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用房樹人提升親密關係溝通效率

如何用房樹人提升親密關係溝通效率

先帶大家回憶一下蔬菜性格吧!

胡蘿蔔:速度快,關注事情,性格外向,以結果為導向。權威領導,以我為尊。

番茄:速度快,關注人,性格外向,以快樂為導向。嬉皮笑臉,不著邊際。

黃瓜:速度慢,關注人,性格內向,以和諧為導向。唯唯諾諾,與人為善。

茄子:速度慢,關注事情,性格內向,以完美謹慎計劃性為導向。言行謹慎,冷酷無情。

通過外向內向、穩定不穩定(主要指情感)這兩個維度,我們可以大概分出對方是:胡蘿蔔、番茄、黃瓜,還是茄子。

胡蘿蔔:外向、不穩定。

因為他比較關注速度,有時候會有一些情緒的暴躁。

番茄:外向、穩定。

以快樂為主,整個情緒一直都是希望保持在愉快的狀態。

黃瓜:內向、穩定。

因為他速度慢,內向的他,情緒也是穩定的,注重的是人際和諧。

茄子:內向、不穩定。

他的情緒大多時候是不穩定的。

回憶完,進入我們今晚重點:

薩提亞的5種溝通模式

分別為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和一致。

這是依據關注自己、他人和環境不同組合進行衍生分類的。

討好別人,只有他人和環境,沒有自己。試圖遠離對自己產生壓力的人或減輕自己因某些人所帶來的壓力。

討好者充分的尊重交往中的他人和情境,但卻毫不在意自己的真實感受。討好常常以一種令人愉快的面目出現,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的接納。然而,討好與具有表裡一致性的使他人愉快的嘗試截然不同。討好以犧牲自我價值為代價,它否定我們的自尊,並傳遞給人們這樣的信息:我們是不重要的。

討好姿態單膝跪地,向上伸出一隻手給予,另一隻手緊緊捂住胸口。這一姿勢向人們表明:我願意為你做任何事情。而如果你看到我正在保護的心臟,也許就不會殺死我。

討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內在價值感比較低。言語中經常流露出「這都是我的錯」,「我想要讓你高興」之類的話。行為上則過度和善,習慣於道歉和乞憐。

比如「媽媽不知道這雙鞋你不喜歡,你想要什麼樣的?我明天就帶你去買。」 「怎麼,我給你買的這本書不喜歡?媽媽太沒用了,明天我再去重買。

討好型溝通的家庭,表面一團和氣,但缺乏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而且會養成一個人依賴而又固執、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點。孩子在這種討好型溝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孩子自己很少遷就父母,久而久之,對家庭成員缺少包容力。

討好者的內心獨白:

我不值得一提,我不值得被愛

我應該永遠對別人和顏悅色

我決不能讓別人生氣

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

這全是我的錯

比較典型時——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無助" ,懇求的表情與聲音,軟弱的身體姿勢。

行為:舉動:過分的和善,道歉,請求寬恕、諒解,哀求與乞憐,讓步。

內心感受:"我一無是處" "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可能造成的身心反應——

心理反應:神經質、抑鬱、自殺傾向。

軀體反應:消化道不適、胃疾、噁心嘔吐、糖尿病、偏頭痛、便秘等。

這和黃瓜性格一樣,照顧別人,犧牲自己。

所以一幅房樹人是內向又穩定的 ,那就是討好型的黃瓜溝通模式。


指責是一種與討好截然相反的姿態。指責的姿態用不一致的方式反映了這樣一條社會準則,即我們應該維護自己的權利,不接受來自任何人的借口、麻煩或辱罵。我們絕不可以表現得「軟弱」。

指責姿態挺直脊背,邁出一隻腳來達到唬人的目的,一隻手叉腰,另一種手挺直手指指向他人。在指責的過程中,認定在生活中獲得成功的唯一方式,就是通過戰鬥掃清我們前進的道路。如果將自己的低自尊暴露給別人,我們就會死去。

