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國天然氣消費井噴,探明儲量大增

我國天然氣消費井噴,探明儲量大增

原標題:《煤制氣產量杯水車薪——我國天然氣消費井噴,探明儲量大增》

本刊主筆 劉國偉

【為了緩解霧霾天氣,保衛藍天,我國正在大力調整能源結構,用天然氣這種更加潔凈的能源替代燃煤。值得一提的是中俄雙方簽署的「世紀大單」約定,俄羅斯2018年開始通過中俄東線向中國供氣,供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此外,作為煤炭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我國也在積極探索煤制氣技術,來彌補天然氣的不足。】

中亞天然氣管道霍爾果斯計量站是該管道進入我國的第一站

四川兩千年前就曾燃氣製鹽

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川中一隅因為地質構造上的得天獨厚,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氣的地方。今天的四川省邛崍市臨邛鎮是個安逸平靜的小鎮,絲毫看不出一兩千年前的喧鬧。其實當地人使用天然氣的歷史已近兩千年了。我國學者從漢代文獻記載中發現,臨邛(現在的四川省邛崍市臨邛鎮)一帶開鑿的火井(天然氣井)最遲不晚於公元前1世紀中期(漢宣帝年間)。

今天在邛崍市部分村民家的房後,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埋藏在地下有一米多深的古代陶制的天然氣輸送管道。管道口徑為12厘米,壁厚為1厘米。1952年,在邛崍花牌坊鎮出土了一塊東漢時期的「火井」畫像磚,它生動地再現了古代邛崍人在高高的井架上,怎樣打井、如何熬制井鹽的場景。

上世紀20年代,四川通過燃燒天然氣來製取井鹽的情景。

晉朝人常璩在他的《華陽國志》里,生動地描述秦漢時期用天然氣熬制食鹽的盛況:「有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里。以竹筒盛其火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鹽。家火煮之,得無幾也。」

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天然氣井可以點燃,火勢很大,人們甚至用竹筒裝著天然氣當火把來照明;用天然氣煮鹽,火力比普通火力大得多,出鹽還多。

到明朝中期(16世紀中葉),四川天然氣的開發規模已相當龐大,而且用竹筒和木頭製作了輸氣管線,總長達二三百里。直到現在,四川仍然是我國的天然氣生產大省,在國內天然氣生產領域地位舉足輕重。

中國天然氣資源家底殷實

古人獨具慧眼地使用天然氣的事實,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地下確實有「寶」。那麼我國天然氣資源究竟有多少,生產能力如何呢?

我國天然氣資源的最新數據,來自2016年6月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15全國油氣資源動態評價成果》,是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對全國油氣資源潛力進行的最新評價、梳理和匯總,總體來看國內天然氣資源稟賦非常可觀,有如下特點:

一是天然氣資源總量豐富。天然氣地質資源量90.3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50.1萬億立方米。資源量大增的主因是勘查投入的增長帶來工作量的增加,地質認識的深化和技術進步拓展了勘探領域。

二是重點地區天然氣資源大增。尤其以四川盆地、鄂爾多斯和塔里木盆地等地的天然氣資源量增長最為突出。

三是剩餘油氣資源豐富。全國待探明天然氣地質資源量77萬億立方米,未來按照「穩油增氣,發展非常規」的思路,重點在大型盆地的新層系、新領域和海域深水尋找優質儲量,可以實現油氣增儲。

四是全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潛力較大。預計2030年之前,我國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還將處於高峰增長階段。

從空間上看,我國已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四川、塔里木、渤海灣、松遼、柴達木和準噶爾等七大盆地,這七個地點蘊藏的天然氣資源佔全國的91.3%。最近10年,是我國天然氣勘探和生產狂飆突進的10年。2007年到2016年間,我國天然氣產量10年間翻了一番,世界排名從第九位上升到第六位。

