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王謝兩家的門第之高,聲望之大無人能及,遠超皇室司馬家!
西晉末年,中原大地經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八王之亂」,導致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趁機反對西晉政權,黃河流域陷入了大混亂。於是相對平靜的長江流域湧來了大批避難的中原士族和百姓。長江天塹阻隔了戰火的蔓延,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在江南安頓下來。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西晉首都洛陽被攻陷,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大遷移達到高峰,這就是著名的永嘉南渡。整個中原地區的北方名門望族和精英,以及政府機構、官員、甚至士族家中的傭人和雞鴨牛馬都被帶過了長江。這次以門閥士族為主要力量的大遷徙共有90多萬人,琅琊王氏和陳郡謝家是其中最重要兩支。
琅玡王家,我們最熟悉就是「書聖」王羲之了,他的堂伯父王導是東晉的開國元勛。西晉滅亡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18年,王導等人擁戴司馬睿為帝,稱晉元帝,並重建晉政權於建康,史稱東晉。由於對司馬政權的大力支持和艱苦經營,琅琊王氏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並欲與之平分天下。
東晉政權之所以能立足江東,並得以延續,全賴王導的輔佐,所以晉元帝拜王導為丞相,號稱元帝仲父。而王氏勢力最大時候,朝中官員75%以上是王家的或者與王家相關的人,真正做到了「王與馬,共天下」,而且東晉皇室必須「不以王為皇后,必以王為宰相」。如果說琅玡王家是「第一望族」,那陳郡謝家就是「第一豪族」。
而陳郡謝家剛開始其勢力並不大,淝水之戰後,謝家的謝玄和謝石因軍工而名滿天下,謝家才從一個普通士族變成了與琅琊王氏並列的最高名門望族,這兩族的名望在當時是連五代皇室(東晉,南北朝)都比不上的。以至於到了南北朝南梁時期,侯景向梁武帝請求和王謝兩族聯姻,以抬高自己的身份。梁武帝蕭衍不答應,勸告他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侯景無奈,只得改娶蕭衍的孫女,可見當時皇族以門第論也比不上王謝兩族的。
陳郡謝家最出名的人莫過於「風流宰相」謝安,謝安剛開始並未出仕,而是在上虞東山的田墅里宅了將近20年,時稱「謝東山」。在謝安41歲那年,其弟謝萬出陣未戰而潰,有損國威,被廢為平民。謝安為振門閥,才轉思仕進。他結束東山高卧的生活,住進烏衣巷,成了東晉最著名的政治家,「東山再起」的典故就出自這裡。謝安出山的時候,王導已經去世20多年了。
縱觀東晉一朝,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的,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朝的門閥政治。所謂門閥政治,則是中國古代皇權政治的變種,簡單點說就是皇帝基本上沒有實權,做什麼需要看來自士族的權臣臉色。當時王導在為東晉政權的建立已經取得江東士族的支持,而且是首功。
司馬睿也稱王導為「仲父」,寫信也多用「頓首」之類的敬辭,甚至經常「引導共登御床」。可見王導當時威望之高,權勢之大,無人能及,即使是皇帝也比不了他。那時整個東晉,朝中王導掌政權,王敦朝外掌握絕大部分兵權,以至於後來王敦叛亂,司馬睿沒有也不敢降罪於王導。
琅琊王氏由於王敦的叛亂,導致王家的勢力大衰。在王敦作亂後,東晉真正的大權掌握在陶家郗家庾家手上,所以琅琊王家真正牛的時間其實就二十多年,後來一直不在權力中心。與謝家並稱王謝的王家卻不是琅琊王氏,而是崛起中的太原王氏的王述,王坦之,但這個時候已經是東晉的中後期了。
據統計,終東晉一朝,王氏家族曾先後出過8個皇后,與皇室公主聯姻的有20多人。而且,又出了王羲之、王獻之、王徽之等風流雅逸的名士,使得王家不僅在政治上無人能敵,而且在文藝上也聲名顯著。
放眼整個魏晉南北朝,王謝兩家的名聲那都是響噹噹,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這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即使在晉朝消亡之後仍是風光不減。
直到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最後造反時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後人懷詠。(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