指責型的人則常常忽略他人,習慣於攻擊和批判,將責任推給別人。「都是你的錯」、「你到底怎麼搞的」是他們的口頭語。究其內在經歷,指責型的人通常孤單失敗,但他們寧願與別人隔絕保持權威。

比如:「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髒了!成天跟在你後面洗衣服,我是你的傭人啦!」「你看你又不好好吃飯,什麼時候能讓我省省心啊!」……

這些語句體現出一個共同特徵——指責和埋怨。這種溝通往往使家庭中形成「相互指責」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可能有一個較為固定的指責對象,家庭問題往往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歡而散,問題最終並未真正解決,成為一個未了結事件遺留下來。這是一種很具破壞功能的家庭溝通模式,被指責者或逆來順受,或一味逆反、攻擊性強,對子女人格的成長不利。

指責者的內心獨白:

都是你的錯

你怎麼搞的

你要對我負責

我是權威

要是我來做,不知道比你強幾倍

比較典型時——

情感:指責:"在這裡我是權威。"

行為:攻擊:獨裁、批評、吹毛求疵。

身體姿勢:很有權力的樣子,僵直。

內心感受:隔絕:"我很孤單和失敗"。

可能引起的身心反應——

心理反應:報復、捉弄、欺侮。

軀體反應:肌肉緊張、背部酸痛。循環系統障礙、高血壓、關節炎、便秘、氣喘等等。

這個是不是和胡蘿蔔性格很像? 外向不穩定。


超理智漠視自己和他人的價值。表現得超理智意味著僅僅關注環境背景,並且通常僅限於數據和邏輯水平。同樣反映出一個社會準則:成熟意味著不去觸碰、不去審視、不去感受也不去抒發我們的情緒感受。

超理智姿態站得筆挺僵直,毫不動彈,將胳膊對稱地抱在胸前。這種姿態的顯著特徵是保持非人性的客觀。以這種方式行動時,我們既不允許自己,也不允許其他人關注自己的感受。

超理智型的人極端客觀,只關心事情合不合規定,是否正確,總是逃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他們告誡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論代價,一定保持冷靜、沉著,決不慌亂。」這類人表面上很優越,舉動合理化。而實際上,他們內心很敏感,有一種空虛和疏離感。

比如「媽媽,我要買球鞋。」「為什麼要買?」「原來那雙壞了。」「剛剛買的怎麼就壞了?你怎麼這麼不愛惜東西?」……「好了,下次可不準再搞壞了,要知道愛惜物品。」……

這是一種嚴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溝通,特別容易產生親子感情障礙。對孩子的影響有時會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從長遠來說,對孩子人格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親子矛盾往往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爆發出來。

一些孩子在整個中小學期間都可能是一個十分規矩的「好學生」,但在進入社會的關口或以後,可能出現種種適應障礙。而刻板、缺少熱情、固執、偏執、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會成為在超理智型家庭溝通下長大的孩子的人格特點。

超理智者的內心獨白:

情緒和感覺不重要,情境才重要

感性是不好的

解決問題最重要

思維和頭腦比較靠譜

比較典型時——

情緒:頑固、疏離,"不論代價,人一定要保持冷靜、沉著、決不慌亂。"

行為:威權十足,頑固、不願變更、舉止合理化、操作固執刻板。

身體姿勢:僵硬,表情很優越(若有表情的話)。

內心感受:"我感到空虛與隔絕。""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覺。"

可能的身心反應——

心理反應:強迫心理,社會性病態、社交退縮、固步自封。

軀體反應:內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臟病、胸背痛。

茄子,內向不穩定。


打岔是超理智的對立面,這種姿態常和搞笑或滑稽相混淆。對打岔者來說,自我、他人以及他們互動的環境背景都不具任何價值。處於打岔姿態的人似乎一刻也不能保持靜止。他們企圖將別人的注意力從正在討論的話題上引開。打岔者不斷變換想法,並且希望能夠在同一時間做無數的事情。