內蒙古蘇里格的一個天然氣加工廠

近年來,國外開採量飆升的頁岩氣在中國也有生產,預計2017年產量僅次於美國、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頁岩氣的埋藏位置要比美國深得多,國內頁岩層中還往往摻雜大量泥土,比美國的頁岩層潮濕,因此更加難以通過「水力壓裂法」來開採。

我國天然氣進口量大增

儘管獲得了大量投資和大力扶持,我國天然氣產量的增速仍然無法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我國目前的天然氣消費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位居世界第三。天然氣進口總量近年來增長顯著。據估計,中國2017年的液化天然氣(LNG)進口數據為3789萬噸,超越韓國成為全球第二大LNG進口國,僅次於日本。

2017年12月25日,裝載著7萬噸液化天然氣的「塞維利亞努森」號船舶停靠在天津LNG接收站碼頭。

天然氣的進口和陸上運輸離不開發達的陸上基礎設施。我國天然氣管道建設起步較晚,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長輸天然氣管道「陝京一線」直到1997年才建成投產。但是,一旦啟動就呈現出極其迅猛的勢頭,2004年「西氣東輸」管道建成投產以來,平均每年新增天然氣長輸管道里程達到4000公里以上。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天然氣儲運設施的主體框架已基本形成。截至2016年底,我國天然氣管道總里程約6.8萬公里,形成了「西氣東輸、海氣登陸、就近外供」的供氣格局。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俄雙方於2014年5月上海亞信峰會(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期間簽署的《中俄東線天然氣購銷合同》,合同期為30年。雙方約定,俄羅斯2018年開始通過中俄東線向中國供氣,供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該合同以數額之大、合作年限之久,被稱為全球天然氣市場的「世紀大單」。

煤制氣依舊是杯水車薪

2016年,我國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僅為6.4%,遠低於24%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

鑒於燃煤被認為是霧霾席捲大半個中國的罪魁禍首之一,依託我國豐富的煤炭資源開發煤制氣,彌補天然氣供需的缺口,一直被視為煤制天然氣的發展機遇。

所謂煤制氣是煤制天然氣的簡稱,通常指將開採出來的原煤,經過氣化工藝製造合成天然氣。全世界已投產的工業級煤制天然氣裝置較少。受益於豐富的煤炭資源,中國的煤制氣在規劃產能層面的規模已是世界第一。《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7白皮書披露,2017年中國煤制天然氣21.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但是,這個產量與我國每年接近24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消費量相比,無疑是杯水車薪。

慶華能源集團位於新疆曲路海的煤制氣工廠

2017年,國內煤制氣發展的一大亮點是伊犁的煤制氣項目。當年6月16日,號稱世界最大的單體煤制氣項目——新疆伊犁新天煤化工公司年產20億立方米煤制氣項目開始試生產,成功將當地豐富的煤炭資源轉換成天然氣,並將通過西氣東輸二線管道源源不斷地送往浙江。該項目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多項指標世界領先。

目前,該系統運行穩定。今年冬季天然氣使用高峰期間,由於全國多地煤改氣工程的實施,一些地區出現「氣荒」,新天煤化工公司的煤制氣為緩解國內天然氣供應的緊張狀況做了貢獻。

我國三分之二人口沒用天然氣

未來數年,天然氣是我國推進主體能源綠色低碳更替的重要基礎。

我國在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力爭2020年、2030年天然氣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分別達到約10%和約15%的目標。據在北京召開的「2017年能源大轉型高層論壇」披露,目前我國消費天然氣的總人口是4億多一點,也就是說天然氣供應只能滿足全國1/3人口的需求,還有2/3的市場有待開拓。在實施天然氣發電工程,大力發展天然氣分散式能源,推動天然氣與新能源的融合發展方面,依舊任重道遠。

(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以及轉自《環境與生活》雜誌)

責編:鄭挺穎

網編:吳燕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境與生活雜誌 的精彩文章:

你能對環境做得最好的事:開啟零廢棄之旅

TAG:環境與生活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