年1月,在諸城西南積溝鎮附近的普慶村建廠一個祠堂,原班人馬,經一個多月時間就恢復了生產,供鈔票紙改為北海銀行造紙廠,廠長是陶厚卿,副廠長唐益之。韋明、王文哲同志調銀行工作。9月初,上級決定抽調陶厚卿、向津、施潮海等接收濟南官僚資本的山東造紙廠。原留山東諸城普慶村堅持生產的部分職工,有唐益之、馬華、陳繼昌、施燕平、劉明等隨軍南下。上海解放後,分別到印鈔廠或轉其他部門工作。

華中銀行民國三十七年伍百圓樣本

華中銀行民國三十八年伍仟圓

黃色布紋紙紙幣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環境非常惡劣的條件下,蘇中地區自力更生的生產布紋紙,堅持貨幣戰爭。特別是抗日戰爭後期,每一張布紋紙都是手工製造,彌足珍貴。近年來價格不斷攀升,一票難求。具有個性鮮明的戰時貨幣特點,這一個收藏專題流通紙幣只有5個品種,在中國紙幣收藏中頗具特色。

GIF

分享百鈔集序一任逍遙點贊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鈔集序一任逍遙 的精彩文章:

TAG:百鈔集序一任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