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歷史記錄下的千古冤案

中國歷史記錄下的千古冤案

伍子胥

中國歷史上最為剛烈的大丈夫當數伍子胥。楚平王要殺伍奢,又擔心他兩個兒子回來報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說,父親召我,若求生不往,為天下恥笑。弟弟伍員說,俱死無益,不如奔他國,借力雪恥。伍奢與伍尚俱被殺,伍員四處逃亡。

伍子胥後來逃到吳國,他胸中始終回蕩一股憤懣之氣。與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相比,吳國是個默默無聞的小國,《戰國策》的作者甚至不屑於提到他。伍子胥來到吳國,掀開了吳國歷史最輝煌的一頁,一個弱國,因為一個人的到來而振興。

吳王闔廬,重用伍子胥,國家日趨富強。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楚國是七國中綜合國力強盛的大國,吳楚交兵,吳兵攻入楚國國都,幾乎滅了楚國,這是楚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吳國向南制服了越國,向北伐齊,大敗齊兵,威震天下。

吳國攻破楚國國都,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出其屍,鞭之三百。完全不顧君臣父子之倫理,毅然逃亡,歷盡艱險,最終掘墓鞭屍,報仇雪恥。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伍子胥是真真正正的大丈夫。

吳國的輝煌,僅是曇花一現。闔廬的兒子夫差當政後,重用奸臣,疏遠伍子胥。其時越王句踐正在卧薪嘗膽,一心滅吳,吳國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銳地感覺到即將發生的亡國之禍,數次進諫,「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夫差不聽,偏信奸臣的讒言,竟然賜刀令伍子胥自剄。

剛烈的伍子胥,刎頸之前,對其舍人說,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在吳東門之上,我要看一看越寇是如何經此門滅吳的。夫差得知此話大怒,令人用馬革裹伍子胥之屍,浮屍江上。卧薪嘗膽的句踐果然滅了吳國。夫差臨死時「掩其面」說:「吾無面以見子胥也。」吳國人可憐伍子胥之剛烈,為他立祠於太湖邊的一個山上,命此山為胥山。一個人的到來可以興國,一個人之死可以亡國,這就是伍子胥的故事。

直言賈禍,真話說不得,犯顏極諫,龍顏就要大怒,要殺頭。幾千年來,一直都是這樣。

人為什麼不追求榮華富貴而要自尋死路?中國的歷史上,偶爾也會生出一個伍子胥一樣的人,說話行事總是愛惹麻煩,大家都不喜歡。這種不管不顧的人,總是難得長命。惟其如此,這樣的人越來越少。

兔死狗烹

天下第一智者當數范蠡。人皆以為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諸葛之智與范蠡之智相比,略見遜色。一篇「出師表」千年傳頌。諸葛丞相的忠信與睿智,世代相傳。但諸葛一生也有幾處敗筆。一是痛失荊州,接著又有「火燒連營」,打了兩個大敗仗,死了關羽和劉備,難道丞相一點責任也沒有?二是兵出岐山,耗費多少人力和財貨,一無所獲,豈是智者所為?最主要的是諸葛亮不能像曹操那樣,在自己身邊聚集大量人才,這是蜀國很快敗亡的主要原因。「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終於沒能成功。

越王句踐卧薪嘗膽的故事為人們所熟知。弱小的越國要想打敗強大的吳國,沒有這種非凡的、艱苦卓絕的精神是不行的。但僅有這樣的精神還不夠,還需要大智慧。非凡的精神更兼非凡的智慧,句踐與范蠡、文種,君臣戮力同心,成就了大事業。勿以成敗論英雄,歷史上成功的不知幾多。范蠡的非凡之處不僅在於他的成功,更高人之處在於他成功之後所說的一段話。

越國滅了吳國,范蠡隨即離開了越國,並給文種寫了一封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執迷不悟的文種不肯離開越國。越王賜文種一劍,說:「你教我滅吳七種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你那裡還有四種,把他帶到先王那裡去吧。」文種只好自殺。

商鞅變法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許多次變法革新,最成功的要數商鞅變法。戊戍變法是失敗了,使我們中國失去了一次最好的富國強兵的歷史機遇。究其失敗的原因,是保守派的勢力過於強大。在這個保守的國度,要變更祖宗之法,談何容易。但商鞅卻成功了。商鞅成功,因為不僅有超人的膽略,還有超人的政治智慧。

一開始,他就作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懸賞五金,募一人將一根木頭從國都南門搬到北門,「民怪之,莫敢徙。」於是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有人做到了,立刻兌付了賞金。民怪之是因為政府缺乏公信力。商鞅用這樣一個小故事確立了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於是推行新政。在各種政令中有一條頗有意思,「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就是說不準吃大鍋飯。