打岔姿態看起來歪歪斜斜。背部扭曲但仍然站立,兩膝相對,兩隻胳膊和手掌都伸出,不斷移動。顯得不合時宜、多動並且毫無目的。

打岔型的人則永遠抓不著重點,習慣於插嘴和干擾,不直接回答問題或根本文不對題。他們內心焦慮、哀傷,精神狀態混亂,沒有歸屬感,不被人關照,還常被人誤解。

孩子說:「媽媽,今天比賽跑步,我得了第一名,真開心!」媽媽說:「哎喲,你看你這身汗,臉上髒的,快去洗洗,穿上衣服,別著涼!」……雖然有問有答,但各說各的,沒有互動。

孩子說:「媽媽,小區門口新開了一家書店,咱們去看看吧。」媽媽說:「怎麼總花錢啊,從有了你,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錢了。你看看現在,一個月生活費幾百,你今天買這,明天買那,以後花錢的地方多著呢,省著點吧……」

一句話,引出那麼多的話和事。打岔型人最大的特點是,聽到別人的一句話,立即進入自己的個人世界,看是在處理別人的事,實際上是在處理自己紛亂的情緒。

打岔型溝通主要表現在母親以及一些過於瑣碎的父親身上,一般情況下,這樣的父母不太關心別人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許多意義不大的瑣事纏繞,給孩子最大的感覺是嘮叨、煩人。

表面上,雙方都在說話,而且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但信息根本沒有交流;另一種情況就是,家長在喋喋不休,另一種是孩子則陷入煩躁、焦慮,盼望著這種嘮叨早點結束,家長說了什麼根本沒有聽進去。

這種毫無效果的溝通,不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還會使孩子及早出現對親子關係的逆反和抵觸,容易在成人後出現自信心不足,安全感缺失等問題,以及對應的一些行為問題。

打岔者的內心獨白:

轉移話題是安全的

這個很無趣,我們聊點別的好玩的吧

我對你的感受迴避,我也迴避我自己的感受

這個話題我不想面對,所以我躲開

比較典型時——

情緒:波動混亂,滿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體姿勢特徵是不停地在動。

行為:轉移注意力:不恰當的舉動、多動、忙碌、插嘴、打擾。

內心感受:"沒有人當真在意。" "這裡根本沒有我說話的地方。"

可能造成的身心反應——

心理反應:不適當、不合情理、心態混亂。

軀體反應:神經系統癥狀、胃疾、眩暈、噁心、糖尿病、偏頭痛、便秘。

番茄,外向穩定。

一致型溝通(關注到自己、他人、情境)

薩提亞用下面這張圖表來展示表裡一致,在圖中,自我、他人和情景全部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我們希望能夠在一個既考慮自己,又關心他人,同時也充分意識到當前情景的角度上,對問題做出反應。

表裡一致姿態雙腳站立在地面上,通過自身的力量支持身體。身體表現出平衡、協調、靈活和活躍的特點。

表裡一致的特點:

一種對自我獨特性的欣賞

一種自由流動於自身內部和人際之間的能量

是對個性的主張

一種樂於相信自己和他人的意願

願意承擔風險,並處於易受攻擊的位置

能夠利用自身具有的內部和外部資源

能對親密關係保持開放的態度

擁有能夠成為真實的自己,並且接納他人的自由

愛自己也愛他人

面對改變,具有開放和靈活的態度

比較典型時——

言語:尊重現實、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情緒:穩定、樂觀、開朗、自信

行為:接納壓力和困難、應對投入、顧全大局、樂於助人。

內心感受:雖有時惶恐,但仍充滿勇氣和信心,有堅強的毅力,當時和事後心靈充滿了坦然和安穩。

可能引起怕身心反應——

心理反應:合情合理、心平氣和、泰然處之。

軀體反應:全身放鬆、精神抖擻、健康、充滿活力。

四種性格維度,平衡發展~

前面四種溝通模式,不論表現形式如何,內在的自我價值是都偏低的。只有一致型的溝通模式,才是真正高自我價值,是欣賞他人,也悅納自己的表現。

如何改變?

