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為食管息肉的高分化脂肪肉瘤一例
GIF
華夏病理網官方微信
善於發現,樂於分享,共同進步
來源:華夏病理 資訊
整理作者:自在隨雲
高分化脂肪肉瘤/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腫瘤又稱非典型脂肪瘤、脂肪瘤樣脂肪肉瘤等,約佔脂肪肉瘤的40-45%,好發於中老年人,發病高峰60歲,兒童罕見,男女發病比例相當。可見於四肢皮下或深部軟組織,尤其是大腿。該腫瘤具有侵襲性,可複發,但幾乎不發生轉移。最新ICD-O編碼中,該腫瘤編碼為8850/1,而高分化脂肪肉瘤的編碼則為8850/3。
近日,多倫多大學McCarthy等人報道了一例表現為食管息肉的高分化脂肪肉瘤/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腫瘤,病例發表於近期的《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雜誌,我們為大家編譯介紹如下。
病例
患者男性,61歲,因近3月來吞咽困難、吞咽固體食物時尤甚而入院。發病以來並無體重減輕、噁心、嘔吐;既往史無明顯特殊。胃鏡及內鏡下超聲檢查見食管有一巨大息肉樣腫物,自食管上括約肌直至胃食管交界處。腫物遠端有潰瘍,內鏡下超聲質地不均。點狀活檢未見診斷性意義成分。CT證實了內鏡下所見,未見區域淋巴結腫大(圖1)。結合臨床及影像學,考慮診斷為胃腸道間質瘤或平滑肌肉瘤。
微創手術,切除的腫物大體21cm、表面光滑,切面白色、質實、漩渦狀(圖2),局灶可見粘液樣變、鈣化。鏡下腫瘤位於食管的粘膜下及固有肌層,無包膜,境界不清,主要為脂肪性細胞及梭形細胞,細胞密度低至中等。脂肪性成分主要為大小、形態不一的脂肪細胞,未見明確的脂肪母細胞;纖維組織束穿插於脂肪性成分之間,偶見深染的非典型間質細胞(圖3)。部分區域可見膠原性間質及黏液樣間質(圖4)。另見一處由梭形細胞構成的較大、細胞較豐富的區域,細胞輕度非典型(圖4)。仔細檢查未見核分裂,未見壞死或核多形性;可見骨化生;局灶可見三系造血(圖5)。
免疫組化檢查,整個腫瘤中的成分均為細胞核瀰漫強陽性表達p16及Rb(圖6),CD34、S100及SMA均陰性。熒光原位雜交於脂肪性區域及細胞更豐富的梭形細胞區域均查見MDM2擴增(圖7)。
結合形態學、免疫組化及細胞學特徵,診斷為食管高分化脂肪肉瘤/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腫瘤,伴局灶低級別去分化。
圖1.CT見突入食管腔內的較大腫物(紅色箭頭),自環咽肌直至胃食管交界處、充滿整個食管胸段。
圖2.大體標本,21cm,細長臘腸樣,界清,切面質實、白色、漩渦狀。
圖3.鏡下見腫瘤位於食管粘膜下及肌層,無包膜、界不清,細胞密度低至中度,為脂肪性細胞及梭形細胞;脂肪性成分主要為大小及形態不一的脂肪細胞;纖維組織中偶見深染、非典型間質細胞。
圖4.局灶可見粘液樣間質,其間有形態溫和的梭形及衛星樣細胞;也有細胞更豐富的區域,主要為細胞輕度非典型的梭形細胞;未見核分裂、核多形性及壞死。
圖5.可見骨化,鏡下為良性的化生性骨,局灶可見三系造血。
圖6.免疫組化p16(a、b)及Rb(c、d);高分化區域(a、c)及去分化區域(b、d)均為瀰漫性細胞核強陽性。
圖7.熒光原位雜交,高分化脂肪性成分區域可見MDM2擴增;細胞豐富的去分化梭形成分區域也有擴增,圖中未示。
點評
食管高分化脂肪肉瘤極為罕見,目前文獻中報道不足50例,好發年齡為60-70歲。該病變較小時一般無明顯癥狀,逐漸長大則出現吞咽困難,也有嘔吐、體重減輕、氣促、胸部不適、厭食等報道。臨床上大部分表現為食管內較大、狹長、光滑的息肉樣腫物。鏡下形態與其他部位的同類腫瘤相比並無特殊;但鑒於其部位特殊,因此鑒別診斷需考慮良性的巨大纖維性息肉(giant fibrovascular polyp,GFP)。除多取材、多切片,仔細觀察形態學外,免疫組化上高分化脂肪肉瘤/非典型性脂肪瘤性腫瘤會有MDM2及CDK4的過表達,p16和Rb也會具有細胞核的陽性表達。
參考文獻
McCarthy AJ,Carroll P,Vajpeyi R,et al.Well-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Atypical Lipomatous Tumor) Presenting as an Esophageal Polyp[J].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2018.
點擊進入免疫組化小程序
TAG:脂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