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長洪:中國工業史資料的搜集、甄別與創新
——大型類書《中華大典·工業典》評介
眾所周知,我國是四大發明的故鄉,傳統社會手工業長期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中國古代社會也是農本社會,重本輕末是常態,歷史記載往往將「工、商」列入「末」的範疇。受此影響,在我國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有關傳統工業的資料顯得非常零碎,難以查尋,這無疑影響了對我國傳統社會手工業史的全面了解。魏明孔研究員主編的近4000萬字的《工業典》系《中華大典》之一典,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近期正式出版。《中華大典》是1992年開始啟動的古籍整理項目,2006年列為「十一五」國家重大工程出版規劃之首,也是國家出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中華大典·工業典》是對漢文古籍中有關工業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科學分類整理和彙編總結的新型類書,是在繼承歷代類書優良傳統、考慮漢文古籍固有特點的基礎上,借鑒和參照編纂百科全書的經驗和方法編纂而成。該類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體例上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工業典》共計9個分典。編纂者根據現代工業主要行業且結合我國傳統手工業自身的特點,設置了《陶瓷與其他燒製品工業分典》《金屬礦藏與冶煉工業分典》《製造工業分典》《造紙與印刷工業分典》《建築工業分典》《紡織與服裝工業分典》《食品工業分典》《綜合分典》。《綜合分典》原則上主要收錄按行業不易分類的綜合性資料,或者按行業歸類則資料不完整而影響閱讀和利用的資料。在具體編纂過程中,既適應綜合性資料的特點,又考慮資料以類相聚的要求,在綱目設置上盡量避免過細。近代中國,在內外條件的變化下,出現了有別於傳統手工業的近代工業,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編纂者頗具新意地設立了《近代工業分典》。《近代工業分典》搜集材料時主要遵循兩個方面的原則:一是具有近代工業的生產形式;二是具有近代工業的管理與組織功能。這雖然與其他分典體例不盡一致,卻不失為一種體例創新。
二是把握總原則前提下各分典具有各自一定的特點。參加《工業典》編纂的數十位學者均是手工業經濟史方面的專家。在具體編纂過程中,除了嚴格按照《工業典》的總的體例,即遵循前期求全,後期求精的原則,對魏晉隋唐及其之前的文獻資料,凡有一定史料價值者,盡量收錄其中;對於宋元以後尤其清代資料,以突出製作為宗旨,嚴格精選。同時,根據每個分典的行業特點和資料方面的差異,不強求一致。這樣,9個分典各自獨立,可作專業性工具書,合之則為完整的工業史大型類書。
三是收集資料力求窮盡。《工業典》資料範圍上起有漢文字記載,下至1912年,編纂者細心搜集,力求無所遺漏,尤其對於宋代以前的資料更是如此。《工業典》所利用的史料超過千種,除了不遺餘力地利用傳世文獻外,對於新發現和整理的各類資料,也盡量給予關注。
四是做到精編精校。在這方面,編纂者充分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古籍整理成果,在材料選取、分類與編排等方面均頗具匠心。工業史資料本身相當匱乏,特別是宋以前,基本上是斷簡殘編。從浩如煙海的歷史文獻中披沙揀金,挑選精華,尤費工夫。材料分類方面,該書原則上經目設總部、部、分部三級,另根據材料情況,也有在分部下再延伸至事物具體名稱的。緯目設題解、綜述、記事、著錄、藝文、雜錄等。由於各級經目情況不同,緯目設置也不強求一律、各目必備。設與不設,設多設少,全依材料實際而定。材料編排方面,原則上以原書為單位,按作者時代排列,但為照顧邏輯次序,亦有作適當調整者。
總之,《工業典》的編纂者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用認真負責、紮實嚴謹的治學態度,為我們呈現了一部中國古代百科全書式的工業史大型類書。它對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的工業布局和經濟狀況,認知中國傳統工業的近代轉型,對於發揚我國傳統社會工匠精神,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構建中國經濟史話語體系,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裴長洪,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TAG: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