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洪榮昌:很少人知道的一種職業

洪榮昌:很少人知道的一種職業

原標題:洪榮昌:很少人知道的一種職業



補鍋介紹信

過去,我們常聽人說「360行,行行出狀元」,把人類社會勞動歸納為360個行業。其實這是對人類社會勞動有許許多多行業的一個比喻。人類社會勞動究竟有多少種行業,有多少個職業,恐怕沒有人能夠說清楚。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一些舊行業在消逝,而有些新行業又不斷地產生,長此以往,構成社會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更替的歷史。


我老婆是非常一個注重節約的人,一次在女兒家煮菜時,一不小心把小鐵鍋的把手弄掉了。女兒毫不可惜地說把鍋扔掉算了,買新的。因為之前女兒曾經給她說過,這口小鐵鍋買了900多塊錢,她心疼死了,馬上叫我來修理。我看了一下,螺釘是滑出來的而不是鬆動掉下來的,簡單擰回去是不行了。無奈地說,恐怕真是要換新鍋了。我老婆還很不甘願,喃喃自語:過去我們的鍋都是爛了就補,補好了還能用上好幾年。可我女兒說,現在哪裡還有人鍋壞了拿去補的,都是直接扔掉的。


你看,現在生活條件多好,幾百塊錢的鍋說扔就扔。這要是在改革開放以前,連想都不敢想像。我記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1978年冬天,我們家正在煮菜的大鐵鍋,莫名其妙往灶堂里點點滴滴地漏水,弄得本來大火旺旺的灶堂不時地發出「啾、啾、啾、啾」的聲音。我一看,壞了,大鐵鍋漏水了!趕緊把裡面那口用來溫水的鍋換出來,把會漏水的鍋暫時放在里鍋的位置,以堵住灶堂里的煙氣,免得煙氣從里鍋的位置冒上來。那時候我們住在鄉下,離鄉政府有20多華里,自己又沒有運輸車子,一口大鐵鍋有近20斤,口徑大約有一米多,要背到鄉政府所在地的街上去補鍋,實在太費事了,只好等補鍋師傅上門來。還好那時候不僅我們一家的鍋會破,破鍋的事在我們山區的農村經常發生。其實,破鍋之事很早很早以前就有,由於農村的鐵鍋又大又笨重,千百年來都是等待師傅上門來補鍋,因此「補鍋」這個職業經久不衰。


農村的燒柴大鍋灶


有意思的是,2005年8月的一天,我從江西贛州的文物商人處購買到一張別具一格的蘇區紅色介紹信(圖1),其內容就是介紹三個同志從勝利縣到興國縣去補鍋。這張介紹信使用的是勝利縣工聯的便用箋,這種便用箋是目前發現的蘇區文物中比較少見的一種,與其說是便用箋,實際上是宣傳單。便用箋上方是弧形名稱:「競賽工作優勝 勝利縣工聯會箋」;中間有一個五角星,五角星裡面飾一個黨徽;左邊豎寫「厲行競賽精神 擴大革命戰爭」;右邊豎寫「努力動員工作 工人到紅軍去」;底邊書「工人階級解放萬歲」。蘇區這種一物多用的現象不少,這種做法充分體現了蘇區勤儉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的精神。


江西省興國縣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方圓32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23萬(蘇區時期)世世代代以農耕為主的客家人。在中央蘇區存在的短短5年多時間裡,有8萬餘人參加紅軍。在擴大紅軍、支前參戰、慰勞紅軍、推銷公債、捐獻軍糧、優待紅軍家屬、節約運動、合作社運動、生產運動、教育工作等十個方面成為蘇區模範縣。1933年6月,周恩來在中央蘇區一次擴大紅軍的群眾大會上,感慨地說了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中國外國,不如興國」。毛澤東在1934年1月27日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文章里說:「興國的同志們創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們稱讚他們為模範工作者。」


勝利縣是中央蘇區新成立的與興國縣比鄰的一個縣,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以後自然撤銷。所以,現在地圖上找不到。勝利縣是在於北特區的基礎發展起來。1930年4月,於北特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於北特區人民在黨和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打敗了地分武裝,使於北蘇區得到進步擴大,紅色革命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一場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摧毀反動堡壘,鞏固地方紅色政權的鬥爭在全縣展開。


從1931年1月開始,於北特區的地方武裝配合主力紅軍開始了圍攻上寶、楊梅頭、澄江土圍的戰鬥,1932年1月21日,中央蘇區的最大的一個反動據點上寶土圍被攻克,澄江、楊梅頭土圍也相繼被攻克。

打上寶土圍的第二天,中共於北區委和區蘇政府根據江西省政府的意見,經蘇維埃臨時中央批准,在原於北區所轄蘇區的範圍,設立勝利縣(初稱「忠發縣,後臨時中央命名為「勝利縣」),臨時縣委與縣蘇維埃駐地在現上寶村排腦組鍾藍田翁祠辦公,後遷銀坑(今于都縣銀坑鎮),全縣轄12個區,116個鄉,總人口15.3萬。


中央蘇區大部分屬於客家地區。過去,客家地區,家家戶戶的廚房,都砌有一個大灶台,灶台上一般有二個黑黢黢的鐵鍋:外鍋用來燒飯炒菜,里鍋用來溫水。山區草木繁茂,干蘆萁和干樹枝是主燃料,鐵鍋用不上幾年,不是被火叉叉出個小洞,就是被鏟子剷出個小眼,要不就自然剝出個小縫。當時條件差,要買一口鐵鍋並非易事,所以一般人家的鍋破了,都要補。


