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
想像一下,如果你開著車和妻子行駛在路上,這時你轉錯了一個彎,如果她生氣地說:「為什麼轉錯了?難道你沒長眼睛嗎?那麼大的路標,任何人都能看見。」你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她的話會讓你感受到綿綿的愛意嗎?相反,如果妻子充滿溫情地說:「沒事,前方兩千米處有一個出口。」你的感受又是怎樣呢?
很明顯,前者所言是一種不滿和批評,言語中帶著責怪,很讓你反感;而後者是一種指導,言語中帶有包容和愛意,會讓你很受感動。誰都希望得到指導而不是批評,孩子同樣有這樣的心理。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用善意的指導和關愛代替批評和責罵。這樣才能讓孩子虛心接受父母的教育。
8歲的里克不小心碰翻了他手裡的果汁,媽媽看到這一幕之後,平靜地說:「打翻了果汁沒關係,我們再去拿一杯,還要拿一塊海綿過來,將打翻的果汁清理乾淨。」說著就把果汁和海綿遞給里克。里克抬起頭來看了看媽媽,面帶微笑地說:「哎呀,謝謝你,媽媽。」他把桌子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為止,當然,媽媽也沒有閑著,而是幫他一起擦桌子。
對於里克不小心犯的錯,媽媽沒有給他嚴厲的批評,也沒有說一些無用的忠告,而是充滿愛意地指導。隨即博得了里克的理解和感謝,在媽媽的指導下,里克幹得非常漂亮。相信下次里克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即使犯了同樣的錯他也會知道怎樣處理。
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最重要的不是批評或教訓肇事者,而應該首先處理事情。然而,在許多家庭中,父母很難做到這點。一旦孩子說錯了什麼或是做錯了什麼,父母就擺出一副嚴厲的樣子對孩子指手畫腳,同時帶有無禮甚至是侮辱性的批評語言。結果不但沒有讓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評,反而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頂撞。
吃早餐的時候,7歲的羅文在玩一個空杯子,正在餐廳看報紙的爸爸對羅文說:「你會打碎它的,不要玩了,你不知道打碎了多少東西。」
羅文自信地說:「放心吧,不會打碎的,我保證。」羅文剛說完,杯子就從手掌間滑落在地,摔得粉碎。父親生氣地說:「你應該放聲大哭。真是個大笨蛋,屋裡東西快要被你摔光了。」
羅文顯得毫不罷休,他說:「你也是個笨蛋,你曾經打碎了媽媽最好的盤子。」父親一聽這話,氣得從座位上跳起來:「你竟敢叫你父親笨蛋?你太沒禮貌了!」
羅文說:「是你先沒有禮貌的,誰叫你先叫我笨蛋的。」父親簡直氣得無話可說:「不許說話,馬上回到你的房間去。」
羅文看到父親生氣的樣子,他來勁了,「來啊!逼我啊!」羅文帶著挑釁的語氣說。
這種直接挑戰父親權威的行為激怒了父親,他一把抓住兒子,狠狠地將兒子打了一頓。兒子一氣之下離家出走,直到深夜才回來,把全家人急得一晚上沒睡好覺。
或許,這件事情讓羅文得到了教訓,或許以後他不再玩空杯子了。但是父親也應該得到教訓,那就是應該用善意的語氣指導孩子,讓孩子避免再次犯錯,而不是用暴力教訓孩子。
其實,在兒子玩杯子的時候,父親完全可以提醒兒子「小心摔了杯子,割傷了手」,然後告訴兒子玩皮球是不錯的選擇。或者當杯子打碎時,父親可以幫助兒子處理玻璃碎片,順帶說「杯子很容易打碎,以後注意點哦」。這種和氣的話很可能讓羅文吃驚,繼而會因為自己闖了禍而產生歉意。在沒有斥責、沒有巴掌的情況下,他甚至可能會在心裡思考,並自己得出結論:杯子不是用來玩的。
生活中有這類意外的事情,聰明的父母會抓住機會,給孩子正確的指導,讓孩子從小意外中學會大道理。
8歲的徐婷婷在玩耍中弄丟了她戒指上的誕生石,她傷心地哭了起來,爸爸看著她,平靜而充滿慈愛地說:「在我們家裡,誕生石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心情。任何人都可能弄丟誕生石,但是誕生石可以重新替換。你應該開心地去尋找那個誕生石,我看得出來你確實喜歡那個戒指。」果然,幾個小時後,徐婷婷開心地告訴爸爸:「我找到了誕生石。」
當孩子出現錯誤時,父母的批評對孩子是沒有益處的,它只能導致怨恨和反感。而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經常受到批評,他們就學會了譴責自己和別人,他們學會懷疑自己的價值,輕視別人的價值,學會懷疑別人,導致產生人格缺陷。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指導而不是批評。
TAG:新手父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