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前應至少咀嚼三十二次?
credit:銳景創意
恰逢午餐時間,你的工作也恰好翻開了新篇章。這次終於不需要在鍵盤前匆匆吃快餐了,你可以真正地享受一次午休。雖說已經不習慣在餐桌上用盤子刀叉正兒八經地吃午飯了,但你還是下決心堅持到底。你破天荒地決定採納媽媽的建議,在吞下每一口食物前咀嚼三十二次。
你完全不記得到底多少次咀嚼是對身體有益的。也許是有助於消化,也許是讓人更快飽腹。但總而言之還是值得一試的,沒準你甚至會晚些時候給媽媽打電話,發自內心地為這種生活哲學來一個遲到的謝謝。
但這不是母親的原創;事實上,也並不是哪個母親的主意。「細嚼慢咽運動」歸功於維多利亞時代實業家霍勒斯·弗萊徹。在十九世紀後期,他四處傳播一種名為弗萊徹主義的吃法。他甚至在自己的《什麼是弗萊徹主義(Fletcherism: What It Is)》一書中概述了自己的理論:將食物咀嚼成細小的碎片,能幫助身體更好地吸收。此外他還假設,如果人們能將食物咀嚼成液態,他們的攝入量就會大大降低,從而購買量也會下降,最終能節省更多的錢。
從托馬斯·愛迪生到洛克菲勒再到英國富豪弗萊徹都在孜孜不倦地慫恿他人進行100次每每分鐘的高速咀嚼,或是直接嚼到液化。他還認為,人們可以選擇將這部分食物吞下去或吐出來。所以人們叫他大咀嚼家也就合情合理了。
直到1919年他去世前,弗萊徹足跡遍布英格蘭、北歐和美國,傳授嚼的越多吃得越少的理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甚至利用自己的在國際委員會的職務,向八十萬比利時的飢餓人群展示如何更徹底地咀嚼,以便他們完全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
對餓壞了的人來說,這樣吃東西全然只是一種煎熬;但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咀嚼時間更久的確好處不少。2009年,印第安納州西拉斐特的普渡大學研究人員讓被測人員分別咀嚼杏仁十次、二十五次或四十次。結果顯示咀嚼次數越多,營養物質吸收就越迅速越充分,從而更好地維持體內能量平衡。
咀嚼更多,會讓人吃得更慢,幾乎百利而無一害。得克薩斯州沃斯堡的得克薩斯基督大學一項2014年的研究表明,人們進食速度減緩,消耗的熱量也會相應變少。所以悠然的吃一頓午餐絕對是值得一試的。一旦你真的這樣做了,即使你媽媽並沒有這樣教導過你,但你很可能還是會打電話說謝謝。
本文譯自 howstuffworks,由譯者 lnm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