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大火:「我的呱兒子為啥這麼受歡迎?」
關注駝叔的你
很有勇氣
本文大概
1600字
閱讀需要
4分鐘
《旅行青蛙》火了:
肆虐朋友圈,微信指數超過1000萬;
微博熱搜話題閱讀量3億;
APP Store免費遊戲榜下載第一名。
駝叔看到這個數據時,真的震驚了。
在好奇之餘,我也去嘗試了一番。
不得不承認:
即使玩法近乎為零,但這遊戲確實有毒。
整體來說,遊戲簡單,又不簡單。
簡單的,是遊戲之內。
遊戲內容,兩個字可以形容:
等待
遊戲的主動權不在我們手裡,而是在青蛙身上。
他什麼時候回來,在外面過的怎樣,一切隨緣。
玩家能做的,只有在等待。
偶爾他的小夥伴還會來串個門,
在等待的同時,還要順便招待好他們。
不簡單的,在遊戲之外。
正如青蛙一望無際的旅行一般,
也給予了玩家一望無際的思維空間。
遊戲引起了很多玩家的思考。
有的玩家這樣評價:
在旅途中的那隻青蛙,如同在外求學與工作的我們。
象徵著我們那顆堅持不懈又不乏好奇的心。
還有很多玩家這樣感慨:
我們如同家長一般,
一次次打點行囊送它離去,
卻一次次的又盼著它早日歸來;
平時從不互動,卻時刻期待著它的回信。
或許這封回信,印證了這種對於家的羈絆。
遊戲也確實是按照這樣的寓意而設計的。
青蛙在日文中是(カエル),恰巧跟歸來(かえる)同音。
遊戲叫做《旅行青蛙》,也可以直面的理解為:
旅行與歸家
在高強度的生活壓力下,家人之間開始缺乏交流。
無論中國人或是日本人,都有這樣的感觸。
正如這款遊戲一般,
玩家與青蛙全篇毫無互動,
但青蛙依舊會往家中寄回自己的旅行所得。
這也是日本二次元文化中最常說的:
心的羈絆。
即使寓意如此,但遊戲的異軍突起卻與此關聯不大。
畢竟意義非凡的遊戲有許多。
同時,也正如駝叔前文所說,
這款遊戲的玩法,真的近乎為零。
每天看一看,點幾下,玩家存在感極低。
嚴肅的說,可能這款遊戲,連遊戲都稱不上。
這可能就是一款意外下興起的現象級遊戲。
每一個現象級遊戲,有一個最大的特徵:
非遊戲玩家出身的女性玩家激增。
16年《陰陽師》的大火,應該各位讀者還記憶猶新。
《陰陽師》本身的可玩性一般,但卻獲得了意外的成功。
當初通過《陰陽師》現象,有人做過一個專業分析:
現象級遊戲的特點表現是:
對遊戲性的無感、對畫面美工的追求、
對自身感受的沉迷、對無聊的忍耐、
對分享的狂熱以及金錢的極大豐沛。
如果碰巧這些特點,正好符合當時的社會現象,
便會瘋狂的將大量毫無遊戲經驗的女玩家引入。
當時《陰陽師》所切合的社會性,如果駝叔沒記錯的話:
日漫文化+中國製造,
點燃了熱衷於二次元花樣美男的妹子們的少女心。
現在的《旅行青蛙》,也是如此。
它所切合的社會現象,正是「佛系」。
再加上遊戲特有的「家長」角度,
也充分激起了女玩家們的「母性」。
使得遊戲迅速成為燎原之火。
具統計,玩家在玩這款遊戲時,最常說的兩句話是:
我的青蛙怎麼還沒回來。
我的青蛙終於回來了。
但正如駝叔前文所說,主動權在青蛙手中。
玩家無法控制他出不出去,也無法控制他何時回來。
而且同樣也不能控制院子里三葉草的生長速度,
更不能控制他的小夥伴何時來訪。
佛系主打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
這款遊戲的遊戲節奏,正是切合了這種思想。
簡單來說,就是:
慢
青蛙毫不在意玩家的想法,
在家按照自己慢悠悠的節奏,去吃飯、看書、寫東西、削木頭。
不論玩家準備了什麼行囊都照單全收,
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什麼時候回就什麼時候回。
除了行為之間的共鳴之外,
玩家也被青蛙這種慢節奏和自由意志所感染。
習慣了青蛙的多日不歸,
心境也逐漸從沒耐心的焦急等待,變得不急不躁平和以待。
由於對青蛙寄回東西的期待,
又直接影響現實心情,平添了生活中的小美好。
整個人開始放慢節奏,開始心平氣和。
駝叔前文說這個遊戲有毒,就是毒在這一點。
它,改變了一個人。
但現象級遊戲,終究是現象級遊戲。
隨著佛系浪潮平靜,與遊戲的新鮮度下降。
這款遊戲也必會慢慢的淡出玩家們的視線。
或兩周?或兩月?
但已經無所謂了。
在這段時間內,
它依舊還是作為玩家的呱兒子,陪伴玩家打發無聊的生活。
同時它也真切的觸碰到了玩家內心的某個點。
這,就足夠了。
往期文章
一份特別的愛,獻給那個鐘愛閱讀的你
優雅的羊駝
ID: EleganceCNM
歡迎入坑
駝叔等你
TAG:優雅的羊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