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山諸文化玉器欣賞(1)

紅山諸文化玉器欣賞(1)

紅山諸文化是學術界對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諸文化的統稱,最早是由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提出來的,隨著考古新發現的不斷出現,這一概念的外延也不斷擴展。紅山諸文化現在主要包含以下幾種考古學文化: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

紅山諸文化的內涵

小河西文化:因遺址首次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木頭營子鄉小河西而得名,是紅山諸文化的端倪,在《中國考古學年鑒》里稱之為「小河西文化」(千斤營子類型),距今10000年至8500年左右,是迄今發現東北地區最早的集漁獵、畜牧、採集和農耕為一體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它把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史前文化向前推進了300年。小河西遺址房屋呈半地穴建築,出土文物包括各種陶杯、陶罐和各種骨製品和石器,其中包括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陶塑人面像。石器分為打制和磨製,器類有斧、鋤形器、磨盤、磨棒等,細石器也非常豐富。最典型的石器為中間鑽有圓孔的大石器和中間有凹痕的小石器,具體功能尚待破解。骨器比較多,主要有刀、鑿、錐、魚鏢等,其中部分骨刀、魚鏢的刃部鑲嵌有細石器。生產工具反映,小河西先民的生產方式是複合型的,除採集、漁獵和畜牧外,原始農業已佔一定比重。

興隆窪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市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而得名,是中國北方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以大型聚落建築、最早使用玉器、居室墓出現以及獨特的陶器等為特徵,距今約8000年。這一歷史文化,被列入「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興隆窪遺址是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及東北地區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總面積為3.5萬平方米。遺址周圍有人工圍溝,圍溝內有成排平行排列的房屋,房址面積小者十幾平方米,最大的140平方米,陶器均為夾砂陶,手工製作,紋飾有短斜線交叉紋、網格紋、橫人字紋、之字紋和戳印坑點紋等。深筒直腹罐和缽為其曲型器物。生產工具除石器、骨器外,還發現有琢制精美的玉器,造型主要有匕形器、管、斧、錛等。經濟形態除農耕外,還兼營狩獵與採集等生產活動。

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1982年發現於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村,是興隆窪文化的重要聚落遺址,距今7600±95年,加樹輪較正已超過8000年,是目前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在查海遺址中,發現有半地穴式房址、墓葬等遺迹。每座房址內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配套,排列有序,並表現出每個生活、生產單元的相對獨立性。在遺址中發現了長20米的中國最早的龍形-擺塑龍。墓葬遺物有陶器、玉器,還有石器、豬骨,鹿骨及農作的碳化物等,其中以浮雕龍紋、蟾蜍紋陶片最為珍貴。查海文化是紅山文化的源頭,在中華文明起源的過程中先行了一步,起到了勿庸置疑的「龍頭」作用。

查海文化是一批全新的考古學文化。因查海遺址得名。它是中國北方遼河流域農業重要發源地,是紅山文化的源頭之一。它是中華民族龍形象形成及作為原始字教圖騰崇拜的誕生地。已故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為查海遺址題詞:「玉龍故鄉,文明發端」。

新樂文化遺址

新樂文化遺址位於瀋陽市皇姑區黃河北大街北運河北岸黃土高台之上,1977年首次發掘。這是一處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佔地面積17.8萬平方米,集居地約2.5萬平方米,房址密集,每隔3-5米就有一處,其中最大的房址面積約100平方米,座落在諸房址中心,其布局與半坡文化很相似,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碳14測定,新樂遺址距今已有7200多年歷史。其出土文物相當豐富,石器有磨製精細的石斧、石鑿、磨盤、磨棒、刮削器等,陶器有之字紋深腹罐、高足缽、簸箕形器等。

