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親子教育的第一步是家庭生活流暢

親子教育的第一步是家庭生活流暢

我特別喜歡讀家教類的書,每個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各有不同,儘管有些家教書的觀點略有偏頗,但透過書中描述的一個個家庭,都能促進自己在親子養育這件事上的思考和進步,同時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

在樊登讀書會裡聽到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節目中作者談到,現在家長普遍有一個觀點:覺得給孩子過多的愛、自由會慣壞孩子,她覺得太多的家長混淆了「愛」與「溺愛」的概念、普遍陷入了一種思想誤區。

出於好奇買來看看,一口氣將其讀完,不禁感嘆作者的智慧、豁達、慈悲、思考及變通能力。

書中的一些觀點頗為深刻:

1、關於管教

父母的「權威」不是靠立規矩、強迫孩子服從來確立的。這樣樹權威,本質是成人恃強凌弱、以大欺小,可能會獲得孩子表面上的「順從」,卻會讓孩子在內心更鄙視你,甚至埋下仇恨和怨毒的種子。

我們希望孩子活的像「公民」,而不是「賤民」,不要讓孩子在家中感覺自己是一個被統治者,在家庭中被尊重的人,到外面才有尊嚴。

就人的天性來說,沒有人喜歡自己眼前整天矗立一個權威。

所有對權威的服從都伴隨著壓抑和不快,都會形成內心的衝突——孩子當然不會對這個問題有這麼清楚的認識,他只是經常感到不舒服,覺得做什麼事都不自由,常不能令大人滿意,這讓他感覺很煩。

家庭中的所有成員,年齡有大小、賺錢有多少,職位有高低,但地位卻是完全平等的,父母對孩子的愛,最基本的表達就是「尊重」。

尊重孩子的意願,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選擇,發展個人意志,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一切他喜歡做的事。

不要為了大人的面子去強制孩子,任何關係中,只要有強權就有傷害,家庭生活中尤其如此。

2、關於自信

保護孩子最好的辦法是家長自己不要欺負孩子,受氣相是從家中帶出去的,一切的根源都在父母親那裡。

孩子把在家中習得的服從和自卑感前移到和小夥伴的玩耍中,就出現迎合別人、行為缺少分寸感等問題。孩子們本能的喜歡平等,他們喜歡一個坦蕩、有趣、親切的玩伴,而不是唯唯諾諾、自輕自賤的人。

孩子越是「不計較任何條件」,別人越是「可以任意對待他」,這絕不是「碰的壁多了」就能解決的,唯一解決的途徑是讓孩子變得自信起來。

想要孩子自信,最好的辦法是讓知道自己不錯,當孩子從別人眼中或口中得知自己某方面挺好,他的「自信賬戶」就進了一筆「存款」。

所以你要天天看到孩子的優點,經常肯定他,讓他的「賬戶」一再地有收入,但對他的缺點要視而不見,只要不涉及危險和道德,一概不管不說。

之所以對孩子的缺點視而不見,是因為孩子內心比較脆弱,哪怕是很少的否定,都是打擊,都是在支取他少得可憐的自信存款。

迴避和忽視孩子的進步和優點,吝於對孩子的讚美和欣賞,這樣做只能造成孩子的挫敗感和不自信,成年後需要花費好大力氣進行自我療愈。

要無條件的愛護孩子,孩子本身存儲的自信本來就不多,禁不住家長的貶損和差評,這會使孩子越來越缺乏自信。

3、關於花錢

不要吝嗇愛,放下鐵石心腸,學會心疼孩子;更不要吝嗇錢,只要條件允許,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在愛和錢兩方面都有豐足感。

父母應該讓孩子的生活始終是溫暖的、流暢的、簡單的,給孩子以豐足感和幸福感,而不是每件事都要給孩子添點堵,讓孩子覺得父母冷酷。

我們都知道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需要一個平坦、沒有磕絆的地面和空間,到他成熟了,自然會跨越各種溝溝坎坎。孩子的心理發育和他的肉體發育是一樣的。

4、關於溺愛

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的獨立性,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過渡的關心,其實是對孩子生活邊界的侵犯,還有太多的嘮叨,也會給孩子添堵。

可以給孩子出手施肥,但不能揠苗助長,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迹,盡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

……

以上只是書中的一部分觀點和內容,但我認為這是家庭教育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家長若沒有這些認知,後續的一切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都是白扯。

回溯過往,童年的物質條件或許不是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最在意的是家庭氛圍是否融洽和諧、父母是否有著積極的心態、情緒管理和正能量,父母是否給予了足夠的耐心和尊重,這些是一個擁有健康心態孩子養成的必要條件,而這一切似乎和錢和物質的關係並不大。

曾經看過一篇已經考入清華大學的考生的報道,說小龐同學剛上中學時,他給大家以及班主任老師的印象是:非常陽光、非常活潑和愛笑。

直到他提交補助申請時,老師才知道他家裡困難,去到他家家訪時,發現他家情況要比申請中描述的更差:家徒四壁,母親癱瘓卧床。

這讓老師非常震驚,老師驚訝的是小龐的家庭情況和他精神面貌之間的反差,而這一切都得益於小龐的媽媽,她雖然重病卧床,但卻是一位非常非常樂觀堅強和開朗的人。

我們必須承認,家長的情緒直接決定了孩子的精神面貌。

在家庭中,父母如果整天活在不幸、抱怨、不快樂中、孩子也很難有幸福感。暴躁易怒的父母養不出平和的孩子,事事嚴苛的父母養不出寬容的孩子。

家長連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好,整天因為生活瑣事和家庭成員發脾氣,自己的生活都不流暢,如何保證孩子內心平靜、生活流暢?

有的家長愛抱怨,對於家庭瑣事揪住不放,只要家庭中某一人、某一件事沒有按自己的想法歸位或達到其心理預期,就喋喋不休,這樣負能量場滿滿的父母,連自己的生活工作情緒都梳理不好的家長,能有什麼精力和能力去顧及孩子?

父母給孩子提供的最大幫助,就是讓孩子沒有太大的心裡負擔,更不要用各種瑣事壓抑孩子,讓他知道自己怎樣都是被父母接納的,所以他的心思和能量不被分散,全部放在自我成長上。

孩子是脆弱的,成長只需要鼓勵,不需要懲罰,一切嚴厲的對待都隱藏著某種傷害。

正如書中所說的:

教育的過程不是企業生產流水線,所以不是嚴格控制每個環節,最後就會出一個好產品。產品沒有生命,不需要關照它的個性,越接近統一標準越好;而孩子是有血有肉的,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有著莊嚴的內在秩序。家長和教師的意圖都無法直接注入孩子的意識,而要經過孩子心理的發酵和轉化。情緒的力量是巨大的,幾乎決定了教育的質量,這正是教育的微妙之處,也是教育的困難之處。

我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生硬和粗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孩子,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準備是研究自己。

媽媽和爸爸應該是孩子想到了就覺得最溫暖的、最可靠、最可以放鬆的那個人,而不應該是嚴厲的執法者和令人壓抑的君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遇見雜貨鋪 的精彩文章:

TAG:遇見雜貨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