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第67講:占卦中的精神現象學

第67講:占卦中的精神現象學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zuò],可與祐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占卦中的精神現象學

第九章後面還剩了一小段,「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我們接下來再結合上面講的內容來學習。

「顯道神德行」的這個顯,它是個動詞;神,在這個地方也是作為動詞在用。那麼,這一句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根據整個這一章來說,就像我們前面講到的天數、地數,還有我們講到這個大衍揲蓍之法,這些方法,還有剛才講了的乾坤之策,還有易卦的變化規律「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等等,這一系列的易道變化,它的象、數變化的規律,都是大易之道的顯現。所謂易簡之理,就是從這些象數變化規律中顯現出來的。這個就是「顯道」。那麼「神德行」呢?就是說「顯道」之時,同時大道本身的這種神妙德行,也可以說人的非凡德行,也就此顯現出來了。

關於這個「神」,我們反覆提到,從我們書院的傳承角度來講,這個「神」一定要放在自己的精神內部來體會。如果說在我們之外,在這個世界之外,還有一個不可知之神在創造這個世界,那就是變成了客觀唯心主義,變成了不可知論者了。我們開頭說了一系列的易理、象、數的這個變化,實際上,都是我們內部精神的運行規律,都是我們精神運行的變化過程。

「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的這一套揲蓍之法,實際上這也是我們精神的運動規律,也是我們精神的變化規律。我們前面說到「分二」,是我們把四十九個數字,大衍之數,首先把它分成兩堆,是為「分二」。實際上我們的精神,你想想,你面對一個事物,首先就是「分二」。出門遇見一個人,這個人是認識還是不認識?首先就是一個「分二」的過程;是男人是女人?也是「分二」的過程。一個物體出現在眼前,我們首先也是觀察它的正面是什麼?背面是什麼?還是一個「分二」的過程;這個東西對我有用?無用?還是一個「分二」的過程。這個就是太極生兩儀嘛,所謂的分陰分陽,任何一個事物到了我們的精神之中,它首先都是一個「分二」的過程。

所以這個大衍揲蓍之法,它首先是要「分二」,是「分二以象兩」嘛,它象徵的是陰陽兩儀,這是我們精神開始運行的基礎。那麼下面,「掛一以象三」,「掛一」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精神對於一個事物,分了二之後,還有個東西要加入,「象三」是什麼?比擬的是天、地、人三才,「分二」就是所謂的分天地,實際上分天地就是分陰陽,「象三」就加入了人的因素,這個人的因素,注意,這個人的因素是指我們自己。

出門遇見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如果跟我沒關係,也就過去了,不會留下什麼印象,對不對?但是,如果這個人和事跟我有關係,我這個「一」就加入進去了,就變成了三。這就是為什麼要「掛一」,因為你要問一件事情,要起這一卦,你這個「一」就加入進去了,你就跟整件事情產生了關係,這時候天地人就全了,所以是「掛一以象三」。那麼「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呢?為什麼要「揲之以四」呢?它象徵的是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對於我們的精神活動、思維活動來說,也是如此。當一件事情出現了以後,我們首先對它進行「分二」、「掛一」的基本判斷,以後,就明白自己該做不該做了。要做的話,你就要考慮這個事情,它的運動規律,它的變化規律是怎樣的。一個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按古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不外乎就是像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嘛。一個人的生命,也不外乎就是生老病死,跟四季運行的規律是一樣的。按佛教的說法,就是一個生死輪迴的規律。「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實際上就是比喻一個完整的運行規律。我們認識一個事物,我們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認識它的一個完整的運行規律。我們把四季運行都認識了,那麼歲月的變化過程,不管一年兩年,還是一百年兩百年,也都是如此。但最後「歸奇於扐」,當我們把整個事情弄清楚之後,「歸奇」就是還有一點點餘數,這個餘數,實際上就是我們人力可為的部分,就是在這一點上,也才是我們真正要做事情的節點。

所以我們看,古人的揲蓍之法,其「分二」、「掛一」、「揲四」、「歸奇」的步驟,實際上都是我們精神運行的規律。為什麼《易經》能夠用來打卦?能夠比較準確地對未來事物有所預判、能夠預測?這個並不是隨便亂來的,而是與我們精神運動的規律環環相扣的。易道的規律,就是我們精神的規律。

由此可見,打卦算卦不是什麼神奇的東西,也不是迷信,更不是隔著口袋買貓——黑貓白貓,碰到哪只算哪只。我們只有明白了這些易理,才不會陷入迷信,才不會陷入神秘主義的漩渦。