其實每種姿態都有各自有利的一面:指責姿態的人很自信;討好姿態的人很善良;超理智的人理性強;打岔的人很靈活。所以,要改變它們,並不需要全盤否定,而需要針對每種姿態加一些東西。

要想做到溝通的一致,首先做到自己的身心一致,內外在一致。

當我們在和應對外面的世界,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因為觸動了我們在最早的關係模式中固化了、並可能已經沉入潛意識的情感、情緒,比如恐懼、不安全、不被認可、不被重視、破壞了關係等等, 我們的身體不假思索地選擇了我們熟悉的防衛方式來保護我們自己, 所以我們採用了指責、討好、講道理、打岔(有時逃避)這些不一致的溝通方式。

我們從我防衛到自我覺察, 我們才有可能開放自己, 開放所有的感官, 自由地聽、看、感、想、說, 我們帶著高的自我價值,能夠活在當下,直接表達我們的想法,情緒和感受,表達我們的期待,同時帶著好奇和同理心關心對方的內心世界,自己和他人的能量才可以自由的流動。

1、 覺察自己、他人和情境

2、 當與他人接觸時,全神貫注

3、 覺察自己和他人的身體訊息,呼吸、肌肉、表情等等

4、 覺察他們的防衛

比如習慣於指責的朋友,在原先的模式中只關注自己,那麼嘗試著放下「自己指責的手指」,平息呼吸,用好奇和關心看看和你溝通的人有什麼樣的觀點、感受和期望。然後用一致的方式反饋給對方,通過不斷的練習你會慢慢學會一致性的溝通。對於指責的方式來說最重要的是練習關注、了解他人。

再看習慣討好的朋友,關鍵是不要急著取悅他人,而是首先關注自己,關注自己的感受,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拿出勇氣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我們往往發現習慣討好的朋友當嘗試和自己的感受接觸,他們已經感覺呼吸急促,渾身顫抖;更別說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好像積壓多年的火山突然間快要爆發。還未開口,已被強烈的情緒感受淹沒…… 因為多少年來他們從來覺得自己是不重要的,而壓抑忽略自己的感受。所以對於討好的溝通方式關鍵是覺察和表達自己的感受。雖然可能是困難的,可以從簡單和信任的對象開始練習。

而超理智的方式呢,需要先後練習關注自己、關注別人的感受。這也相當不容易,因為超理智是那麼聰明,他們一不留神又開始講道理,或羅列一大堆的數據、信息。首先需要練習的是和自己的接觸,再練習如何關注到別人的感受。超理智,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直用腦袋,要多多用心,多用其他的感官,去聽,去看,去感覺。

最困難的是打岔的方式,因為習慣了「活在別處」,這樣迴避了很多痛苦和不愉快。要做到關注情境、自己、他人是何等不易,薩提亞的建議是從關注情境開始,學會觀察所在的情境,也就是環境、氣氛,當學會活在當下,才可能進入合自己接觸, 和他人聯結。所以對於打岔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 當然有些極端的打岔可能到了分裂的邊緣,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

總結前四種溝通模式可以和蔬菜類型進行類比,通過類比就可以藉助房樹人工具分析出我們的溝通類型,從而去見圖知自,在認知自我的基礎上,去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溝通的效率,最後見圖知智,通過房樹人讓自己變得智慧,親密關係變和諧,生活變得美好。

文/蔬菜先生

版/長弓小小

審/蔬菜先生

圖/未標註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更多的房樹人課程、知識、案例請關注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房樹人與職場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小白如何變成房樹人分析高手?

TAG:房樹人與職場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