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時代、美感、稀缺性,讓人動心的瞬間何止這些

看時代、美感、稀缺性,讓人動心的瞬間何止這些

杭州預展在今天結束,龘藏冬拍小分隊下午就飛往北京了。話說回來,從發出冬拍邀請函開始後台小夥伴的留言也多了起來,有期許也有鼓勵,在此感謝大家的支持,本期讓我們繼續揭開《菩提箴言·貳》的第二篇……

今天要講到幾件題材特殊的藏品,它們的產生無不是作用於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環境,沿著漫長的歷史回溯,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啟迪呢?

菩提箴言

?

回溯篇

唐卡

整幅唐卡為長方形,此類連體唐卡相當少見。唐卡上下分列金剛薩埵和阿閦佛各一身。

16世紀 金剛薩埵與阿閦佛唐卡

尺寸:畫芯寬約22.5cm 高約62cm 整體高寬約28.5*105cm

細看這幅題材罕見的唐卡,它借鑒了歷粉堆金的技法,色彩搭配上以紅、藍、綠為主色調,對比鮮明,給人以沉穩厚重之感,又以金色點綴,畫面富於變化,靈動而不獃滯。線條準確生動,如手、腳等處的線條,自然流暢,頗有工筆寫實的效果,而五彩祥雲的處理,草草數筆形神皆備,又有傳神寫意之趣。

金剛薩埵白色身,衣著輕薄貼體不帶絲毫褶皺。身下蓮座平直,蓮瓣肥潤多彩,顏色深淺過渡均勻,自然優雅的如意狀卷紋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結晶。還有四位飛天遨遊於天際托起了整個蓮座。上方的兩位飛天也手捧鮮花徐徐灑落,表情虔誠,細緻入微地刻畫出一種寂靜自在的宗教氛圍。

金剛薩埵的下方為佛教密宗崇拜的五方佛之一東方阿閦佛。他身呈藍色,面容慈悲莊嚴,全身為菩薩裝束,報身佛的五衣八飾一應俱全。左手結禪定印,手心托金剛杵,右手結觸地印,跏趺端坐於雙象托舉的金剛寶座上。

唐卡整體構圖簡潔,設色淡雅和諧,特別兩位主尊身後的背光用藍色和紅色為底,再用金線勾勒,又增添了畫面恬淡從容的宗教意境。唐卡中間繪製有活佛手印,手印中繪法輪,這代表上師對此唐卡的加持。

日照香爐生紫煙

甪端(lù duān),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之獸,頭生一角是其最大特徵,與麒麟相似,其形怪異,犀角、獅身、龍背、熊爪、魚鱗、牛尾。

清代巨版宮廷風格甪端神獸香熏爐

尺寸:寬高約61*58.8cm 重約25kg

質地:合金銅

參閱:

1、 《紫禁城宮殿》,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2006年,頁66、67,圖41

2、 《故宮歷代香具圖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No.119清 鎏金鑲嵌銅端香薰

3、 《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宮廷珍寶》,No.7 金端

4、 北京翰海2011年春拍,Lot2838,明代甪端香爐,成交價:RMB 448,500

5、 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Lot6833,明甪端形熏,成交價:RMB 1,035,000

6、 中貿聖佳2016年春拍,Lot0980,清銅鎏金甪端香熏,成交價:RMB 632,500

甪端崇拜在明清兩代均為皇家所重視,內府專置有司負責製造事宜,以供內廷之用。甪端是識賢聰慧的神獸,統治者為了表現自己的賢明,也為了得到神獸保護,成為皇帝寶座旁必有的陳設,身在寶座而曉天下事,做到八方歸順,四海來朝。今仍可見故宮太和殿、干清宮等重要宮殿寶座兩旁均置甪端形熏。