新法很難執行,因為大家都反對。碰到太子犯了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太歲頭上動土,商鞅之膽略可見。「明日,秦人皆趨令。」今天的改革,碰到最大的難題是執行難。法令如果不能執行,就是一張廢紙。「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如果今天也有一個鐵面無私的商鞅,改革或許會順利得多。正因為有了這個大智大勇的商鞅,「行之十年,秦民大說。」變法最終取得成功。

商鞅變法之前,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雍州位於陝西西部,所處環境,十分偏僻、閉塞。被中原各國視為戎狄。諸侯卑秦。變法之後,秦一躍成為西部之強國,諸侯懼之,稱為虎狼之國。到後來,秦始皇掃滅六國,完成統一大業。若論統一大業,商鞅變法應是第一功,因為他為秦國以後的富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後來的結局十分悲慘,秦孝公死後,他四處逃亡,走投無路,終被秦惠王捉住,受了車裂之刑。歷來的改革者,少有好結果。戰國時的吳起,漢代的桑弘羊,唐代的王叔文、柳宗元、劉禹錫,宋代的王安石,清代的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都不得好下場。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花樣翻新,所以不斷地有新東西發明出來。我們中國人尊崇老的,喜歡舊的,凡是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都是極為珍貴的,若有標新立異,一律視作異端,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這是東西方觀念的差異。再者,千年大樹盤根錯節,既得利益者各據要津,要把他們挪動挪動,無異於要他們的命。改革者與既得利益者最終是魚死網破。

韓信之死

漢代韓信之死,最令人同情。楚漢相爭,劉邦與項羽對陣,常吃敗仗,劉邦可說是常敗將軍。高祖二年,劉邦率五十餘萬人伐楚,至彭城。項羽率三萬精兵擊漢軍,大破之,漢兵死者十餘萬人。劉邦帶著數十人倉皇逃遁,一路上幾次要將女兒推下車。這一仗,劉邦的父親和皇后也被項羽捉去。高祖三年,劉邦被項羽包圍在滎陽,彈盡糧絕,將軍紀信假扮高祖模樣詐降,劉邦率數十騎狼狽而逃。

劉邦收兵守成皋,又被項羽包圍,復遁,逃入韓信軍中,收韓信之軍。高祖四年,劉邦在廣武被項羽伏弩射中胸部,假意摸著腳說,射中我腳趾頭了。逢羽必敗,斷定劉邦患有嚴重的恐羽症,多虧有韓信在。漢軍出陳倉,就是用韓信之計。以後井陘之戰,充分顯示了韓信的謀略和軍事指揮天才。收趙定齊,韓信立了大功。殺死龍且,斬斷項羽臂膀。劉邦幾次大敗,末了從韓信那裡收精兵,方能再戰。

高祖五年,楚漢決戰垓下。開始韓信、彭越不到,劉邦大敗,深塹而守之。後來用了張良的妙計,願與韓信、彭越共天下,把兩人哄了來。垓下之戰,據《史記》記載「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整個戰役全由韓信指揮。垓下之戰實乃韓信之戰。呼風喚雨,波瀾壯闊,四面楚歌,英姿颯爽的韓將軍與拔山蓋世的楚霸王在垓下譜寫了一篇壯麗凄絕的英雄史詩。

剛剛葬了項羽,劉邦就馳入齊王壁奪其軍,突如其來奪了韓信的兵權。好一個共天下,原是如此。司馬遷在寫韓信傳的時候,用了很大一段文字描寫蒯通勸韓信自立為王:楚、漢相爭三年,在京、索之間相持不下,兵疲民困,劉邦與項羽雙方都無力息天下之禍。唯有韓信接連打勝仗,兵強馬壯,且據強齊,從燕、趙,正好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這一段文字十分精彩,恰似諸葛亮《隆中對》的最早版本。這一段文字以後又被司馬光引用。何以司馬遷要用大段文字記這件事?猜太史公對韓信暗存同情之心。蒯通又引了兔死狗烹,文種被害的故事告誡韓信,但韓信深信劉邦,執迷不悟。結果韓信沒有逃脫兔死狗烹的結局。

都說韓信是死於呂后和蕭何之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對此十分懷疑。猜忌-削權-殺頭,是功臣枉死的三部曲。韓信功高,有奇謀,善用兵,劉邦豈能容他。韓信之後,彭越、瓊布也為劉邦所害。聰明的張良,深知兔死狗烹之理,託言辟穀,跑到深山裡去避禍。辟穀原是聰明人用自殘的方式以達避禍之目的的方法,後人不知就裡,引張良的例子學而習之,自殘其身,實在是謬以千里。可以說,韓信被殺是必然的。

