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的孩子那麼內向不願意跟其他人交往不合群是不是很自卑?

我的孩子那麼內向不願意跟其他人交往不合群是不是很自卑?

自卑和內向沒有什麼關聯,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內向是一種人格特徵,是指:個體把注意力更傾向於內部,只是一種相對式的,相對於關注內、外事情的程度。完全內向型的和完全外向型的個體是很少的,基本上都是處於兩個極端之間。

不管內向型的個體,還是外向型的個體都會出現自卑(或者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很多人都認為,內向的個體相對於外向的個體更容易自卑,其實這種認為是存在偏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自卑程度和個體的認知有關,程度越高越是不斷的否定自己,當然還有一些個體意識不到的方面。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以及試圖超越自卑的優越感,自卑並不能說一定是疾病,因為自卑也是一種力量,是刺激著個體朝著變的更好的一種力量,只有當自卑越來越嚴重的時候,才能說是一種疾病。

自卑的表現形式很多,但不喜歡和他人交流並不一定是自卑,因為不喜歡並不是不敢,不敢和他人交流是自卑的表現。所以,內向性格中表現出的不想、不喜歡和他人交流,並不是自卑。

內向型人格的特點是:興趣、關注點多在內部,但不是完全在內部。心理活動常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喜歡沉思、做事比較謹慎。

自卑感是每個人都有的,不管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既然每個人都有,就不能直接定義為自卑就是有疾病了。在一定程度內,自卑是刺激人們變得更好的一種力量,當變成是壓垮個體的最後一根稻草的時候,自卑就是一種疾病了。

但是,生活中當個體意識到自己自卑的時候,並做出消極反應的時候,對於自己來說,就是已經到了一定的程度,這個是由個體對事件的認知程度來決定的。

如果用一句話來說的話,就是:內向是一種人格類型,是根據個體興趣和關注點是指向外部還是內部為依據的人格特徵。而自卑是每個人都有的,根據不同的認知程度,自卑的表現形式和結果也不相同。

細分下來分成以下幾點:

第一,定義不同

百度百科:內向是心理學上,是指氣質中指向性的一種,人的言語、思維和情感常指向於內者為內向,表明神經系統的興奮過程佔優勢。

百度百科:自卑這種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

第二,辨識度不同

內向傾向可以通過外在的行為模式辨識,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保守者往往傾向於內向性格,在一個聚會中往往容易找到外向傾向者與內向傾向者。

自卑程度通過外在無法辨識,一些人外在已經很優秀,甚至取得了頗高的成就,但受一些因素的影響依然自卑,例如林肯公園的主唱。

第三,根源不同

內向傾向是一種天生的氣質傾向,在孩童時期就已經打下基礎,我們大部分人都處於內向和外向的傾向中間。

自卑是一種心理情緒的發展趨勢,通過童年經歷得到愛的多少逐漸雕刻。

第四,可塑性不同

內向傾向一般情況下較難被改變,一個內向傾向者如果去做外向傾向者擅長的社交、溝通、聚會......他會覺得自己的能量被耗盡,無法很好地發揮自己的天賦、創造力與才華所在。

自卑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來源於缺愛的自卑可以通過重新獲得愛得到改善,來源於創傷的自卑需要專業的心理治療輔助,由自卑走向自信有科學的方法可循。

第五,內向和自卑的存在都有其意義

TED演講集中蘇珊·凱恩激情澎湃的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講到,當內向傾向者處於安靜的、低調的或獨處的環境中時,他們感覺到自身的能量最充足,他們的天賦和創造力發揮到最佳。內向的領導者往往能發揮更大的生產效益,因為他們往往更傾向於讓有主見的員工去自由發揮,能夠發揮出團隊的作用。

著名企業家俞敏洪在我是演講家的《克服恐懼》的演講里說道:「一個狂妄的人有可能因為他的狂妄而抓住可能並不屬於他的機會,而一個自卑的人很可能因為自卑而錯失本該屬於他的機會」。俞先生自己也曾自卑過,他鼓勵我們克服內心的恐懼,勇敢地超越自我。

無論你是內向的,或自卑的,上帝創造了你,是賦予了你特定的使命的,請像慈愛的母親、像友好的朋友一樣善待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公開課 的精彩文章:

《前任三》里有你我的故事

TAG:第一心理公開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