補鍋是一種技術活,不是隨便的人都會做的工作。補鍋師傅一般要在天剛亮時就到達當天要做工的村莊,進村後先尋找一個地方把補鍋工具安頓好。然後是走家串巷地悠悠是唱「補—鍋頭—哦—」嘹亮的嗓音繞樑不絕,惹得一幫婆婆媳婦忙著找出破鍋爛盆,走在空曠地,鍋碗瓢盆亂響亂碰,酷似一支五音不全的打擊樂隊,附近玩耍的孩子們也「呼啦」一聲把補鍋攤子圍得水泄不通,十分熱鬧。



補鍋師傅正在用坩堝溶化碎鐵

補鍋之前,師傅們要做很多準備工作。首先是要用一個木桶裝上半桶水,挖來黃泥巴,攪成黃泥水。將老鄉那裡收來的木炭,放到桶里與黃泥水攪拌浸泡一會,取出後晾乾待用。然後壘起臨時灶台,灶台旁放著一個大風箱,那是用來鼓風的。在熔鐵過程中,風箱一拉,灶台中的木炭會發出「呼呼呼呼」的響聲,火苗直直往上竄,能加速碎鐵的溶解。那時候我們小孩子經常會跑過去看熱鬧,也幫補鍋師傅拉過風箱。


還沒開始補鍋,師傅要把有漏洞的壞鍋故意用尖尖的小鐵鎚,輕輕地將漏洞處敲打出黃豆大的洞。如果是條裂縫,師傅會沿裂縫拓寬成半厘米左右的縫隙,以便使「鐵水珠」能夠較好地鑲嵌在鍋上。


然後開始熔鐵,待碎鐵熔成鐵水後,便開始補鍋了。師傅用一個特製的小泥羹,舀上一勺如墨豆般大小的「鐵水珠」,放在一小方塊厚布片托著的草木灰上,然後趁熱把這通紅的「鐵水珠」伸到鍋底的裂縫處,往上一托,還是液狀的鐵水便從裂口中擠了上來;另一隻手則拿著一個用爛布卷得很實製成的拇指般大的一小截布條,把上面的鐵水往下一壓。這樣,「鐵水珠」迅速冷卻,緊緊地粘貼在鍋底的裂縫處,壞鍋就這樣補好了。


如果裂口大的鐵鍋,往往需要重複進行好幾次這樣的操作;再大一點的裂口,則要鑲嵌一塊爛鍋片上去,然後一段一段地修補。補完了,還要用尖咀小鎚子輕輕敲去多餘的邊屑,使補點與鍋壁盡量平整,確保炒菜時鍋鏟與補點不產生碰撞。


補鍋師傅正在用特製的小泥羹舀鐵水珠


鍋補好後還要檢查,師傅將鐵鍋對著陽光,如有光線透過,說明鍋沒有補好,當然要再加補一次了。最有效的檢驗方法是把水放進鍋內,如果水不會滲透到鍋背,說明鍋已補好了。鍋補好了,要向戶主收取一定的工錢,收錢是根據鍋的爆裂長度來計算的。農村交補鍋錢有人給現金,有些則是用家裡剩餘的大米抵用或者木炭抵用。


補鍋是一門臟、累、苦的技術活。寒天還不覺得什麼,到了熱天,坐在爐火邊,和鐵水、鐵鍋打交道,汗漬和鍋壁灰把臉塗抹得花貓般,滑稽可笑。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國家從1978年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政策,國民經濟迅速崛起,群眾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全國上下呈現出民富國強欣欣向榮的景象。即便是偏僻的山區農村,家家戶戶普遍使用電磁爐、煤氣灶。炒菜用的是直徑不到40公分的小鐵鍋。80後、90後根本就沒有見過八十年代以前農村燒水做飯使用的大鐵鍋,更不知道補鍋這種工作了。「補鍋頭」這個行當逐漸在消失,退出現代人的生活,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具體表現。


作者簡介:


洪榮昌,筆名:



紅歌,福建省武平縣人,大學文化。曾經種過田,當過兵,教過書。從政之後至正縣處級國家公務員退休。退休後任中國收藏家協會紅色收藏委員會副主任,票證部部長,全國大型文獻資料38卷《毛澤東像章選集》副總主編,《中國紅色收藏》雜誌執行主編,中國錢幣學會會員,《中國錢幣》雜誌特聘審稿專家,《中國收藏》雜誌學術委員,全國紙品聯盟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錢幣聯盟紙幣委員會副會長,中國錢幣學會紙幣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紅色收藏鑒定師,評估師,福建省錢幣學會理事,龍岩市收藏家協會顧問,龍岩收藏文化研究會顧問,龍岩學院中央蘇區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武平縣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武平縣慈善總會終身榮譽會長,慈善家。


從事收藏幾十年,涉及郵票、錢幣、蘇區文物、毛澤東像章等。對中央蘇區票證和錢幣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出版過《紅色票證》《紅色貨幣》《紅色收藏》《紅色糧票》(均是解放軍出版社出版,全國新華書店經銷)等專題著作。曾在北京、福州、遵義、廈門等地舉辦蘇區紅色文物展覽。其個人事迹在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福建電視台、《人民日報》、《閩西日報》、新華網、人民網、《中華兒女》新聞網、紅色收藏網等多家新聞媒體介紹過,享譽全國。已出版的著作被中國國家圖書館、全國各大圖書館以及美國哈佛大學等海外知名圖書館收藏。幾十篇學術論文被英國劍橋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雜誌、網站刊登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一張委任狀見證民國教育史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