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研究:執筆「捻管」及其它
執筆「捻管」及其它
文:郭名高
書法講究用筆。
所謂筆法,一是執筆,二是用筆。孫過庭《書譜》中概括為四字箴言:執、使、轉、用,是從技術層面予以總結。執者,深淺、長短之類是也。就此而論,似無定法,或五指執筆,或三指執筆,更有回腕法以及蘇軾的卧筆法。事實上,執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作品的風格。在此以五指法為例,來看執筆深淺、長短之異。筆者以為,執筆高低是一種審美取向:若求線條靈動、綿勁,執高則宜;但取沉實、厚重,亦可下執。所謂深淺,我更偏向淺執筆。蓋深執若使筆管過手指第一關節,則死,唯腕、臂盡責,而疏於指之捻管,於用筆法多有阻隔。執筆淺且松,線條容易松活,便於捻管,於行筆調鋒時多有助益。當然,不盡如此。
捻管,或左或右,順時針捻之為「外拓」,逆時針捻之乃「內擫」。當筆行盡處,鋒偃不能行進。善筆法者於運行中調鋒,不諳此道者常依仗硯石、墨盒輔之。後者多氣斷、做作,未能佳也。當然,若明此理,對古人筆法會有更深的把握。現以不同碑帖中字來分析,以證此法絕非偶然。「而」字見於《懷仁集王聖教序》,首筆逆時針略捻至末端稍提筆再右捻,撇盡處再順勢提筆左捻,至末端又略提筆右捻以至整個弧線結束,其下兩短豎,首筆左捻入右捻出,接續下一筆,一氣呵成。再譬如「文」字,每每調鋒之處即是上一筆的逆向捻管。若有質疑,可分析米芾《非才帖》中「增」字,孫過庭《書譜》中「起」字等,起收、調鋒,但凡弧線,皆以捻管所成之「外拓」與「內擫」來接續。以此來關照其它書體包括隸書,尤其在弧線及調鋒處,亦復如此。也就是說,捻管所致「外拓」、「內擫」主要針對弧線和調鋒。以孫過庭另外二字來看:轉者,鉤鐶盤紆之類也;用者,點畫向背之類也。「轉」即弧線,「用」不惟向背。而向背以弧線為多,或橫或豎,各有不同。並列二豎,初左捻次右捻,則相向;初右捻次左捻,則相背。橫畫並列二筆與之正好相反。
再者,執筆捻管可為絞轉筆法。尤其在飛白處,若靠平動乾擦,線條中段常無力、多分叉,絞轉能解此弊,更有耐讀性。
當然,捻管並非一味於指間搓動,有其針對性。捻動幅度也非肉眼盡數可察。蓋字有大小,執筆有高低,微妙常在運筆關捩時。故,不可以舞弄金箍棒視之,鬧出了大動靜才承認其存在。所余者「使」,縱橫牽掣之類也,指直線的用筆法。線條不僅要考慮起收,其中段更需用心。若一滑而過,則中怯乏力,故常見頓挫之跡。清末李瑞清寫碑,即是如此。雖有金石氣,然過之尤顯做作,反而小氣了。線條中斷質量要佳,行筆之時當有快慢、提按之別,以此來營造發力點,使後續之線氣足。猶湖面蜻蜓點水,久飛乏力,點水以求支撐而使力。此理易懂,對其尺度之把握則需深究。執筆當松,提按之度是其關鍵。
李瑞清作品
2018年1月23日
TAG:師賢齋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