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機交互,機器的終極智慧

人機交互,機器的終極智慧

暢享理財人生 · 共度悅讀時光READING TIME

◆◆

作者:[美]約翰?馬爾科夫

《紐約時報》高級科技記者,普利策獎得主,被譽為「矽谷獨家大王」。他對互聯網發展有著驚人的洞察力與敏銳度,他是最早對互聯網進行報道的記者,將互聯網譽為「信息時代的藏寶圖」;有40多年的媒體從業經歷,專註於機器人與人工智慧領域的報道。他是報道谷歌無人駕駛汽車第一人,更是喬布斯等業界大咖極為信賴的記者。

人工智慧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人工智慧會像200年前的電力那樣顛覆世界嗎?未來的機器人是否真的會像電影《Her》《機械姬》中那樣具備高超的人類智慧,進而取代人類?奇點來臨時,人類將何去何從?在《人工智慧簡史》一書中,人工智慧時代的科技預言家、普利策獎得主約翰?馬爾科夫將帶領我們尋找答案。今天分享第二期:人機交互,機器的終極智慧。

回顧一下人機交互的整個歷史,從「問答機器人」(FAQbots)到Google Now和蘋果的Siri,再到電影《她》(Her),我們看到了斯嘉麗·約翰遜所扮演的人工智慧,它能同時進行數百個人類級別的對話。Google Now和Siri呈現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人機交互風格:Siri正在有目的性地模仿人類,並取得了一定成功,具備了一種略顯「彆扭」的幽默感;而Google Now則選擇充當純粹的信息資料庫,去除了個性或人性。

人們很容易看到這兩個行業的領頭羊在相似領域使用相反方式進行研究時所體現的個性。在蘋果,史蒂夫·喬布斯甚至在Siri獲得語音識別功能前就看到了它的潛力。喬布斯讓他的設計師們專註於自然語言,將其作為控制計算機的更好的方式。在谷歌,拉里·佩奇(Larry Page)採取了完全相反的方法,堅持以人類形式描述計算機。

這一趨勢會走多遠呢?今天,我們無從得知。儘管我們已經可以使用有限的辭彙與自己的汽車和其他家用電器對話,計算機開口說話和理解語音在這個「介面」(interface,可以控制我們周圍計算機的途徑或界面)世界中仍然是有利可圖的市場。在人們需要與各種互聯網服務和智能手機應用交互的背景下,語音識別確實會對「手忙」或「眼忙」的場景作出顯著的改善。或許,腦機方面取得的進步將在一些情景下派上大用場,比如為某些無法說話的人服務,比如在玩21點時需要數牌又不可以出聲的情況下。一個更令人悲觀的問題是,這些機器人助手最終能否通過「圖靈測試」。圖靈在1951年發表的論文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哲學討論,甚至每年人們都會為此舉行競賽。但是今天,比機器智能這一問題更有意思的議題是,這一測試是否暗示了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關係。

圖靈測試是這樣的:將一個人安置在一台計算機終端前,讓他通過書面問答與幾個未知的對象交互。如果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提問者無法判斷自己正在與計算機還是人類交流,那麼,這台機器就可以被認為是「智能的」。儘管這一測試變數頗多,一直飽受爭議,但它是第一個從社會學角度提出正確問題的測試。換言之,這一測試關乎人類本身,而非機器。

1991年秋天,我報道了由紐約慈善家休·洛伯納(HughLoebner)贊助的首批圖靈測試。這一活動最初是在波士頓計算機博物館舉辦,吸引了一大批計算機科學家和少數哲學家。從這點來看,這些「小將」(被設計出來參加比賽的軟體機器人)離那個傳奇式的Eliza程序也沒有很大差距。Eliza是計算機科學家約瑟夫·魏澤鮑姆(Joseph Weizenbaum)在20世紀60年代期間編寫的程序,該程序模擬了一位羅傑斯式(Rogerian)心理學家,魏澤鮑姆驚恐地發現,他的學生們已經沉溺於與自己的第一個簡單機器人的親密對話中。

但是,1991年最初的洛伯納競賽的判定官們可被劃分為兩大類:會使用計算機的和不會使用計算機的。對缺乏計算知識的人類判定官,第一年的結果證明,圖靈測試的所有實際目的都被攻克了。在對這次比賽的報道中,我引用了一名非技術判定官(一位機車技工)的話,她提到自己被矇騙的原因:「它輸入了一些我認為非常老套的話,但當我回復以後,它又以一種非常時髦、很有說服力的方式進行了互動。」這在當時預示著:我們現在與模擬人類的機器進行的日常交互即將出現,它們將不斷進步,直到讓我們相信它們具有人性。

今天,像Siri這樣的程序不僅很像人類,它們還開始令「人機之間以自然語言互動」這件事變得司空見慣。這些軟體機器人的進步受益於「人類似乎希望相信自己正在與人類而非機器互動」這個事實。我們生來需要社交互動。無論機器人是否在現實世界裡幫助了我們,它們已經在網路世界中與我們走得很近了。現在,這些只具備有限能力的軟體「小將」——人工智慧,已經不可辯駁地日漸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諸如蘋果Siri、微軟Cortana和Google Now這類智能軟體助手正在與數以億計的人類用戶互動,這本身就定義了一種機器人與人類的關係。甚至在這一相對早的時期,Siri已經擁有了不同的人類風格,這是邁向創造可愛而受信賴的助手的第一步。我們在與它們互動的過程中將它們視作夥伴還是奴隸,這真的重要嗎?儘管關於「智能助手或機器人是否會變得自主」的爭論和關於「它們是否會擁有足夠的自我意識,會讓我們考慮『機器人權利』這類問題」的爭論變得日漸激烈,短期來看,但更為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系統,這些互動的設計該怎麼理解「身為人類意味著什麼」這一問題。

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將這些系統視作夥伴,也會反過來決定它們對待我們的方式,但關於「人類與機器之間關係」的問題將繼續被當今的計算世界所忽視。

目 錄

編者按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下一個產業新風口

機器人與人工智慧書系專家委員會

中文版序

智能機器時代的抉擇

前言

是謙遜地生存,還是傲慢地死去

01 人與機器 誰將稱王

02 無人駕駛汽車 將人類排除在外

03 跨越2045年,人類將去往何處

04 從寒冬到野蠻生長,人工智慧的前世今生

05 以人為本,重新定義「機器」智能

06 學會協作,人類與機器共存

07 救援機器人,從模擬智慧到智能增強

08 收購Siri,蘋果正式踏入智能增強陣營

結語選擇,一切與機器無關

機器會接管世界嗎

答案,藏在人類科學家的決策中

致謝

譯者後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紅資管 的精彩文章:

TAG:東方紅資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