謀殺韓信,劉邦不在現場,但他可以用囑言或錦囊的方式,把這件事做的巧妙一些。在許多罪案中,主謀不親自出面是常有的事。說韓信謀反,不但奇怪也不合邏輯。作齊王時,實力強大,蒯通一勸再勸,堅決不反;當了楚王,仍有一定實力,也不反;只待一個兵都沒有的時候才反。無兵造反,自取滅亡,韓信莫非有病?況且,韓信與陳豨的對話,應是兩個人之間的密謀,泄漏出去,定有殺身之禍。卻紀錄於史書之中,而且繪聲繪色。那是一個精心編造的謊言。

如果要編一本中國的《帝王術》,一定要有一章,如何用謊言鍛煉冤獄。經見過多少冤假錯案,離奇的造假手法令人嘆為觀止。中國的這種技巧,乃是一種國術,不斷流傳,發揚光大,至臻完美。臨死,韓信才覺悟,「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這個天才的軍事家,原來是個獃子。

憂憤悲歌

北宋朝廷著名的抗戰派領袖李綱,死時年僅五十七歲,有人說是活活氣死的。一生坎坷,就像綁在井繩上的水桶,一忽兒上一忽兒下,上上下下何其多也。政和二年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以言事忤權貴,被遷為起居郎。生性剛直,容易得罪人,初入仕途就遭當頭一棒。

宣和元年,上書力陳國事,朝廷惡其言,被貶到南劍州沙縣當一個監稅小官。脾氣不改,又得罪人,再給一棒。宣和七年,被任命太常少卿。金兵南下,宋徽宗膽怯。李綱刺臂血上書,請徽宗禪位太子。如此大膽,實在少見。

欽宗即位。靖康元年,金兵過黃河,局勢危機,徽宗南逃,欽宗也想跟著跑。滿朝文武,個個畏敵如虎。太宰白時中等主張棄城而去。李綱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主張堅守抗戰,並且臨危請命:陛下不以臣庸懦,倘使治兵,願以死報!欽宗為其感動,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李綱甫上任,下令主張棄城逃跑者一律處死。李綱厲兵秣馬,調配軍隊,修整軍械。金兵攻城不下,只好退兵。這就是著名的李綱守東京的故事。

李綱運籌帷幄,準備大舉反擊。有姚平仲急於邀功,受了小挫,宰相李邦彥乘機中傷李綱,欽宗罷了李綱的官。消息傳開,京城軍民不期而集者數十萬呼聲動地,為李綱請命。欽宗無奈,命李綱復為尚書右丞,重負守城之責。不久,以專主戰議、喪師費時之罪,貶為亳州明道宮提舉。

高宗即位。任李綱為宰相(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李綱銳意革新,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頓軍備,準備北伐。其堅決抗戰的主張,遭到黃潛善、王伯彥等投降派的反對,被視為眼中釘。在相位僅七十五天即被免職,放逐鄂州。十幾年來,李綱就是這樣上上下下,屢遭貶謫。

三個皇帝,徽宗、欽宗、高宗,一個比一個昏庸。每個皇帝身邊都有一大堆漢奸、投降派,蔡京、童貫、梁師成、李彥、朱勛、李邦彥、蔡懋、唐恪、耿南仲、張邦昌、汪伯彥、黃潛善等,把持朝政,迫害忠良。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紹興十年,李綱在悲憤與憂鬱中病逝。為什麼,忠與奸的鬥爭,如此艱難,且常以忠良枉死為結局?

後記

讀孔孟的經典,讀賈誼的《過秦論》,讀杜牧的《阿房宮賦》,讀黃宗羲的《原君》,讀馬基雅維利的《君王論》,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總是搞不明白,為什麼需要皇帝?像秦始皇殺人如麻,這樣的混世魔王,也是必不可少的嗎?君王的權力,來自於人民。由於訂立了契約,將權力委託給他,像徽宗、欽宗、高宗這樣的皇帝,金兵一來,嚇得魂不附體,兔子一般,只想逃命,罔顧其職責。有時想,請一個猴子來,戴上皇冠,恭奉於皇座上,也比徽、欽、高三宗強。至少猴子不會下令,迫害忠良。如此則李綱、宗澤、岳飛可以領導人民抗敵,豈不是好?契約一說,對於中國人是西方的毒藥。我們中國人只相信孔孟之道。西風東漸,鬧過幾回批孔,不痛不癢,大成至聖文宣王巍然屹立。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乃是天經地義。豈止是殺害了一個岳飛,那些昏君、暴君製造了多少劫難,到頭來百姓們仍要俯伏塵埃,叩首歡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血網-歷史風雲 的精彩文章:

1945年,鮮為人知的中法海防之戰

TAG:鐵血網-歷史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