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冷戰的原因:意識形態、國家利益以及亞洲起源
美蘇冷戰是世界歷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世界形成了美蘇兩極分化,本在同一個戰壕(即反法西斯同盟)里的合作夥伴為何反目成仇,這其中其實有很多的原因,意識形態的對立首當其中,而國家利益和衝突也有著很大的作用,另外我們還要追溯到這兩個超級大國對立的亞洲起源。一般談論戰後美蘇冷戰的起源時,我們通常會提及到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嚴厲指責資本主義是新世界爆發世界大戰的起源的演講以及丘吉爾在同年3月5日在杜魯門的故鄉密蘇里州的富爾頓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的「鐵幕演說」。在此之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在1947年3月12日關於美國決心支持和援助一切反共產主義國家的宣言,以及美國所主導和推行的「歐洲復興計劃」也就是「馬歇爾計劃」的出爐,標誌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對抗正式拉開帷幕。本文從多個方面和視角來分析美蘇在戰後由同盟走向對抗的原因。一、美蘇之間意識形態的對立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黨政權的國家。這無疑大大的刺激了西方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歐洲各個政府也對蘇聯採取了敵對和仇視以及孤立的態度,隨著蘇維埃政權日趨穩固,隨即歐洲各個政府也相繼的承認了蘇聯並且與之建立外交關係,然而,對於歐洲事務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美國卻長期拒不承認蘇聯政府的合法性,並且公開宣稱與之對立的言辭。在1913年到1921年期間,美國總統威爾遜不僅在國際上鼓勵、贊同甚至支持協約國對蘇俄經行武裝干涉,而且還在美國國內施展強硬的鎮壓政策,對於國內同情前蘇聯的勢力群體經行鎮壓,同時並宣布要扶助中歐的民主力量,共同抵制布爾什維克的傳播。從威爾遜開始歷屆總統都延續了這種對前蘇聯孤立和敵對的態度,直到富蘭克林.羅斯福執政以來才放棄了過去拒不承認政策,是西歐國家中最後一個和蘇聯建立了外交關係的國家。美國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並不是代表美國放棄對前蘇聯的敵視前蘇聯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一貫立場,而是在法西斯同盟形成之後美國不得對蘇聯作出一定的讓步來爭取更多的力量來反對日趨猖狂的法西斯主義。其實意識形態的對立表現在多個方面,在如何經行社會管理,在如何達到工業化以及城市化這些問題上,還有在共產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兩種不同的觀念形態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和對立,以上種種因素造成了意識形態上的對立,是冷戰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二、大國之間的均勢和國家利益的衝突二戰之後,英、法、德、日、意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得到了大大的削弱,然而,美國和蘇聯在戰後取代了英、法等國原有的世界霸主的地位,尤其是美國在戰後不可一世的經濟地位和鼎盛的國力在全世界無人匹敵。前蘇聯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在戰後較比過去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前蘇聯在戰後的全面擴張大大刺激了美國和英國的神經,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延伸和以及東歐和巴爾幹半島共產黨政權的建立引起了美英領導人的強烈不滿和高度戒備。其實,美蘇之間在歐洲戰場上在何時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問題上就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斯大林認為美英的做法坐山觀虎鬥,甚至有很多美國將領也明確表示要讓法西斯制度的德國和專制制度的前蘇聯兩敗俱傷,到時候美英再來收拾殘局。英美這樣的做法觸動了斯大林的神經,出於對於自身國家安全和戰略的考慮,斯大林處心積慮想通過這場戰爭把自身的安全邊疆推到儘可能遠的地區,為此莫斯科不斷的在東歐以及巴爾幹半島國家扶持共產黨登上政治舞台,其中南斯拉夫、阿爾巴利亞、希臘、波蘭等國家相繼出現了共產黨政權組織。蘇聯這種做法引起了美英的強烈不滿,尤其是蘇聯針對波蘭流亡政府的做法,以及蘇聯針對希臘和土耳其共產黨的做法更是加深彼此的猜疑和仇恨。但是由於反法西斯戰爭尚未結束,美英在歐洲戰場和東方戰場仍需要蘇聯的幫忙,所以無論是羅斯福還是丘吉爾都不能不一面要求盟軍儘可能的多佔領點歐洲地盤,一方面對斯大林作出某些妥協,為此,著名的「百分比協定」就成了英美和蘇聯妥協的產物。三、美蘇冷戰之亞洲起源自1937年7月爆發「盧溝橋事變」以來,中國作為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遠東戰區一直受到了來自美、英、蘇等國家的注意,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戰有效地減輕了來自歐洲戰場上的壓力,為最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最大貢獻。到了1944年底到1945年初,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已經日趨明顯了,美國為了減少自身士兵的傷亡不得不採取丘吉爾的「百分比定律」來和斯大林做利益的交換讓前蘇聯出兵攻打駐紮在東北的日本精銳部隊以減輕美國在太平洋戰爭的損失。另外在針對戰後國際新秩序以及世界利益的分配問題上美英蘇三國領導人都認為有必要經行一次會晤來達成共識,由此,在1945年的2月4日至2月11日在克里木半島召開了「雅爾塔會議」,這次會議是秘密經行的,美國為了打贏太平洋戰爭不惜犧牲中國的利益來和蘇聯人做交易,嚴重損害了我國的領土完整和國家利益。在雅爾塔會議結束後,美蘇之間的摩擦層出不窮,在圍繞著波蘭,羅馬利亞,保加利亞等國的爭執尚未平息,蘇聯又向土耳其提出了領土和海軍基地的要求,試圖控制達達尼爾海峽,來擁有黑海的出海口,同時蘇聯又向伊朗提出了獲得其北部的石油租讓權,以確保蘇聯在伊朗的利益,為此蘇聯不惜大動干戈調兵遣將,甚至以採取拖延撤軍以及扶持親蘇政權來相要挾。1949年9月在倫敦召開五國外長會議上美蘇兩國外長針對羅馬利亞和保加利亞問題上唇槍舌戰,而且美英兩國外長回絕了蘇聯欲在達達尼爾海峽建立海軍基地的要求。在日本投降後,在日本共同管制的問題上美國拒絕了蘇聯共同管制日本的要求,作為還擊蘇聯開始調整東北的政策,從此拉開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東北亞地區冷戰的序幕。綜上所述,戰後美蘇兩國冷戰的爆發時多種原因造成的,國家利益和各國世界利益的衝突以及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社會制度的截然不同是導致美蘇兩國爆發冷戰的深層次原因。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意味著兩極對立的瓦解,世界秩序向多極化發展,世界主題也由革命與戰爭逐漸走向和平與發展,西方和東方國家之間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的緩和,各國之間的各方面的合作也趨向多樣化發展,人文、科技以及經濟交流和合作得到了加強,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貿易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關鍵詞:冷戰美蘇爭霸
TAG:歷史上的今天 |