此熏爐由爐蓋和爐身兩部分組成,蓋為獸首,爐為獸身,兩者合為甪端形象。獨角、立耳,體態健碩雄壯,昂首傲立;四足強悍,踞地有力;雙目圓瞪,炯炯有神,氣勢威嚴。前胸配以纓絡鈴鐺,頭部與身體可開合,便於放香,腹部中空,口齒透雕,以利散香,設計巧妙。身披火雲甲,散尾翻卷自然,髮絲雕刻精細。全器包漿溫潤細膩,體量碩大,形制古樸,氣宇不凡,足見皇家氣象,為難得的收藏實用之佳作。置於案上、室內一隅或掌上,不甚樂乎。

璀璨奪目的尼泊爾藝術

自公元7世紀以來,尤其是12世紀末和14世紀初佛教在印度和克什米爾地區相繼消亡,尼泊爾藝術成為西藏佛教藝術的最重要來源。17世紀之後,尼泊爾風格對西藏的影響有增無減,許多尼泊爾工匠也往來奔波,為藏區各地製作佛像。這些因素促使尼泊爾藝術在清代倍受西藏各地推崇,並逐漸形成一種交織尼泊爾藝術元素、西藏審美以及漢地藝術特徵的造像樣式。

16-17世紀 尼泊爾風格彌勒菩薩站像

尺寸:寬高約12.5*32cm 總高約39cm

質地:銅鎏金

參閱:

1、北京古天一2017春拍,Lot3066,18世紀彌勒佛像,成交價:RMB 920,000

2、北京匡時2017年春拍,Lot1042,清銅鎏金彌勒菩薩立像,成交價:RMB 627,000

彌勒是大乘佛教所說的「未來佛」之一,有菩薩和佛兩種身形,成佛後的彌勒著佛裝。此尊造像面龐寬平,眉眼上挑,五官位置偏下,是尼泊爾造像藝術的人物特點,在薩迦寺、夏魯寺的造像和唐卡上都能找到其藝術來源。身姿妙曼,四肢靈動,手腳刻畫細膩,造型寫實靈動,是尼泊爾造像藝術傳統的完美展現。

這尊造像的藝術風格具備尼泊爾傳統造型的鮮明特點,與同時期尼泊爾風格造像特徵基本一致。其胎體厚重,除了在菩薩背後留有一個裝藏孔外,整體都是實心鑄造,分量極重,在16-17世紀尼泊爾馬拉王朝國力日漸衰落的歷史背景下,還能有如此耗費工本的佛像已非常難得。

早期佛像藝術

斯瓦特河谷是興都庫什山印度河的支流沿岸,舊時位於犍陀羅地區的北部,相當於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及阿富汗東部地區。6世紀之前,斯瓦特地區的佛教造像主要受犍陀羅藝術的影響。

7-8世紀斯瓦特風格四臂觀音

尺寸:高寬約17.3cm*9.5cm

質地:黃銅,嵌銀眼

參閱:

1、香港邦瀚斯2016秋拍,Lot0105,斯瓦特河谷,6-7世紀銅錯銀觀世音菩薩像,成交價:RMB 2,779,320

2、北京翰海2008年春拍,Lot1841,7-8世紀蓮花手菩薩,成交價:RMB 3,136,000

3、北京保利2014年秋拍,Lot6674,7世紀蓮花手觀音,成交價:RMB 1,150,000

自6世紀起,斯瓦特開始向獨立的藝術形式發展,造像既吸收了犍陀羅、笈多藝術風格,又與中亞藝術合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斯瓦特風格。這一時期的斯瓦特造像已經不滿足於犍陀羅藝術那種單純的敘述和寫實手法,開始追求裝飾效果,造像更莊嚴、更具宗教神秘性。

斯瓦特造像大多採用銅鑄,所用銅質皆為摻鋅的黃銅。一般是整體鑄造,無分鑄焊接的現象。鑄完後進行拋光處理,看上去圓潤鋥亮,且不鎏金。在工藝技術上也出現了新的發展,例如錯金銀鑲嵌的眉間白毫和雙眼等,這種地域風格持續繁榮至10世紀,與後來的克什米爾風格相近,並對中國西藏西部地區的造像產生深遠影響。

