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是如何治理黃河的,效果如何?

清朝是如何治理黃河的,效果如何?

原標題:清朝是如何治理黃河的,效果如何?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桂強,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黃河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但是也是中國的「災難河」。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黃河有明確歷史記載的決口就達一千五百餘次,給兩岸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了治理黃河,歷朝歷代都設有專門的人員。清初沿襲明制,設河道總督一人,管理黃河、運河一切事務,駐地在山東濟寧。康熙十六年(1677年),河道總督的駐地又移駐清江浦。河道總督為正二品大員,與直隸總督相同。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給予河道總督以兵部侍郎兼督察員右副都御史銜。河道總督亦遵循各省督撫衙門之例,官署內不設佐雜屬員,僅靠吏員辦理。


(黃河泛濫圖)


在整個清代,治理黃河始終是朝廷要務,但是最具成效的當屬康熙時期靳輔治理黃河。1675年,正當康熙忙著平定「三藩之亂」時,黃河泛濫,江淮地區的七個州縣都淪為黃泛區。當康熙帝控制住局面後,即開始著手治理黃河。不過治理黃河難度巨大,稍有不慎,即可能釀至大禍,因此需要一個精明能幹的人主持。康熙帝在深思熟慮之後,最終選定了靳輔擔任河道總督。


(靳輔)


靳輔在接獲康熙帝的聖旨後立即與幕僚陳潢沿著黃河逆流而上,白天勘測黃河沿岸的水情,晚上則查閱相關資料,經過連續數月的努力,終於整理出一套治理黃河的詳細方案。靳輔在一天之內連上八道奏摺,向康熙帝陳述自己的治河方案。康熙帝看後十分認同靳輔的方案,為了配合他更好的治理黃河,又從各地調集了大量的工匠河夫役,供其調遣。經過八年的努力,終於解決了黃河的水患,使得黃河水順利流入大海。康熙帝聽聞後龍顏大悅,親自考察黃河水情,歸來後對靳輔大加讚賞。



(黃河治水圖)


靳輔治理黃河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其死後五十年間,黃河都沒有發生水患。為了表彰靳輔的功績,朝廷特意在黃河岸邊修建祠堂,以供兩岸百姓紀念他。然而靳輔治理黃河的方案只是一時解決了黃河水患的問題,卻導致黃河河床不斷淤積抬升,到了咸豐年間,黃河河道已經千瘡百孔,難以治理。咸豐元年(1851年),黃河再次發生大水,洪水在三江營入江, 形成了入江水道的雛形。咸豐5年(1855年)黃河蘭陽(現蘭考)決口北徙,最終結束了黃河奪淮的局面。

參考文獻


陳蘊真:《黃河泛濫史:從歷史文獻分析到計算機模擬》,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孫金玲:《清代黃河泛濫對豫東平原生態環境的影響》,《農業考古》2014年第2期


編輯:馬巧玲

歡迎讀者朋友們訂閱季我努學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清朝河道總督是幹啥的?清朝治理黃河初見成效為何又決口了?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