新樂文化中國北方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遼寧瀋陽北郊區新樂遺址的下層遺存而得名。又稱新樂下層文化。年代為公元前5300~前4800年。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漁獵是經常性的生產活動。石制工具有打制的,也有磨製的,器形有斧、鏟、鑿、鏃、磨盤、磨棒等;還有細石器。發現平面為圓角長方形的半地穴房址。新樂文化出土的煤精製的圓泡形飾、墜飾和珠等,是中國最早的煤精工藝製品。陶器多夾砂紅褐陶,火候較低,陶質疏鬆,並常飾有壓印的「之」字形紋和弦紋等,種類有直口筒形深腹罐、鼓腹罐和斜口簸箕形器等。

趙寶溝文化:趙寶溝文化是略晚於興隆窪文化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首次發現於敖漢旗高家窩鋪鄉趙寶溝村,遺址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距今約6800年左右。已發現的房址和灰坑有140餘處。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陶器中以筒形罐、橢圓形底罐、尊形器、缽和碗為多。陶質多夾砂褐陶,手工製作。主要紋飾有擬動物形紋。生產工具中石器以打製為主,兼有磨製和細石器,最典型的是耜斧。首次出現由豬首、鹿首和神鳥組合的「靈物圖像」,考古界稱之為「中國第一神圖和最早的透視畫」,在意識形態和繪畫藝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紅山文化: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距今6500-5000年。除引人注目的大型祭壇遺存、豐富多彩的彩陶遺物外,玉龍和成批精美玉器的發現,向世人展現了史前時期北方西遼河、東遼河流域燦爛的文化,使中華文明提前到5000年以前。

富河文化:因1962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富河溝門遺址的發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西拉沐淪河以北地區,是赤峰北部烏爾吉沐淪河流域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富河文化是目前赤峰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中年代略晚於興隆窪文化、與趙寶溝文化在某方面有著一定相通之處的另一種考古文化類型,距今5300年左右。房址順山坡傾斜之勢而建,房址地穴以方形為主,中央置方形灶炕,少數是圓形,與現在的蒙古包類似。陶器種類單純,器類僅有筒形罐、缽和斜口器,都是夾砂陶,特徵鮮明,其中壓印之字紋筒形罐是其代表性器物。生產工具有打制石器和大量的細石器,器形有砍砸器、尖狀器、斧、錛、鋤、鑿、石磨盤、石磨棒、錐、鏃、鑽。在遺址中還發現了骨器,有錐、鏃、刀柄、針、帶齒骨條、魚鉤、魚鏢、骨飾等。鋤形石器和骨柄石刃刀是其典型器物。富河人已經學會通過占卜來判定吉凶,卜骨是用鹿類動物的肩胛骨加工而成的。

小河沿文化:因發現於敖漢旗小河沿鄉白斯朗營子村而得名在翁牛特旗大南溝村也有發現,屬新石器時代,距今約4870年,是一種以老哈河流域為中心,以本地區傳統文化為主,兼容並蓄了黃河中下游傳統文化因素的新型文化遺存,史家稱「南北薈萃的小河沿文化型」。小河沿文化器物的器型、彩陶圖案和紋飾具有既與紅山文化有承襲關係又有不同風格的特點,其文化分布區與紅山文化基本一致,經濟形態為農牧結合兼營狩獵。遺址中出現了雙間式房址;墓葬中發現了男女合葬墓,證明小河沿文化已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形態階段上表現出較紅山文化類型進步,是由紅山文化類型直接發展演變,並且與中原地區和東方沿海地區的古代文化有著內在聯繫的北方古代文化,在歷史發展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夏家店下層文化:因首次現於赤峰市境內松山區王家店鄉夏家店村而得名,距今4200-3700年左右,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向青銅時代過渡期的文化,其下限是早商文化。這個時期,北方草原出現了文化奇特、規模宏偉、密集壯觀的山城建設。此時正值中國奴隸制萌生,因此有的學者稱其為「城邦奴隸制」建築。這些建築不論是在人類歷史、科學技術上,還是在文化藝術上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

紅山諸文化玉器欣賞

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胡之光 的精彩文章:

遼代銀鎏金冠

TAG:東胡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