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鄭渝川:文化如何改變人類演化

鄭渝川:文化如何改變人類演化

原標題:鄭渝川:文化如何改變人類演化



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正在發生激烈融合,就像是《基因之外:文化如何改變人類演化》一書所揭示的那樣,文化研究、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與生物科學的跨學科合作,能夠更為準確而清晰的解釋人類演化。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可謂大名鼎鼎,一位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環境科學學院教授、生物學家彼得·里克森,另一位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系教授羅伯特·博伊德。全書以縝密分析,令人信服的證實了,人類演化史上,不僅存在基因演化,而且文化本身也會發生演化。


文化對於理解人類行為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之所以要確立對於多元性的包容,是因為不同的觀點、信念、態度、思維習慣、語言、藝術風格、工具、技術、社會規範和制度,很可能都有著不同的演化過程。書作者還指出,在過去,文化被界定為社會現象,但經過多年來的實證研究得以表明,文化同樣是生物學的一部分,換句話說,以心理機制、行為機製為表現的文化,同樣對應著人體的生物學基礎。


文化是能夠影響個體行為的信息,這些信息可以通過教學、模仿、其他形式的社會傳遞,從物種中其他成員那裡獲得。科學家通過研究人的模仿、學習過程發現,人類大腦的結構、分泌荷爾蒙的腺體、身體的其他屬性在其中扮演了基礎性的角色;這種情況下,學習者有目的地的習得文化之後,進入大腦儲存,通過若干代人的積累,使得越往後的人類,其大腦被塑造成適宜學習和掌控文化。這方面發現能夠很好的解釋,為何人類初生兒可以在短短几年時間內,迅速的適應文化環境,逐漸表現出融入社會的能力,而同樣的環境和條件下,初生的其他動物物種卻只能停留在一個很低的智能層次。


全書深入考量了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指出不同族群的差異絕不僅僅是環境差異的產物,更重要的因素是長期文化積累的影響。在我國廣東、福建等地區,客家人在價值信念和生活方式,與其他群體就呈現出較大差異,這當然也只能解釋為文化差異曾長期積累的結果;而在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我國國內人口遷徙的加快,許多群體的既有文化傳統,在苦苦堅守、努力保護的同時,也在不可避免的走向淡化——當然,正如書作者所指出的那樣,被大大淡化的文化傳統,也不等於會在較短的時間消亡。


那麼,文化演變通常是如何發生的呢?書作者的看法是,文化會憑藉微小變化的積累發生演化。語言就是典型的例子,許多微小變化的累積效應成為文化變遷的有力源泉,無論是漢語、現代英語,還是覆蓋較為狹窄的其他許多地方性方言,都符合這樣的累積演化特徵。這也意味著,讓我們受惠的大多數文化成果,如觀念、語言等,並不是某一個、某幾個聰明的個體發明創製的,經長期演化,經過高頻試錯、糾錯而最終形成。


這本書還考量了文化適應性,以及因此帶來的模仿、學習;文化和基因共同演化的作用機制等問題,有助於讀者對複雜人類社會的演化發展形成更為清晰的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TAG:大象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