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常住人口空間分布變動與對策研究

北京常住人口空間分布變動與對策研究

歡迎掃描本文紙刊二維碼。

一、全市常住人口空間分布變動及特徵

人口數量變動方面,2006-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由1581.0萬人增至2170.5萬人,年均增長率約為3.22%。其中,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常住人口分別增加380.2萬人、151.9萬人,年均增長率分別約為4.40%、1.46%。人口密度變動方面,2006-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密度由963人/平方公里增至1323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增加360人。其中,2006-2010年和2011-2015年,常住人口每平方公里分別增加232人、93人。由此可知,2006-2015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空間分布變動呈現人口數量和密度不斷增加但增量趨緩的特徵。

二、四大功能區常住人口空間分布變動及特徵

人口數量變動方面,2006-201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及生態涵養發展區常住人口分別增加14.2萬人、288.9萬人、272.2萬人、14.2萬人,人口增長率分別為6.89%,37.34%,64.09%,8.04%。人口密度變動方面,2015年,四大功能區常住人口密度分別為23845人/平方公里、8327人/平方公里、1107人/平方公里、218人/平方公里,與2006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分別增加1537人、2264人、432人、16人。人口分布的集中和離散趨勢方面,由常住人口重心及其變動軌跡可知,2006-2015年,人口重心形成了向西偏南方向的移動,但2006、2010、2011、2015年人口重心移動的距離很短,且均位於城市功能拓展區內。由標準離差橢圓及其變動軌跡可知,2006、2010、2011、2015年常住人口分布呈現「東北—西南」分布模式,且四年人口標準離差橢圓的長軸有縮小的趨勢,而短軸有擴大的趨勢,但人口標準離差橢圓的覆蓋範圍變化很小(如圖1所示)。

圖1常住人口重心和標準離差橢圓(2006、2010、2011、2015年)

數據來源:據2007、2011、2012、2016年北京統計年鑒電子版整理。

由前文分析可知,四大功能區常住人口空間分布變動特徵主要有4個:一是常住人口數量變動差異較為顯著,二是常住人口密度從首都功能核心區到生態涵養發展區呈遞減趨勢,三是常住人口重心相對穩定,四是常住人口分布離散趨勢不太明顯。

三、北京常住人口空間分布變動的原因

第一,經濟增長方面,2006-2015年,北京經濟增長快於人口增長,說明經濟增長可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從而吸引大量人口聚集。同時,四大功能區不同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引起北京常住人口空間分布變動的重要原因。第二,外來人口聚集方面,2006-2015年,北京常住外來人口在新增常住人口中所佔比重約為52.93%。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常住外來人口,因此,常住外來人口的分布及變動對常住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動具有較大影響。第三,住房價格方面,通常情況下,住房價格由市中心向外圍呈現梯度遞減的格局,而交通基礎設施(尤其是軌道交通)密集的地區住房價格梯度遞減的趨勢較為緩慢。同時,住房所在行政區的各種因素對價格影響重大。北京住房價格的上述特徵勢必會驅使常住人口向城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遷移。第四,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近10年,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網路日益完善,企業和人口逐步由市中心向外遷移,從而有力地促進了北京常住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動。第五,城市總體規劃導向方面,結合前文可知,《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中提出的人口控制目標和城市布局方針對2006-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四、未來北京調控人口空間分布的對策

1.控制首都功能核心區人口規模

通過完善人口調控政策,大力引導人口由首都功能核心區向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流動。具體做法包括:一是在現有積分落戶管理辦法的基礎上,制定新政策鼓勵外來人口在城市發展新區落戶;二是出台優惠政策鼓勵首都功能核心區內常住人口外遷。同時,合理地規劃郊區住宅區的分布,科學地選擇商品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地址,並提高住宅區周圍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質量,以吸引人口遷入。

2.加快調整全市產業布局

一方面,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如稅收政策)引導市區(首都功能核心區和城市功能拓展區)產業向郊區(尤其是城市發展新區中的通州、昌平、大興區)遷移;另一方面,提高郊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吸引市區產業遷入。隨著產業布局的不斷調整,人口和產業布局將趨向合理,進而「職住分離」、南北城發展不平衡問題也將逐步得到解決。

3.完善交通等基礎設施

一方面,在現有交通網路體系的基礎上,提高公路、軌道交通路網的密度,尤其是城市發展新區交通路網的密度,以提升各功能區之間及內部的通達性;另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增加公共交通運營車輛,尤其是城市發展新區軌道交通的運營車輛。同時,鼓勵居民選擇公交、地鐵等公共方式出行,減少使用私家車,以緩解交通壓力。另外,還應完善城市發展新區的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以吸引市區優越的醫療、教育等資源流入,同時出台相關政策引導市區優越的資源流向郊區。

(原載《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有刪減。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社會科學 的精彩文章:

《道咸同光四朝詩史一斑錄》編纂源流考述

TAG:北京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