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借《赤壁賦》和《琴賦》談行書和楷書的差異

借《赤壁賦》和《琴賦》談行書和楷書的差異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謚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為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為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為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1]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2]

借《赤壁賦》和《琴賦》談行書和楷書的差異:

通過創作實踐證明,有以下幾點異同:

1.「學書」先學楷,對不對?

「學書先學楷」基本已成書法教師的「口頭禪」,它的出現是有道理的,孩子3歲開始習書,當然以會「走」為前提,然後才能「跑」。最早開始接觸書法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教我們從: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三者選其一,進行臨摹創作,顏體粗曠,大氣,沉穩,適合男孩子,歐體清秀,雅緻,小巧玲瓏很適合女孩子,而柳體兼而有之,稜角分明,筆畫緊湊,耐人尋味。

而當時的我,追求特別的造型藝術,果斷的選擇了居中的「柳體」。記得當時的活動課,同學們都很積極,有些同學甚至是鑽牛角尖的跟書法老師刨根問底,我每次其實都蠻低調,不過倒是常麻煩老師幫我寫「範字」,以老師的為範本,每次都要觀摩很久,因為實在是大愛老師的楷書。也因為這樣找到丟失許久的自信。

「有好都能累此生」這是篆刻五十講里的一個篆刻,甚是喜歡。畢業後偶爾想起它,還是會把筆墨紙準備齊全,開心了不開心都會寫上一筆,倒是在深圳的那幾年,好像荒廢了,每天早出晚歸,疲憊的精力都跟不上,回到家只想休息,這幾年在武漢雖然工資低,但是不去計較,卻也感覺心沒那麼累了,尤其是現在,身心都感覺很愉悅,自然能放心寫字。可見寫字是一種狀態。

說說實用的吧,在起初做「7天速成」的時候,那時候武大,華師的學生,都很勤奮上進,奔著速成而去,當然免不了也想速成而歸,於是有的傾向於細水長流的學生,選擇了顏體的筆畫教學,而有些為了應試需求,選擇了趙孟頫的集字創作,也有韓國大叔專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王羲之的《蘭亭序》而來,他們最後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可見書法的初期臨摹不限定於哪一種字體,而是你真切的想開始認認真真的學。

2. 楷書的結構規律

柳公權的書法字體結構特別緊湊,嚴謹,錯落有致,除了點,橫,豎,撇,捺,折,鉤,彎以外,還有很多的技巧,和技法,想來的確有好幾年沒好好臨帖了,最典型的就是《玄秘塔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簡直就是寶貝,那個時候字帖很稀少,寫過兩篇大字在學校獲獎,以為就算是好的,其實對於它的了解很膚淺。但那時,對於把英文演講稿反反覆復背的滾瓜爛熟,站在台上還是會膽怯的「拿」出演講稿,流利的噼里啪啦「讀」一遍的我來說,果斷的是「漲自信」的哈。

言歸正傳,楷書的結體方式,其實也很簡單,大家知道硬筆書法的臨摹方法吧,大概幼兒園大班的孩子都知道,曾經一個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就如此反覆耐心的「臨摹」過,錯了再擦,擦了錯,錯了擦,學習態度可見一斑,但估計也是個「小強迫症」^_^,方法就是,臨的越想越好,我們的方法就是讓它怎樣越來越像。

曾經在給學生上選修課講「漢字的速成」時,每次課前都會給筆畫進行拆分再組合,記得當時是以筆畫的寫法為基礎,我也很機械的「糾正」這些成年小孩的錯誤寫法,比如,三點水,單人旁,土字旁,諸如此類,都給它進行嚴格的拆分,教育孩子一板一眼的,O(∩_∩)O哈哈~想起來的確覺得很好玩,那是第一次這麼機械的教孩子怎樣把漢字寫的漂亮得體。不少孩子進步還是很大的哦。

這是最初教成人楷書的基本法。

3 行楷的結構規律:

開始進入這個行業以後,隨著越來越多的對外交流,不再固步自封,經常去看展覽,還有老師的即興創作,對書法好的老師,更加崇拜,於是慢慢轉而向行書靠近,最初接觸的行楷便是文徵明的《赤壁賦》,當時記得生活里,除了上課,就是練字,幾乎是沒什麼交際,倒是向老師請教書法成了我的日常。

《赤壁賦》里有很多牽絲和連筆,在臨摹的間隙里,這幅作品吸引你的也都是這些「連綿不斷」的字體,讓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後來,便開始沉迷於圖書館,因為那裡有許多很喜歡的字帖。借來臨摹可謂人生一大享受。今年又開始拿起筆臨摹起《赤壁賦》跟前幾年的感覺大不一樣了,也許因為參賽賦予了它更多的使命吧,反反覆復臨寫了很多遍,老師們都說我勤奮o(╯╰)o其實這是個簡單重複的「活」只要用心,很多人都能做得好。

在這個臨摹的過程中,由於缺乏名師的指導,規律性的東西,倒是掌握的少,不過對於「一氣呵成」的書法作品那是滿滿的成就感,寫完人身心都會很放鬆,精氣神都很好,看帖多了,臨摹能力,觀察能力,對事物的成像敏感能力都增強了不少,比如你說那是一滴水,也許能想像它是一幅畫面,那種感覺很不錯。慢慢的要向「規律性」的東西靠近。

4.淺談小楷:

文徵明的《琴賦》大概吸引不少書法人的眼球,的確,文徵明74歲的時候寫它,臂力筆力依然遒勁,不愧是一代大師,我也是從這幅小楷作品開始喜歡上他的,試過臨摹很多遍,痴迷談不上,但是真的很崇拜他。

回頭想想,好像書法大家一般都不會去臨摹當今現有的顏體,歐體,柳體,但大不部分都是自成一家,才被後代廣為傳頌,所以書法大師那個年代裡,也許這些還沒出世,看來他們的確是遵循了先人的遺迹,或說篆,隸,行,楷的時代演變,但大部分都是遵從名師,然後自成一家。因此方法論上的不同,今人可就幸運多了。

簡而言之,擇其喜愛而臨之,是為明智。且不談適合與否。

楷書和行書,無論先後順序,大概能滿足興趣需要的就是好方法。因為我們都不期待成為書法大家,但以此作為平生愛好何樂而不為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墨傾心 的精彩文章:

TAG:水墨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