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想擁有幸福的家庭

我想擁有幸福的家庭

都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其實幸福或不幸福說的是家庭成員的主觀感受,要想擁有家庭幸福感,就需要每個家庭成員付出努力,學會愛、學會表達溝通、學會分享。

與家人交往是一門學問,要想在家庭生活中遊刃有餘的做好,需要不斷的學習和修鍊。

今天的晨讀分享恰巧為我提供了這方面的學習內容,史蒂芬 · 柯維的《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就是幫助我們建立幸福家庭的一把鑰匙。

幸福美滿的家庭需要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耐心經營,所謂的經營就是在家人相處時,都能讓對方舒服,讓對方感受到愛。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在家人面前暴露最糟糕的一面,最愛對家人發脾氣,因為家人更親密,所以更不知如何相處。

如果你和我一樣,有處理家庭問題的無力感,那就用書中的原則來嘗試一下,看是否會有改善。

一、對家人的行為做出反饋。

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個體,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習慣。當家人的言語、行為讓你有不舒服的感受時,這是正常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是及時和如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對方注意到自己的「盲點」,意識到自己的問題。

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為自己的原生家庭是冷暴力情況,所以我成立自己的家庭後,和LG相處非常敏感。

LG的一些言和形經常會讓我產生不快,其實這些不快是從自己的原生家庭帶來的感受,我渴望討論這些感受,但又沒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當很多話念念不忘的憋在心中,在某一天終於表達出來時,也變成了對對方的指責。

自己的錯誤點在於沒有在行為發生時就給以反饋,而在矛盾激化時提出,這讓對方的感受變成了我在挑他的毛病。

這裡強調的是一定在動作停止之前進行反饋,反饋時,傳遞的是自己的感受,以「我」為主語,比如「我是這樣想的」、「我感到」、「我擔心」,而不是傳遞對方的行為,指責對方。否則就造成對關係的傷害。

二、對家人的話語進行反饋。

家人溝通、交流時,認真傾聽,留意對方話語背後的含義。當家人說話時,將自己聽到的意思翻譯給對方,尋求確認。

此時,和上面第一條的做法正好相反。反饋時,要用「你」為主語,將對方想要傳遞的信息反饋回去,讓對方確認是否正確,鼓勵對方進一步說出自己的感受或需求,「你是這樣想的么?」,「你是這個意思么?」。這樣可以更好的引導對方表達自己,要多鼓勵家人的表達。

對於這一點,我可得好好練練自己的句式。現在每天陪伴兩歲半的寶寶,每天都要和寶寶說很多話,寶寶現在正愛表達,認真聽寶寶在說什麼,用「你是這個意思么?」,「你是想這樣么?」的句式來引導寶寶更好的表達自己,同時也練習自己與他人溝通表達時的正確方式。

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是每個人都嚮往的,在這樣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享受輕鬆、自在,享受暢所欲言,隨時接受家人的正向反饋,獲得改變和進步。

而改變的前提是你真的接受上面的兩條觀點,在你的現實生活中實戰演習,不斷練習、不斷修正,將它內化到你的生活中,真的讓自己的行為為自己帶來幸福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陪伴果果一起成長 的精彩文章:

TAG:陪伴果果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