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啥時候能有自己的品牌?
今天聊這個話題,是因為看見了一些新聞,然後扭過頭來發現了一個問題:我們自己的品牌,還不夠多。沒錯,我不是說現有的品牌少,也不是想給現在的企業潑涼水,而是選了一個大家都知道的領域「山寨」領域。
這個事兒,先從一把刀開始講,先花個兩分鐘不到的時間看個視頻:
老套路了,一個老外,勸外國消費者不要買仿冒品——沒錯,這個價值觀我也認同的。然後,他選了兩把小刀做測試,結果讓他瞠目結舌:我們中國製造的仿冒品比原版的質量還好。
好,放下刀子不講——再來講講其他領域的——
莆田鞋——沒錯,我知道網上有很多莆田鞋的段子,山寨啦,劣質啊之類的。然而,是不是說莆田造不出好鞋?很顯然不是,關於莆田代工國際大品牌的事情,和莆田鞋一樣家喻戶曉。為啥能山寨的天衣無縫,甚至比原廠質量還好?
不靠譜品牌的增值效益,單純就生產論生產,實事求是的講,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原廠。
好,飽受詬病的莆田鞋不講了。我知道有人又要說中國人對於山寨如何如何——那麼,我們來看看美國人是對於山寨是個什麼態度。(大圖預警,來源見水印)
好了,事實擺完了。
現在,我們開始講道理。
道理1:我們之所以山寨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生產商們認為,貼著名牌好賺錢,或者是沒有設計能力,只能山寨——然而,必須承認一件事情:我們不是造不出來好產品,我們完全可以造出來好產品,只是代工外貿內銷往往有區別,但是這個區別,是可以改變的——現在中國就是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們外貿可以做出來的質量,內銷完全可以做出來,而且可以做到更好。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配合供給側改革,我們是不是需要削減原先走量的、低附加值的產能,繼而轉向走質的、高附加值的產能?這也是配合國家政策嘛,更是提高品質。從來都沒有說傳統行業做不了做不好的,只有做不精做不專業的。
因此,質量是企業的第一生命這個事情,應該是已經可以達成共識了。我們對於自己的質量,要嚴控嚴把,在嚴控嚴把中,同時需要建立我們的質量自信。
道理2:國際大品牌的高附加值的原因,無非就是個品牌效益、品牌文化。而品牌效益和品牌文化這個東西,雖然需要積累,但是是可以做出來的。我們已經有了很多品牌了,但是並沒有覆蓋到所有領域,並沒有覆蓋到全行業。
同時,一個品牌,如果不做,永遠做不起來,然而如果開始做,總有一天會做起來的,時間早晚而已。既然可以給高附加值的國際品牌代工,那麼我們完全可以開始並且堅持做我們自己的品牌起來,因為我們有質量保障,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質優價廉永遠都是拳頭,攻城略地絕對的毫無顧忌。
道理3:我們啥時候能有自己的品牌?我並不是說現在的品牌不夠,還是那句話,既然質量過關,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有自己的品牌?現在看來,當下就是最好的時機。
因為最大的消費市場就是中國,而我們的國產品牌如果想佔領中國市場,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在很多行業裡面,已經實現了這樣的佔領,例如手機行業,現在國產品牌占我國乃至世界手機市場的份額,還是可以看看的。
而其他領域,我們同樣可以開始搞。至於說起步的方式,目前,如果是類似於衣帽鞋襪這種產品,相同的中小微企業集群模式應該是比較有利的,整合資源不一定非要等到政府去整合,行業內部自己就可以整合,只要把好質控關,開闢設計思路,集中資源做品牌文化和相對應的品牌文化渠道,單純通過互聯網,同樣是可以達到相應效果的。
這需要團隊協作,我其實挺納悶的,為啥明明可以做到比原品牌質量還好,偏偏自己不願意搞呢?
沒有銷售渠道?集中力量之後,可以拓展。沒有設計能力?集中力量之後可以開發。沒有研發能力,集中力量之後,完全可以共同支撐起來。
所以,接下來的重點就是:中小微企業去不去做這個集群,願意不願意參與。我仔細查閱了資料——在目前這個狀態,中小微企業的集群模式是可以左右市場格局的,因為中小微企業是目前佔國內或國際市場的比重總量很大,生產份額和能力就在那裡明明白白擺著,那麼多國際品牌在國內找代工,無非就是在做中小微企業集群的工作,我們為啥要等著國際品牌來整合?我們自己直接集群式的拓展,去國外覓食吃不是更好么?
大家齊心協力代工一個品牌,就夠養活那麼多中小微企業了,如果是我們自己來做,把中間環節都去掉,為啥不能做的更多更好呢?
肯定可以,這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符合生產實際情況,更符合中小微企業利益的。因為任何一個單個的中小微企業,是很難單獨抵擋市場經濟風險的,然而中小微企業集群的抵擋風險能力,那必然是強過單個企業的。
具體的道理,就講這些,拋塊磚出去,希望能引起中小微企業多的省市區地方能用到這條建議。
就這樣吧。
TAG:崔紫劍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