由易道而入菩薩道

上面是把這個「顯道神德行」多發揮了一下,下面就是結論:「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酬酢,實際上就是指的應酬。酬是一種主動的行為,所謂的酬謝、酬答,我是主動過去謝謝人家。那麼酢呢,是指的回應,別人先有一個信號發出來了,我們相回應,所以是一來一往這種感覺。這裡是說,你把前面易道這些學好了以後,那麼你顯了道,神了德行,所以呢,就「可與酬酢」。當然這兒省略了一個賓語。酬酢的對象是什麼?那就是天地萬物。有了這些功夫,你就可以與天地萬物酬酢,與紛紜變化的社會人事酬酢,與我們一切的人生境遇酬酢,一切都可以應付自如。「可與佑神」,佑神,就是護佑我們的精神。學好了這一切東西,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的精神,安定我們的精神。所以這個佑神、安神,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我們看現在的社會,有好多人都屬於心神不寧啊!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也處於心神不寧的狀態。今天心理姐姐沒有來上課,她可能是生意太好了,找她做心理分析、心理輔導的人比較多。這也是因為現在心神不安的人太多了,心理姐姐的生意才忙得很啊!

禪宗二祖慧可為什麼要去見達摩祖師?就是因為「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嘛。他不惜砍下自己的一條胳臂,來表達誠心,請達摩祖師給他安心。所以這個「佑神」,是我們人生當中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佑神就是安神,就是護佑自己的精神,安寧自己的內心。那麼二祖為了安神,把手臂也獻出去了,一刀把自己的手臂都砍斷了,為什麼?就是因為心不安。心不安,那麼整個人生都是很灰暗,活著就毫無意義,所以要乞求達摩祖師幫他安神。

在這一點上,易道確實是具有這種「佑神」功能,有這種安心的功效。它可以幫助我們的精神按照道法自然,按照天地本來運行的規律運行。我們只要認識了自己的精神,認識了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那麼就可以安神了。

《中庸》里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看起來人生的境遇差別很大,但你吃下了易道這一顆「安神丸」之後,不管你落到哪個位置了,心都能安。天道變化,無論把你變成什麼,你都能安於本份,做好自己的本份事。總之,面對一切你都會覺得心平氣和,沒有什麼翻不過的坎,也沒有什麼爬不上的坡,一切都很自然。過去我們的老一輩,處在中華文化很衰微的時代,那時只能安時處順,忍辱負重,能為後人保留下傳統文化的真種子,就已經不錯了。到了現在,我們中華文化是處於一個復興的階段,這時候我們就可以把我們的精神力量釋放出來,為社會、為其他人做更多的事情,這就是「可與酬酢,可與佑神」。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這是借孔夫子推贊易道。人們一說到神,就容易迷信。「知變化之道者」,就是你真正學通了易道,你知道了天地萬物的變化,你知道了自己精神的變化規律,那麼「其知神之所為乎」,你就感覺到,真正是太神奇了,太神妙了。其實,所謂的這些神奇,這些神妙,也都是我們自己精神內部的事情,每個人都具有這種能力,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沒有發揮這種能力而已。按照佛教的說法就是,自己懷揣無價寶,還要去數他人的珍寶,還要去討口要飯。

我們面對易道,知位守位,知變化之道,很多神妙的事情實際上就很簡單。這一切就是在於你的一念之誠。所以學易也好,學佛也好,不僅要知,還要誠,心誠而後才能夠行。你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地步,你才真正「可與酬酢,可與佑神」,才能夠幫助自己的精神,並讓自己的精神力量發揮出來。

在本光法師的《周易禪觀頓悟指要》裡面,這一章是基本沒講,一帶而過,只是讓讀者自己去看幾本參考書,包括來知德的《周易集注》、朱熹的《易學啟蒙》、邵雍的《梅花易數》、《皇極經世》等。所以從方山易的傳承上面來看,這些數術之學,乃至於通過易經進行天文曆法占候的這些學術,都不是方山易的重點。

雖然說方山易裡面也保留了一些這方面內容,因為這是易經的一個基礎知識,但是方山易作為佛家易學,它的重點是在於通過易象爻位的變化,來明白天地萬物之理,讓學者知位、守位,讓人去體會社會人事中的種種變化規律,以此投身於社會,在複雜的社會人事中去鍛煉心性,熔煉精神。最終目的,是要彰顯我們的陽明正知,由易道而入菩薩道,由易道而行菩薩道。這才是方山易的根本學處。

誦讀錄音由【弘範文化】提供

知行合一 從容中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范學苑 的精彩文章:

第69講:極數通變,天地化成

TAG:弘范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