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逼」不是留守兒童的代名詞
呼喚民眾以更加客觀冷靜的態度去對待留守兒童
本文首發於D紀錄(WorlDocs)
出品百神傳媒(baishenchuanmei)
| 介 末 按 |
在過去的一年的時間,D紀錄為坐標廣州的朋友帶來了超過30部紀錄片和短片的放映,有「王兵·雲南三部曲」、「情感關係系列紀錄片放映」、「徐童新作《兩把鐵鍬》」和「童心築夢系列放映」,同時和廣州紀錄片節、中國獨立影展、CNEX的聯合展映。
今年我們將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加多元的紀實影像,從電影造夢的另一面與更廣泛的觀眾一同呼喊影像的真實,從紀錄片的視角去呼喊透見世界真相的好奇。
[呼喊影像]的第一個主題是[孩子生活],《加一》《野草集》和《上阿甲》的三位導演分別從湖南鄉村、北京城郊、怒江峽谷三個地方觀察了孩子們的生活。這其中,有蔣能傑導演參與到鄉村留守兒童圖書屋的建設中、宋軼導演在工人身份自我認知做出影像探索的嘗試、晉江導演從孩童原始般的生活捕捉其中的情感。
能將這三部影片帶到廣州D紀錄的放映,在此非常感謝三位導演的支持以及棉花沙鄉村圖書屋公益影像放映計劃、新工人影像小組的支持,同時也非常感謝北京[詞語放映]的策展人王磊先生,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上阿甲》這部紀錄片,也感謝劉芙蓉女士向我們引介《野草集》。在他們的鼎力支持下屆時將會有導演現場或線上連線同大家交流觀影感受。
本周的[呼喊影像]第一場是《加一》,導演蔣能傑摒棄了苦難視角,客觀真實的記錄了留守兒童加一的生活。或許,留守兒童只是一個特殊群體的標籤,他們的本質還是兒童,他們有自己的快樂與純真,儘管特殊的境遇使他們的經歷與眾不同,但這種的不同不應該用好壞來定義。
我們並非為苦難洗白,只是呼喚民眾以更加客觀冷靜的態度去對待留守兒童,即使我們無法徹底解決這一系列的問題,至少也不該消費苦難和讚頌荒誕。
D 放 映 介 紹
影 片 介 紹
加一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每次短暫的相聚都會牽動加一幼小的心靈:和爺爺長途跋涉去看望在外打工的父母,離別時躺在爸爸的腿上靜靜落淚;春節後,加一的媽媽提前出去打工,加一沒有說再見,卻偷偷躲在被窩裡泣不成聲。
留守兒童並不都是「苦逼」的代名詞,加一也有屬於自己的快樂時光,她開心地和同學玩耍,淘氣地把弟弟逗哭之後,又像個大人一樣哄著他……
導 演 介 紹
蔣能傑:獨立製片人,紀錄片工作者,導演。2009年成立「棉花沙影像工作室」,曾拍攝留守兒童系列紀錄片三部曲《路》、《村小的孩子》、《初三》,其中,《村小的孩子》榮獲德國法蘭克福影展一等獎、第三屆鳳凰紀錄片大獎、最佳紀錄長片獎。
導 演 自 述
「我常是駐紮在他們家中,長時間和他們「廝混」在一起,一起無聊、一起瘋狂,甚至一起和他們不厭其煩地重複著同一種遊戲。
拍攝之初我就在提醒自己,不要可憐他們,不要悲情於他們,當我真正和他們一起忘我地玩耍,一起在看望他們父母的路上奔波,一起和他們的父母分別時,我才徹底進入到他們特殊的經歷搭造的豐富的內心世界。
這樣的拍攝和這樣的視角,對我來說也是一次突破,因為我要做一個最冷靜的旁觀者,把我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傳達到已有定義的觀眾心裡。」
TAG:百神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