此尊四臂觀音整個面像具有明顯的南亞人特徵,造像身軀凸顯,造型飽滿,姿態生動。手法簡練,注重遠觀效果,立體感很強,細部刻畫恰到好處,具有很強的雕塑性和藝術性,整體顯示出斯瓦特造像的典型特徵。

斯瓦特風格造像最特殊之處在於其獨特的蓮花座樣式,蓮瓣本身的輪廓修長並呈現小幅度曲線,而末端微微向上翹起使得整體呈現出寫實自然的律動感。這是早期佛造像藝術史上光彩奪目的一個篇章,而來自於此的造像在市場上極為稀缺,可遇而不可求。這尊古意盎然的造像帶領我們見證了一個古老佛國的精妙工藝與虔誠之心。

罕見壇城天珠詮釋寂靜與憤怒

此顆天珠圖案十分特殊,珠子兩邊為十字金剛杵,也有壇城的寓意。金剛杵是代表佛法不滅與堅定的本心,而壇城代表了佛菩薩的宮殿。

千年至純十字金剛壇城特殊兩眼天珠

(佛眼、金剛眼)

尺寸:對孔長約3.5cm,寬約1.2cm,配珠直徑約0.7cm

註解:兩眼為佛眼和金剛眼

這顆極為罕見的十字金剛杵壇城兩眼天珠器型規整,鑲蝕紮實,咬色分明,珠體飽滿,線條清晰流暢,材質為頂級材質,包漿溫潤如玉,玉化泛油,想來歷代主人都呵護備至愛不釋手,所以才會歷經千餘年有如此完美的品相,更為特殊的是此珠的硃砂成斑痕狀,極為罕見。

最為罕見的是壇城中間的兩個眼睛各不相同,一側是代表慈悲本心的菩薩之眼、佛眼,一側是代表怒目的護法金剛之眼,充分體現了藏傳佛教的寂靜與憤怒——面對眾生慈悲寂靜,面對邪魔外道示以憤怒誅滅。

總的看來,壇城與十字金剛杵、佛眼與金剛眼概括了寂靜與憤怒的周天眾佛菩薩,讓人感覺此珠真是從天而降方現空中文武諸佛的一眸……

溯源帕拉

再遇帕拉,今天要講的這件作品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早期造像特徵,其頭部所戴三葉冠形制、輪廓分明的五官以及坐姿、蓮座造型等,都可與帕拉時期的東北印度造像聯繫在一起。那當時帕拉風格對西藏本土造像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13世紀西藏帕拉風格綠度母像

尺寸:寬約7.0cm 高約13cm

風格:西藏帕拉風格

來源:邦瀚斯紐約2015春拍,13世紀綠度母

參閱:

1、艾米·海勒《西藏佛教藝術》,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第66頁,圖版2-15,度母像,東北印度,12世紀,國外私人收藏。(圖一)

2、王家鵬《藏傳佛教金銅造像圖典》,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93頁,圖版183,綠度母,12-13世紀,西藏。(圖二)

3、馮·施羅德《西藏寺廟珍藏佛教造像108尊》,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第136-137頁,圖版45B,12-13世紀西藏帕拉風格綠度母,藏於西藏止貢替寺:色康拉康殿。(圖三)

4、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Lot5710,17世紀雪堆白綠度母 。(圖四)

5、北京翰海2016年秋拍,Lot2326,17-18世紀清宮廷/扎納巴扎爾風格綠度母。(圖五)

6、四川重華2017年春拍,Lot0171,12-13世紀綠度母,成交價:RMB 1,782,500

7、北京印千山2016春拍,Lot1307,十二世紀綠度母,成交價:RMB 908,000

綠度母在藏傳佛教中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此尊綠度母像,以誇張的「折姿」彰顯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四肢及腰身被塑造得柔軟而富有彈性,宛如一位16歲的少女,充滿生命的活力。

