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雕如此精美,難道你就不驚訝是如何做到的?
一塊原石要想成為一件精美的作品,需要一系列的加工與雕刻,那麼壽山石工藝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呢?
請繼續往下看
壽山石雕刻主要可分為三大工序:相石、雕刻和磨光
相石
相石是壽山石藝人對未進行加工創作石頭的一種先行認識和藝術構思過程。有選石、審石、畫石、躲石等幾個環節。
選 石
選石 就是選取石頭。有經驗的藝人會選取適於發揮自己藝術特長的石頭;還會在眾多的原石中選取適於銷路需求和便於加工的石頭。這些被選取的原石,應該具備一定的形狀、色澤、紋路,並少有裂紋和砂隔,以利於雕刻和加工。
審 石
審石 是相石過程關鍵的一環。對所用石頭的真正了解是作品成功的根本。審石多從外形看起,石頭一般分橢圓形、長形、扁平形、圓形、錐形等。橢圓形、長形石材可直豎亦可橫放,各種技法均可施行,一般雕刻者喜歡選用。扁平形石料宜選用薄意、浮雕、透雕等技法。圓形石料宜於花果籃、器皿或盆等類立體雕刻。錐形石頭多用於把玩類雕件的製作。對石形的選擇運用無固定模式,它與創作者的藝術構思及技藝有關。
畫 石
畫石 就是用毛筆或其他彩筆在所選用石頭上勾勒景物位置,或是在其他紙上勾勒景物,幫助雕刻者揣摩並確定雕刻方案。有時,藝人還會用打泥稿、制泥塑等模擬方式來啟發自己的設計構思。
躲 石
躲石 是圓雕作品相石的一種特殊手法。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藝人們為了突破原石的形狀和色澤的限制,不拘泥於形象的結構比例是否準確,借用民間傳統雕塑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來設計構思人物、動物的形態,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同時又「順理成章」地躲過石料材質上的砂隔、裂格、水痕及色彩不適等不足,收到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
雕刻
傳統的壽山石雕刻過程有三道,分別為打坯、鑿坯和修光。
打 坯
打坯 經「相石」後運用卡鑿等工具,敲除石料多餘部分,確定作品景物布局的基本形態。又可分為打粗坯和打細坯兩個步驟:打粗坯又稱「打大坯」。先切鋸石料的外形,此謂「整形」,然後用雙面卡鑿由淺及深一層層地向里切剝,直至鑿削出景物大致形態和各部分位置。打細坯是在完成粗坯雕刻的基礎上,繼續用單面鑿雕鑿作品各部分結構,使之細化。
鑿 坯
鑿坯 是使用各種手鑿、錘刀、鑽具等進行細緻的雕刻,讓作品的景物層次更加分明,結構更加清楚。鑿坯時,先粗後細,由表及裡。對複雜精細的縱深部分和鏤空,先用鑽具打出若干圓洞,然後再用卡鑿、手鑿等刀具整理收拾,使作品景物,諸如人體結構、衣飾、動物的鬃毛、肌肉,山體的皺法,樹木、花卉的枝葉、瓣蕊等更加清晰。
在浮雕的鑿坯過程中,藝人按石料色層的厚薄進行鏟地。鏟地是用平口卡鑿和手鑿等剷除畫面空餘部位,直至顯露出裡層的石色。大面積的底地被剷平後,才改用小手鑿或小鑽頭,鏟剔出景物之間的細小空隙部分。鏟地達到預定的層次後,再進行景物的雕刻。
修 光
修光 這是雕刻的最後工序。用不同的雕刀,運用石雕刀法,完美刻鏤景物形象,體現作品的整體氣質和神韻。
藝人修光十分講究,千百年來所形成的風格各不相同。歸納起來不外「清靈」和「渾樸」二種。前者多用尖刀,半尖刀修整,刀法矯健,玲瓏清晰,刻畫入微;後者多用圓刀、半圓刀修整,運刀簡練渾樸,饒有古意,摸不刺手。這兩種修光刀法體現了東、西門派風格的不同,現代,兩種不同風格的刀法已被融合在一起,使壽山石雕藝術呈現出嶄新的時代氣息。
磨光
磨光分為三道程序:粗磨、細磨、揩光。
磨 光
壽山石雕工藝品在雕刻之後,還要經過磨光工序。作品經精心磨光後光潤瑩澈,煥發出令人愉悅的光彩。磨光常用的材料有砂布、木賊草、冬稻莖、小砂紙、竹籤、桐油瓦灰磚、上光粉、白茶油或花生油、芝麻油等。磨光分三道程序:
粗 磨
粗磨又稱干磨。先用砂布磨擦雕刻品,待明顯的刀痕消失後,再用濕木賊草,順著修光刀的行跡橫磨,直到刀痕為細密的木賊草痕迹所代替。
粗磨時最忌「糊」。「糊」是指作品景物的層次感遭到破壞。運刀中所造成的真實感被破壞後,景物立體感削弱,其藝術效果將受到損害。
細 磨
細磨又稱水磨。先將冬稻莖剝去外層粗皮,折成平口。用平口兩端沾水後揩擦,磨平木賊草的痕迹。遇到較大面積的景物,可用水砂紙沾水研磨。若遇砂隔,可用新水砂紙沾水擦磨,將砂隔磨平。經過兩道磨光後,要達到「既光又清」的程度,以增強作品的亮麗風采。
揩 光
揩光細過細磨後的石雕製品,應用清水漂洗,洗去石粉雜質後晾乾。然後用牛皮和一萬五的砂布干磨或上一點油磨,反覆細揩石雕製品,直至面光似鏡。
特殊處理
雕刻者為增強景物的藝術形象感,常對磨光過的作品再行加工,用開絲刀對人物鬚髮、鳥獸羽毛、花卉蕊蕾等進行修飾。然後配上特製的木、石、角等底座來烘托,增強作品的氣勢。
經過上面工序之後,一塊壽山原石便搖身一變,成為一件具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
TAG:mz文玩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