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啥是自戀型人格

啥是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是指個體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尊的一種人格特徵。忙於尋求自尊的支持,過度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時常感到自己名不副實而招人厭惡。自戀型個體對情感敏感,就因為在意他人的看法,所以他善於覺察他人,配合外界以達到他人的要求。

這種過分地關注外界的看法,無疑有兩個極端——自卑和自誇。無論是哪一種,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擔心自己不夠優秀,怕自己蒙羞、懦弱以及低劣。因此,主觀體驗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對「羞辱」的羞愧和恐懼;二是嫉妒,自己的不足與對方的完美無缺形成對比後,產生嫉妒感,進而喜歡評頭論足,譴責、蔑視或嘲弄對方,甚至於摧毀對方。(如果對嫉妒的兩種含義有清楚地認識的話,很顯然,這種嫉妒屬於envy,而不是jealousy)

防禦方式

理想化和貶低一唱一和,是自戀型個體最典型的防禦方式。上文中提到的兩種極端,如果對自己理想化同時貶低他人,那麼就是浮誇型;如果理想化別人同時貶低自己,那麼就是自卑型。當然,這兩種類型可見於同一個體,在不同時段轉換。

自戀型個體也會通過追求完美來達到防禦,心中充滿了好高騖遠的空想,裝作已經達到目標(華而不實)或者將失敗歸咎天命(令人沮喪)。一般通過對自己或他人習慣性地批評而表達對完美的需求(浮誇型批評他人,而自卑型批評自己)。

另外,自戀型個體還會將自尊感轉嫁於他人,將某些人理想化,視作完人,然後通過認同此人(瞧,我是他的部下,他太棒了!)來體驗自我膨脹的感覺。好像他就是他的一部分一樣。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過不了多久,他會發現那個「完人」也有缺陷,於是一棒子將他打死!這樣的片段我們如此熟悉,因為它不斷地在諮詢室里上演。

形成原因

自戀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恐怕很難用衝突的角度去解釋,我們更傾向於用發育中的缺陷來理解它。他們的內心體驗主要偏向於若有所失,而不是神經症性衝突。各類文獻提供了很多途徑幫助我們理解:基本安全感和認同;自體概念;自尊管理;依戀與分離;發育固著和受挫;羞恥感;情感調節、創傷和依戀等等。

早在弗洛伊德時代,人類傾向於受嚴厲的超我的拷問,自戀型個體驅力主要是受內心對自己的評判。而如今,自戀型個體更傾向於早期對關係失望的一種補償。早年時,他是父母的一部分(溫尼科特稱之為「虛假自體」),只有當他成為某個角色時才會受到讚賞,只要他暴露出自己的意願或感受,就會引來拒絕和羞辱,因此他會配合父母,成為父母期待中的人。所以這樣形成的自體,我們稱之為「虛假自體」。如今,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通俗句子,如「父母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由孩子來實現」,說的便是此意。

自戀型個體早期的教養環境和評頭論足的家庭氛圍相關,父母設定的目標直接和孩子的自尊掛鉤,只要孩子沒有做到,就會直接遭到嚴厲的批評。還有一些家庭是另一個極端,父母給予過度的表揚和誇讚,雖然這是正性的評價,但是孩子仍然會有被評頭論足的感覺,甚至會感覺到父母言過其實而讓他感到難以勝任,總擔心自己不夠稱職。

總之,自戀型個體無法辨認真摯的情感與取悅他人之間的區別。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壓力,讓父母無意間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強,然而讓孩子付出的代價即是無法知道自己真正的意願和情感。

諮詢室內

病理性自戀型的來訪者缺乏建立關係的興趣,諮詢師常常被貶低或理想化,感到懷疑自己、厭煩、睏倦和無用感。如果諮詢師將這種移情和反移情反饋給他和他分析,他也對此毫無興趣。他投射性地認為這是諮詢師的自負和怯懦才會對此窮追不捨。我們也可以看到,諮詢師成了他外化的自體的一部分,他自己身上的(理想化或貶低的)一部分投射到了諮詢師身上,因此,諮詢師感到懷疑自己、擔心自己失誤,正恰恰是來訪者的心理。也許這用科胡特的「自我客體(selfobjects)」的理論來理解比較適合。

由於不同的理論主張不同的治療方式,因此沒有固定的一致的方法。作為諮詢師,首先要幫助他接納自己,放棄自我吹捧和貶低他人,保持足夠的耐心,忍受消沉的反移情。由於自戀型個體極度害怕暴露缺陷,諮詢師要看到他背後的羞恥心。在這裡,諮詢師的榜樣作用很重要。諮詢師首先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對弱點不含偏見的展現,抱現實的態度。尤其當自己失誤時,要勇於承認同時避免過度自我譴責。另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來訪者有時會當面詆毀和無視諮詢師的話,但是他在背後卻經常引用那些話,這是對諮詢師的認同,要看到他隱藏的「依賴」,當諮詢師不夠敏感時,他們會顯得脆弱、受挫。所以諮詢師應更多地依靠自身的力量,真實、坦誠、勇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德天空 的精彩文章:

TAG:智德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