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食材尋覓記
人類的味蕾,是個相當奇妙的存在。
即使來自天南地北,
因為好物,所以遇見。
一家小小食材店,能做成地方史般的詳盡和深入——這大概歸功於小店店主的情懷和私心吧。
很早前,我就關注到把文翰的食材店,當時是因為柏邦妮(對,就是你們都認識的那個《奇葩說》上的柏邦妮)的大力推薦,雖然五六年過去了,他的店依然保持小而美的初心,安安穩穩地做著。
深入當地,才懂什麼是真材實料
從當初辭職創業,帶著全部積蓄西行入川開始村野找菜的生涯,把文翰說得最多的是「堅持」兩字。
把文翰進山,全然一幅農民的模樣
幾年下來,食材店賣過的東西全部加起來不過百把種,目前在售的也沒有幾種。就是這10來種食材,引得他一次又一次地進山入林。
街市上的新鮮桑葚
來自漾濞高山老樹,清甜的核桃
為了跟農民更好地溝通,把文翰特地學了四川話,每次出發前,他必然先研讀地方志,然後到了當地,切入口從逛菜市場和摩的司機聊天開始,找到合適貨源還要跟農戶搞好關係。
也有不少農戶根本不在乎這種合作,因為他們的東西不多,除了自己吃,也不愁銷,這種時候特別考驗把文翰,除了取得農戶的信任,別無他法。
出發前做好功課
和農民打交道多了,他也會自我鼓舞,比起複雜的職場關係,跟農民打交道算是簡單的,農民大多都是有什麼說什麼,而他也沒什麼絕招,能表達的只有誠意。
冷竹筍是他第一個擺上網店的食品,為了找這個東西,他進山30多次,比較了八九樣同類產品。
深山冷竹筍僅生長在瓦屋山下,在海拔1600多米以上2100米以下的群山環抱中。
一番辛勞,總算見到山中竹筍最自然的樣子
跟著筍民李大姐上山,挖了一天,把文翰採得的竹筍是李大姐的五分之一,多數還被評定為不合格品。
下山。他兩腿發軟,身子往後一縮,墊著蓑衣坐在地上。
跟著當地農人,是了解食材不能迴避的捷徑
筍乾製作是慢工細活,泉水浸煮,篩選分級,一切都是純天然的材料,純手工的工序。
烘烤的環節最費力,需要連續烘烤24小時,李大姐夫妻二人輪班烤制一整天,量大時需要周圍的親戚幫忙。15-18斤的鮮筍,才能烤制1斤干筍。
每一步挖掘食材的步驟,他都一一記錄
一樣樣的爆品打出來,粉絲也越來越多。但他並沒有貪圖一時快意,依然根據自己的初心來走——找到最天然的東西,才是根本。
山林中竹蓀,要在日出前採摘烘乾,才有最好的口感
像我們尋常可知的竹蓀,你可曾了解其是在夜裡四五點鐘,鑽出竹蓀蛋,站直身板。清晨太陽照射,快速展開網蓋,長高長胖,成為我們熟悉的常見模樣。
若在日出前採摘烘乾,則肉質緊密,口感出奇得好。把文翰特意請農戶凌晨四五點鐘採摘烘烤。
還有雞樅菌,他光跑產地就可以列出一道長長的名單:黑皮雞樅,火把雞樅,白皮雞樅,黃皮雞樅……都試過後,他還是覺得黑皮雞樅熬油菌子好一點。
他請熟悉的廚師幫忙熬了一些油雞樅,真材實料地製作,味道很好,價格不低。一年一次,瞬間被秒。
尋找到一種食材後,那不就是一勞永逸么?之後只要跟對方說好給你定時供貨即可?
把文翰卻否定了,「我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山野中,除了尋找新貨源,更多時間是在穩定之前尋找到的貨源。」
古香古色才是本色腔調
這些土產品受天氣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特別大,不偷懶的工藝只能保證品質在一個範圍內穩定。但整體品質的穩定,他和團隊還是要進每批貨前直接進山去看。
之前把文翰是吃過虧的,進回來的產品不夠標準,農戶才不跟你退貨,風險還得自個兒擔。
為了更好地獲得最好的貨源,他已經完全融入大山。
比如今年,他做了一些山豬臘肉,去山裡驗收臘肉,碰巧遇上殺豬飯。主人招待親朋,殺豬飯已經吃了一整天,這是今日最後一桌,家人的工作餐。
山中已升起弦月,圍在廚房裡吃夜飯的,都不是外人。
大姐說這豬養了一年多,香著呢。聽他們說笑聊天,吃飯夾菜,聲聲淳樸。今晚肉有香味、菜有菜味,笑有大聲,一種莫名的歸屬感。
目前,把文翰的足跡活躍在雲南、四川境內,但他有計劃會一步步擴大區域,挺進更多區域尋找生鮮食材,「那是後面的打算,現在做好了再說。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