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朝流行用數字取名

宋朝流行用數字取名

我們知道,明太祖名叫朱元璋,朱元璋的父親名叫朱世珍。朱元璋還有兩個哥哥,大哥朱興盛,二哥朱興祖。

元璋、世珍、興盛、興祖,都是既好聽又吉利的名字,但這都是在朱元璋稱帝後新改的。朱世珍本名朱五四,朱興盛本名朱重六,朱興祖本名朱重七,朱元璋本名朱重八。他還有一個姐夫,本名王七一。再往前追溯,他的曾祖本名朱四九,生了四個兒子,分別取名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五四、七一、四九,全是數字。初一、初二、初五、初十、重六、重七、重八,也都離不開數字。朱元璋這一大家子幹嗎要用數字作名字呢?

清代學者俞樾在著作《春在堂隨筆》中解釋說,元朝以異族入主中國,視漢民如奴隸,禁止漢族平民取名,所以朱氏家族只能用數字作為名字。

俞樾字曲園,是章太炎的老師,在學術界聲名赫赫,他的解釋影響深遠,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相信,並且處處引用。

例如超級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開篇就寫道:

在小朱五四出生一個月後,父母為他取了一個名字:朱重八。

這個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

我們這裡再介紹一下,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點。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親我們介紹過了,叫朱五四。

取這樣的名字不是因為朱家是搞數學的,而是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

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翻開元曲和元人筆記,漢族平民老百姓並不是沒有名字。《竇娥冤》里想娶竇娥的那個底層男子叫做「張驢兒」,《至正直記》里有一個名叫「王德兒」的平民男孩。我手頭還有一份《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書中有元代徽州農民簽的幾份賣地文書,賣地人分別叫李文貴、李文聰、李文成、謝智甫、謝俊民、胡鼎卿、吳德仁。另有一份分家文書,是徽州祁門縣康家園村一戶鄭姓農民兄弟三人與侄子一人簽的,三兄弟分別叫鄭安卿、鄭榮卿、鄭椿卿,侄子則叫鄭廷芳。

你看,漢族平民在元朝完全可以取名字,有些名字甚至還相當典雅呢!

事實上,用數字作為人名,絕非元朝首創,早在宋朝就很常見了。

秦觀秦少游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他的兒子叫秦湛、孫子叫秦南翁,秦南翁生下四個兒子,分別取名秦小五、秦小十、秦十一、秦二十。

此後秦小十又生下秦念八(二十八),秦念八生下秦三十七,秦三十七生下秦細二(小二)……讀到此處,讀者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水滸傳》里的阮氏三雄。沒錯,阮氏三雄分別叫做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就是用數字取名的。

現在我們再翻開宋朝判決文書彙編《名公書判清明集》看看。該書第十四卷有一段判處明教教徒杖刑的判決:「祝十二、十三、仇百四十,各杖一百。」第九卷又有一段處理民事糾紛的判決:「使丘大二、王三一如黎潤祖所論。」該書第六卷還有一段處理土地糾紛的判決:「以鄰里證之,沈九二等供,當來籬道系夾截於沈百二屋柱上。」

祝十二、祝十三、仇百四十、丘大二、王三一、沈九二、沈百二,這些出現在宋朝判決文書里的姓名,都是用數字取名。

宋朝並不是異族入主中國,宋朝皇帝並沒有禁止平民百姓取正式名字,可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數字名呢?因為這是大宋民間的取名時尚。陸遊《老學案筆記》記載:「今吳人子弟稍長,便不欲人呼其小名,雖尊者亦以行第呼之。」江南地區的男孩子稍稍成年,就不喜歡別人再喊他的乳名,即使是他們的長輩,也要按照排行來稱呼他們。換言之,前面所說的所有數字名,如十二、十三、九二、百二等,其實都是排行。包括朱元璋發跡前,其兄弟幾人的名字也都是排行。

俞樾錯誤地認為,元代數字名多為父母年齡相加之和,或者是出生之時祖父的年齡,例如「重八」就是指祖父八十八歲。按照這個解釋,朱元璋出生那年,其祖父恰好八十八歲。這種解釋存在明顯的常識性錯誤,如前所述,朱元璋大哥叫朱重六、二哥叫朱重七,如果這些名字都與祖父年齡有關,絕對不可能兄弟三人出生的時候,其祖父恰好年滿六十六、七十七、八十八吧?

合理的解釋是,重八的「重」,是指「又一代」。譬如說父祖輩的排行當中已經出現小六、小七、小八等名字,則兒孫一代的老六、老七和老八就必須呼為重六、重七、重八,以免與上一代和上上一代混淆。《名公書判清明集》中就有這樣的例子:祖輩有一個叫陳初四的人,父輩的老四取名陳再四,孫輩的老四取名陳重四,曾孫輩的老四則取名陳曾四。如果按照俞樾的解釋,則初四、再四、重四、曾四之類的名字就會讓人一頭霧水,永遠也搞不清是怎麼回事兒。

說到這裡我再補充一點。

古人的排行並不是小家庭內部的排行,而是在整個家族裡的排行。前述《名公書判清明集》中出現了「仇百四十」這個名字,一個平民百姓的繁殖能力無論多麼驚人,都不可能生下一百四十個兒女,在家庭內部的排行絕對不可能高達一百四十。但是放到一個幾千人的大家族裡,同輩兄弟排行到一百多個就不足為奇了。

大家都知道宋朝大文豪蘇軾吧?他是蘇洵生下的第二個兒子(蘇軾的大哥蘇景先不幸夭折),在小家庭中排行第二;蘇轍是蘇洵生下的第三個兒子,在小家庭中排行第三。可是由於蘇家在眉山是大族,蘇軾、蘇轍哥倆放到整個大家族的同輩兄弟當中排序,蘇軾排行第九十二,蘇轍排行第九十三。所以,蘇軾在陝西寶雞做官時,寫信給身在京城開封的蘇轍,開頭稱呼是「九三郎」。等到蘇軾去世後,蘇轍的孫子在文章中回憶蘇軾,稱呼則是「九二丈」。我們試想一下,假如蘇洵沒文化,給兒子取名時偷懶耍滑,那麼蘇軾的名字肯定是「蘇九二」,蘇轍的名字肯定是「蘇九三」。

當搞清楚這個道理以後,我們應該可以明白,梁山好漢中的阮氏三雄為什麼叫做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而不是阮小二、阮小三、阮小四了,因為人家是按照整個家族的排行來取名的,所以名字上的次序會被分隔開。

當然,考慮到宋朝嬰幼兒的夭折率居高不下,也存在這樣一種可能:阮小二前面本來有個哥哥阮小乙(「小乙」就是小一,相當於現在的「老大」,浪子燕青之所以被呼為「燕小乙」,就是因為他在家裡排行老大),後面本來還有一個阮小三、一個阮小四,而在阮小五和阮小七之間,本來也有一個阮小六。可惜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都夭折了,最後只剩下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新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