整件作品線條呈現了高超的塑型能力,將婀娜的女性身體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此外,造像的各個細節處,如頭部的絲帶、耳璫、四肢所佩戴的臂釧、手鐲、踝鏈等,無一不被精細地刻畫,反映了此時期造像高超的藝術技巧和工匠的浪漫主義情懷。尤其是其束腰仰覆式蓮花座,蓮瓣雕刻圓潤細緻,挺拔有力,製作精當,是11至12世紀帕拉造像常見的藝術造型,這也被西藏工匠原本地吸收了,同時蓮台下方獨特的鏤空設計則體現了當時工匠的創新精神。

絕大多數情況下,相同風格的造像均採用鋅銅合金鑄造,造像會呈現出鎏金一般的光潔效果,這種傳統同樣來自帕拉王朝時期的各個造像中心,很顯然,同樣的技術被完整地傳入了西藏。

此尊綠度母整體銅質潤澤,鑄造技藝精湛,加工手法嫻熟,包漿豐潤,風格明確、來源清晰,是13世紀西藏帕拉風格造像藝術中代最具表性的傑作,值得關注。

寶冠釋迦牟尼

寶冠釋迦牟尼佛,顧名思義,以佛裝釋迦牟尼像頭戴寶冠而得名,這類寶冠佛的出現與密教形成有關。密教出現以前,佛像僅著通肩或袒右袈裟,一般不佩戴任何飾物,這一造像裝飾特點在斯瓦特、犍陀羅地區發現的佛教藝術初創時期的造像中可以得到印證。

14世紀 寶冠釋迦牟尼

尺寸:高約25.2cm,寬約20cm

風格:尼泊爾

質地:銅鎏金 局部冷金嵌綠松石 彩繪

來源:古天一2015秋季拍賣會,緣起——藏傳佛教藝術專場,lot4028,14世紀寶冠釋迦牟尼,成交價:RMB 1,955,000

7世紀後,佛教逐漸密教化,隨著佛教神格體系的逐步完善,金銅佛造像開始追求奢華的裝飾,不僅戴上了寶冠,有些還在身體各部位佩戴華麗貴重的裝飾品。寶冠佛的形象後來傳入中國西藏、印度西北部和中亞地區。隨著藏傳佛教的逐步發展成熟,這一類型的造像製作也逐步變多,並且在元代達到第一個高峰,本件作品便是這一時期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寶冠佛在圖像學上有著相對固定的形態,具體到此尊造像我們可以看到:釋迦牟尼著袒右袈裟,頭戴五葉寶冠,每片冠葉上還鑲嵌松石,最邊的冠葉上另外鑲嵌了粉色碧璽珠作為裝飾,寶冠尾端在耳後分別引伸出一條繒帶,繒帶尾部亦鑲嵌松石碧璽。他面容圓潤,雙唇微頷,雙眼微張,似乎在靜靜注視著觀者。面容恰似一青春少年,這也是元代造像面部的一個突出特徵。

此尊佛像的幾大突出特點值得關註:

面部、肩部寬度比例、蓮瓣特點均符合14世紀元代中後期的寶冠佛藝術特徵,為判斷本件作品的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據。

蓮座正後部分未見蓮瓣而以墨塗抹,這也是這一時期造像的常見特徵之一。

封底在後來經歷二次裝藏,上貼墨繪金剛交杵封簽,封簽應有百年左右歷史,保存完好,實為難得。

造像頭部螺發、面部泥金及五官描繪精當,寶冠繒帶鑲嵌無缺失,造像整體金水明亮,品相極佳。

龘藏2017年冬拍

再見,杭州!

你好,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龘藏匯 的精彩文章:

從一尊四臂菩薩看明代永宣年

TAG:龘藏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