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慢性胃炎會變成胃癌嗎?專家說你應該這樣來預防!

慢性胃炎會變成胃癌嗎?專家說你應該這樣來預防!

本文來源:廣州互聯網醫院訂閱號(weiyiguangdong)

本文作者: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主治醫師李英儒

豪哥正在診室里認真的給病人看病,突然另一個病人拿著胃鏡報告單闖了進來,緊張的問:「醫生能不能幫我看看,我會不會得胃癌?我會不會死?」這已經是今天早上的第五位不速之客了,對於這種不尊重別人,干擾正常醫療工作的行為,豪哥自然不客氣的把他轟了出去。但針對胃鏡檢查結果是「慢性胃炎」,會不會轉變成胃癌這個問題,豪哥今天有必要科普下。

慢性胃炎的類型

慢性胃炎主要分為三大類型,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以及特殊類型胃炎。非萎縮性胃炎也叫慢性淺表性胃炎,通俗來講即胃黏膜外觀還算正常,還沒有發生萎縮。而萎縮性胃炎,顧名思義,就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為主要表現的一類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很多病友一看到這個名詞又非常惶恐,唯恐馬上就會發生癌變。其實,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是伴隨機體老化退行的部分改變。

通常與慢性萎縮性胃炎相伴隨出現的還有「兩兄弟」——「腸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前者是指胃裡面長出了本該在腸道才有的細胞,後者則是用來衡量前者嚴重程度的病理學名詞,這兩者均被認為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加重、更接近於癌變的信號,此時需要更加積極地進行監測和干預。當然,胃炎是否「萎縮」、是否出現了「腸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這些都不是B超、X光檢查等非介入手段能診斷出來的,單純靠胃鏡下肉眼去看也不能看出來,需要胃鏡鉗取一小塊組織去化驗才能得出被認為是「金標準」的結論。

幽門螺桿菌,罪魁禍首?

導致胃炎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各種化學性的(如酒精、濃茶、辣椒及藥物等)、物理性的(如過熱、過冷、過酸、過鹼的食物等)、以及感染性的(如各種細菌、毒素等)因素。而其中,因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而一舉成名、被公眾所認識的明星級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被認為是人類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胃癌的主要病因。

有研究稱,約半數胃癌檢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但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之高,有調查表明,國人約60%感染該菌。幽門螺旋桿菌多在兒童時期感染,感染後大多發展為慢性胃炎,10%~15%發生消化性潰瘍,僅小於1%發展為胃癌。

從胃炎到胃癌到底有多遠?

很多人看到這,多少還是有些雲里霧裡,相信很多人最想問的一個問題還是:從胃炎到胃癌到底還有多遠?要回答這個問題,豪哥還是要先從胃癌的病因談起。

或許此時有些急性子的讀者都恨不得要指著豪哥的鼻子說:「你就告訴老子胃癌的病因就是胃炎就得了」。然而很抱歉,上述這個說法並不能成立。

和任何惡性腫瘤一樣,胃癌的致病因素目前仍不能明確,除了前面所提過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還包括很多家族遺傳、環境、飲食、心理等因素,如長期食用薰烤、鹽腌食品,以及吸煙等等。因此,癌變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共同結果,胃炎到胃癌其實還很遙遠。

正確對待胃炎的方式

有些媒體、文章也許會告訴讀者「慢性萎縮性胃炎癌變率可達1%」。對於1%這個冷冰冰的數字,有人可能會惶恐擔心,以致出現失眠、焦慮、甚至自殺;有人則不當回事,認為這1%怎麼也不會輪到自己,不好好「養胃」,照樣山吃海喝薰烤、鹽腌食品,胃已經痛得難受了打死也不去做個胃鏡檢查。

這兩種都是極端,正確的做法:對胃炎要有正確的認識和心態,摒棄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好好養胃,如受到胃病問題的困擾——如慢性胃炎患者是否需要根除幽門螺桿菌,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該如何定期複查胃鏡等,則應向胃腸專科、消化科的醫生尋找正確的解答。

更多權威健康資訊,關注微信公眾號「廣州互聯網醫院訂閱號(weiyiguangdong)

醫生簡介

李英儒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中國醫促會科普分會疝外科健康促進學組青年組副組長,廣東省醫師協會疝和腹壁外科分會秘書,廣東省醫師協會疝和腹壁外科分會青年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整合肝腸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臨床醫學會腫瘤微創診療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Focus on Gastrointestinal Tumors雜誌編委,榮獲首屆大中華地區腔鏡疝修補手術視頻大賽大中華地區總決賽優勝獎,應邀參加日本、台灣、美洲、歐洲等全球性疝外科會議,並介紹中國經驗。擅長胃腸腫瘤的規範治療,尤其腹腔鏡胃腸癌根治手術、胃腸間質瘤手術、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胃炎 的精彩文章:

TAG: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